天柱县:
“三带”模式鼓起农民“钱袋子”
□李海明 欧阳海波
2020年8月中旬,天柱县邦洞街道光复村坡背地一片火红,村民们采摘的朝天椒堆成了一座座红彤彤的小山。46岁的侗族青年杨长友利用荒地,带着20多个村民,投资成立农业合作社,种油茶、栽辣椒、挖鱼塘、建鸡棚……昔日荒芜地变成了“聚宝盆”。58岁的村民杨顺田说:“我种了4亩辣椒,2020年第一批3000多斤卖了7500多元,第二批过两天就有人来收,眼看着存款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可比在外打工实惠多了。”
致富能人杨长友带动村民在荒地上种辣椒,仅是天柱县“三带”发展辣椒产业的一个缩影。
天柱县地处我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117个村中有87个是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319户96085人,贫困发生率为25.66%。2019年底,该县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1.1%。为巩固脱贫成果,天柱县结合坝区资源优势,采取支部带领、强村带动、能人带富的“三带”模式,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支部带产业,引领有方向
如何能够大幅度、大面积地带动较多村民一起增收?“党建引领至关重要。”天柱县委书记陆再义说,天柱县大力推广“党社联建”“村社合一”模式,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脱贫,推动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
在整合村集体资金、土地、闲置资产等资源的基础上,天柱县在117个村注册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等经济实体,引导村民通过资金、土地、山林、劳务等方式入股合作社,带动39184户139503人实现增收,其中贫困户数14899户54503人。同时还在108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党组织,进一步强化党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
蓝田镇东风村村民一直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后,一方面改种中药材、百香果等经济作物,另一方面整合106万元资金与贵州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共同发展种草养牛项目,建成年出栏500头的肉牛养殖基地。这一项目不但解决20名群众就业问题,还每年为村集体获得5万元固定分红和8%股权受益,年均毛收入达40余万元。
“我们村现有精品水果800多亩、中药材300亩,还有林下养鸡场、肉牛养殖基地、蜜蜂养殖基地等,形成了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户户都参与了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超过了260万元。”东风村第一书记潘军说。
为确保村经济实体健康运行,天柱县按照“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模式,推行村企交叉任职,357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合作社负责人,参与管理和监督。
截至目前,天柱县117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村集体经济积累超过50万元的有21个。
强村带弱村,“盆景”变“风景”
“单丝难成线,独木难成林”。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似、以强带弱的原则,天柱县采取“1+1”的形式,开展“先进村结对帮扶贫困村”活动,实现“组织联建、能人联结、产业联营”。
“把强村发展经验‘复制’到弱村,在思想、队伍、产业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让贫困村脱胎换骨,才能起到‘造血’扶贫的作用。”天柱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刘玉林介绍,由乡镇(街道)根据“村级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积累、领导班子建设”等6条标准,对村级产业发展分析研判后分类定级,将32个产业发展优势明显、集体经济积累雄厚的村评定为先进村,围绕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强基层组织等方面与贫困村开展结对共建。
邦洞街道织云村打破地域界限,整合500亩坝区土地资源,带动周边10个村发展食用菌种植152亩,年产值800万元以上,周边群众通过务工年收益100多万元,实现产业“集中连片、集中管理、集中产销”。
村民陆宗仁家有6口人,由于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俩没有外出务工,在食用菌基地承包了3个大棚的管护工作,按产量提成。加上陆宗仁还在基地担任叉车驾驶员,全家年收入超过11万元。陆宗仁说:“在基地就业和我在外面打工收入差不多,但现在既能照顾父母亲,又照看小孩读书,当然是一家人在一起欢乐更多。”
谈到下一步打算,织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潘万平说,织云村大坝地势平缓,水质优良,目前已经建成了150亩龙虾养殖基地,下一步还打算发展养殖甲鱼,通过产业来增加集体收入,带动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能人带群众,结出“共赢果”
远口镇黄田村村民肖元香因文化水平低,无法外出务工,党员吴展芳了解情况后,主动邀请她加入自己的生产小队,报名认领了16亩土地种植百香果。
“今年第一批百香果卖了,分到1200元,等全部成熟上市后还能分到七八千元,平时我到示范田里打零工一天挣100元,一个月不到2400元,现在收入比以前高多了。”看着挂满枝头的百香果,肖元香乐得合不拢嘴。
黄田村采取1个党员结对2户贫困户和2户非贫困户的“122”产业发展模式,带动92户农户种植百香果350亩,预计户均增收9000元左右,实现了“抱团致富”。
“自从推行‘122’的五户一队模式后,村里以前撂荒的土地全部被利用起来了,村民们发展产业的热情高了很多。”黄田村党总支书记吴才美说。
天柱县大力推行“头雁领航”“党员带富”“能人带富”等,引导党员能人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采取“1+N”的方式参与到村级发展中来。把74名农村创业带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大学毕业生等选配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带头发展产业;建立乡村能人库,对有一定产业规模、有一定带动能力的392名产业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返乡创业农民等进行重点培育,提升创业带富能力,通过“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共带动6119户贫困户共同发展。
此外,该县还注重把产业大户培育成村“两委”班子成员,将186名致富能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吸收进入村“两委”班子,成为带动党员群众发展产业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