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杨 朴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中共中央为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脱贫攻坚是基础,乡村振兴是升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高质量稳定脱贫的重要路径,更是贫困地区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省各族人民按照省委、省政府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的安排部署,勠力同心、合力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切实落到实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了基础。今年11月23日,贵州正式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出列,下一步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加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已刻不容缓。笔者思考应在五个“转变”上下功夫。
一、组织领导由临时性向长期性转变
各地脱贫攻坚组织领导机构要整合资源,将工作重心由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变,队伍不散、力度不减、投入不降,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针,建立健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长期组织领导机构。要大力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和组织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观念认识,全面激发内生动力。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及时总结推广已有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乡村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相关政策和举措产生真正的效率。首先确保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基本形成;其次制定长远规划,确保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最后确保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二、政策支持由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
脱贫攻坚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对象、范畴等有所不同,下一步在坚持政策支持不变的情况下,既要持续关注乡村特殊贫困群体的扶持等情况,也要高度重视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将特惠性扶贫政策转变为普惠性的民生政策。一是将产业扶持、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等扶贫政策根据新的发展需要整合,全面协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公共财政切实惠及广大农户,推进乡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将单纯针对贫困户的扶持政策,转变为对乡村低收入群体的常态化扶持政策。三是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坚持乡村振兴普惠性政策一以贯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三、体制机制由滞后性向突破性转变
全面提速农村改革步伐,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大限度地转换发展动能和释放改革红利,是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转换中面临的紧迫任务。一是强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效激活贫困地区的农村土地资源,构建贫困地区新的发展动能。二是强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完成贫困地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任务,进一步完善集体产权功能作用,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基础。三是强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放活经营权,积极探索电商、线上直销等多种经营模式,面向市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四是强化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的风险监测机制。对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实行动态监测,适时深入分析这“两类户”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具体原因,因户因人施策,因地制宜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
四、扶贫产业由应急性向持续性转变
贫困地区要顺利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换,必须从根本上扼制产业扶贫的应急性偏向,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一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针对市场做好长远规划,坚持“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加快形成贫困地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二是有效改善生产性基础设施条件。要更加重视修建和完善交通、灌溉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产业发展的稳定性。三是加强产业发展的合作机制。对贫困地区带动产业发展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给予引导和支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借助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创造比沿海打工更有收益的工作岗位,吸引外出打工年轻人返乡,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资源,建立规范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注重推动全产业链延伸。要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度研发加工力度,在以市场化方式导入更多供应链资源基础上,更加注重全产业链建设,重视品牌的打造和标准的建立,实现生产、加工、运储、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连接,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率。
五、帮扶措施由“输血性”向“造血性”转变
脱贫攻坚帮扶措施具有显著的福利性特征,通过向贫困户提供帮扶物资是通行的普遍做法,但对于乡村振兴来说,解决贫困地区“自我造血”问题才是根本。一是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基层组织保障。二是大力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引导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重点抓好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培育壮大农业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良好的创富环境和氛围。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引进专业农业人才,整合人才资源强化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户生产经营技能的培训和引导,让广大农户掌握现代科技的种养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四是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将公共服务领域对贫困户的特殊扶持措施,拓展为乡村居民整体服务,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结合乡村治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夯实服务和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