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健在的志愿军战士颁发了纪念章,以示党和国家对志愿军老战士的关怀和慰问。家住白云区教师宿舍的王华老人获此殊荣,这是他获得的第三枚抗美援朝纪念章。为此,笔者到耋耄老人王华家中作了一次专访,聆听老人抗美援朝期间在朝鲜修筑铁路的故事。王华老人翻出了他珍藏的1953年冬在朝鲜德川长上里所拍摄的一张老照片、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预防接种证》,以及第一枚纪念章(195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予的“抗美援朝纪念”章)、第二枚纪念章(1953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予的“和平万岁”和平鸽纪念章),还拿出他根据亲身经历所撰写《记忆》一书。一件件实物,引发老人一连串的军旅回忆,风华正茂的青春在记忆中闪光……
七十年前的烽火记忆
——记志愿军铁道兵老战士王华
□李 峰
一
王华,字志华,谱名学基。1932年正月十七出生于贵筑县沙子哨麻姑堡王家院(今贵阳市白云区沙文镇王家院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时家中省吃俭用供他上了两年私塾,其母病逝,只得辍学回家。父亲离世后,他于1946年离家到贵阳独自帮工谋生。1949年12月,在贵阳入伍从军,编入贵州起义部队(原国民党89军)328师(师长张涛)警卫连任卫士,随部队到炉山县(今凯里市)集中学习三个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7军50师师直侦察连,随师部进驻镇远,后又编入150团3营重机枪连任机枪手。先后参加镇远、三穗、岑巩、黄平等地的军事剿匪及开展征粮、清匪反霸等“五大任务”,曾参加第二次解放台江县城等战斗。
1952年初,王华所在部队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6师,先后进驻四川德阳、广汉,参加修筑宝(鸡)成(都)铁路。此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处于攻坚阶段,美军飞机炸毁志愿军在朝鲜的公路、铁路补给线,急需补充后勤保障部队新筑和修复。当年10月,王华所在部队在广汉召开“抗美援朝”誓师大会,开赴战火熊熊的朝鲜。
入朝前夕,部队以团为单位召开动员大会。王华回忆:“我们部队驻扎在四川德阳,突然接到抗美援朝命令时,大家都高兴得跳起来。部队集中在四川广汉,以团为单位召开誓师大会,团政委李英传达了上级的指示,阐述了抗美援朝的重要性。……为了取得战争的彻底胜利,防止美帝再次发动两栖登陆,切断我军东西两条运输线,卡断我军的后方供给。我军及时调集几个师的兵力,分别部署在北朝鲜中部,抢修一条从水丰到介川的新铁路,确保前线的物资供应。”
二
王华及战友们自四川广汉乘车出发到达宝鸡,又换乘火车到达沈阳陈香屯,集中学习朝鲜的一般用语及风俗,换发冬装,又乘火车到达丹东集结,夜间乘火车(闷罐车)进入朝鲜。王华回忆说:“天快黑了,我们回到车厢。为了防空,战士们带的手电筒灯泡、火柴全部收交。天黑了,火车徐徐开动,进入鸭绿江大桥后,回望祖国灯火通明,而朝鲜则一片漆黑。火车进入朝鲜境内,车厢内禁止说话。列车走走停停,不时还听到枪声(事后才知道,是敌机来空袭时驻守部队打的防空枪,火车停驶,待敌机过后继续行驰)。最后终于到达朝鲜介川,战士们快速离开铁路,进驻一个小村寨里。”
王华所在的部队番号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6师17团3营13连,战士多为贵州贵阳、遵义、黔东南籍人,班长以上干部多为山东南下解放贵州的老战士。他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战友有陆君诚,贵阳人,达德学校毕业生,考取电报学校后从军入伍,在部队中任青年团小组长,帮助他读书识字最多。还有镇远人刘星海、尹明连等贵州籍老乡。入朝后,部队给每位战士们颁发了第一枚全国政协赠予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部队到了朝鲜介川,随即以班与班之间划分标段,投入路基修筑工作。为防美机轰炸,筑路多为夜间作业。王华说:“朝鲜的冬天,到处冰天雪地,一无机械,二无电器,光凭两只手和锄头、钢钎动工,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因地下冻土就有半米深,且硬如坚石,挖一锄,锄头弹得老高,手也弹得发麻生痛,几个小时工作也没有什么进展。连队召开班长、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研究对策,如何破解冻土挖掘问题。我和战友汪忠华回想在四川德阳开石料时,先在石头上打一排石窝,把楔子放进石窝里,按照顺序用大锤使劲打楔子,石头就会顺着石窝裂开缝口而切割下来,我们何不用开山辟石的办法,用多根钢钎代替楔子来试试看。大家照此办法,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个消息传到全排、全连,传遍铁路沿线,从而提升了工程进展速度。”“夜间打钢钎时,要特别小心,稍有不慎,就会打到握钢钎人的手上,很多战士棉手套都被铁锤打烂了,手也被打肿了,仍然是轻伤不下火线。”
在滴水成冰的寒夜里,筑路工具只要停一会就会被冰雪冻上,搬都搬不动,人只要站上一分钟,鞋也会被冻上不能动弹。在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施工,战士们的眉毛上结起了冰霜,棉帽上结起了冰块,棉衣棉裤冻得像牛皮一样硬邦邦的。他们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你追我赶,毫不松懈。口渴了抓把雪放到嘴里,吃饭都端到土坑里吃,其艰苦程度难以言表。难怪战士们调侃说:“我们的碗越吃越小,筷子越吃越粗。这是冰冻在作怪呢!”
除了抗冻作业之外,还要防备美机的空袭。王华说:“1953年1月中旬的一天下午三点过钟,天空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雪,我们在正路基上施工。突然间从云层中钻出四架‘油挑子’(志愿军对美国轰炸机之戏称),对着修建中的路基俯冲下来,连长急忙呼喊‘快隐蔽’,话音刚落,就听见两声巨响,两颗炸弹在路基上爆炸了。接着第二架、第三架也跟着俯冲下来,投下几颗炸弹也在路基上开了花。敌机过后,战士们从裹着冰花的泥土中爬了起。清查现场时,连长和两名战士躺在血泊中牺牲了,长眠于异国他乡。还有八名战士身负重伤,十多名战士负轻伤,大家看见牺牲的战友,悲痛地流下了眼泪。”战士们化悲痛为力量,加速筑路工程。经过六十多个日夜施工,一条崭新的青川至介川路基终于筑成。
三
在朝鲜介川筑路期间,王华和战友们驻扎在一个朴姓朝鲜人家里(当时朝鲜家庭青壮年男性大多应征当兵去了,只留下老人和妇女儿童),志愿军战士却是自己打柴生火做饭,没有打扰朝鲜百姓。1953年4月,因遭受美机频繁轰炸,志愿军补给线暂时中断,筑路的铁道兵出现过一周的断粮情况。王华所在部队就地上山剥树皮,采野毛椒、野豌豆尖来充饥,渡过暂时困难。王华说:“朝鲜的豌豆尖大棵得很,几乎有小指头那么粗,我们连队多为贵州人,都喜欢吃这种东西,可以充饥哟!”
王华是连队的团小组长,处处得起模范带头作用,战友们休息时,他还得到工地巡视或上山打柴挖野菜。一次,他因上山打柴,雪水渗入高筒皮鞋而不知,脚与皮鞋冻在一块脱不下来,后用热柴火灰捂化冰雪后才得以脱出,致使他的三个脚趾被冻伤,一年内脚趾甲都长不出来,至今还留下伤痕。
铁道兵工地附近还驻扎有预防美机空袭的志愿军高炮部队,确保筑路部队的安全。夜间均实行灯火管制,以防美军空袭。还要防备南朝鲜特务的破坏,曾有特务伪装为朝鲜人民军军人,到铁道兵驻地及高炮阵地侦察,均被智勇的志愿军抓获。因此,铁道兵上山打柴、挖野菜都不能走远。当时,夜间还有特务在山头打信号弹,虽然没有前线战场上那么紧张,但也不得不时时提防。一次,王华夜间值守时,见一辆车打开车灯通过,王华鸣枪示意其关灯而未听。车行不远,就遭到美机的轮番扫射和轰炸,人车俱毁。
介川地处小平原,其路段要好修一些,而到青川地段就是石山地,工程难度就大得多了。随着工程的进展,志愿军铁道兵6师17团团营部后来移驻德川长上里。在两个多月的水丰至介川铁路抢修中,战士们没有洗过一次澡,没有洗过一次衣服,很多战士内衣上都长满了虱子,路基修好后才把衣服集中起来放到锅里消杀。如此艰苦环境,却没有一位战士叫苦叫累,畏缩退让。
1953年7月27日10点,《朝鲜停战协议》签署生效,铁道兵工地上空再也没有听到美国飞机的声响。尔后,过上了一段供给充足而安静的建设生活。12月28日,他们在德川迎接祖国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志愿军铁道兵战士兴高采烈地迎接祖国亲人。六班班长李大荣提议把慰问团5名代表抬到山上营地,召开座谈会,与祖国亲人面对面的交流。家在贵州台江革东镇的战士余小平、蒋志中和班长李正福、赵光亮等纷纷介绍了入朝以来的工作情况,并表示“请祖国人民放心”。此时,王华和战友们获得了代表团给他们带来的第二枚和平鸽纪念章。
1954年4月,王华所在部队奉命撤回国内甘肃省天水整训,结束了在朝鲜近两年艰苦卓绝的生活。1958年,王华从北大荒复员回到阔别十二年的故乡贵阳白云区,结束了八年军旅生涯。
王华老人在白云二中退休后,他根据自己的亲历、亲见撰写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分别刊发于《白云文史资料》《贵阳文史》《国防时报》等报刊上,并自费编印《记忆》一书。他撰写的《朝鲜前线迎亲人》一文,入选《志愿军老兵回忆录》,并获得2010年10月《跨过鸭绿江》全国征文大赛组委会颁发的纪念章一枚。他把当年的历史记录下来,用以激励子孙后代奋发图强,这是老人晚年笔耕不辍的信心和乐趣。
尽管王华还要照管瘫痪卧床的老伴,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但他仍然乐观豁达,精神抖擞,尽显军人风骨。每当谈到他的军旅生涯时,老人都兴奋不已,他说:“我们把青春献给了祖国,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还给我们这样高的荣誉,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老人在记忆中追寻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我们衷心地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安享晚年乐趣……
王华1953年冬摄于朝鲜德川长上里(图中12表示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