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84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1-11

晴隆,情浓!

 

□王 菁

 

  翻阅11月2日的《贵州日报》,一则“晴隆县坚决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最后收官战”的报道吸引了我认真阅读。没错,这个尚在我记事起就知道是全国贫困县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

  晴隆,是贵州省黔西南州的一个小县城。我在那里出生,3岁跟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省会贵阳,仅仅是儿时每个寒暑假回去几天看看爷爷奶奶。直到几年前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就很少回去。按理说,我对晴隆应该没多少感情,但事实是,我的人生记忆里,那里才是装满乡愁的地方,我的晴隆话依然很地道。

  以北街电影院为中心,小时候,我总是喜欢跑到离爷爷家不远的电影院,大奶奶(爷爷的大嫂)在那儿卖葵花籽,每次看到我,都会用一个小杯子舀上满满一杯把我两边衣兜塞得满满。那时候的晴隆物资缺乏,“小天鹅”冰棍成了夏天记忆最深的美食,中心街的裹卷粉和炸鸡壳成为我的必吃夜宵。

  伯伯有两个女儿,一个大我13岁、一个大我12岁,姐姐们从不嫌弃我这个不经常见面的小屁孩儿,我至今记得大姐谈恋爱时大姐夫抱着吉他对姐姐深情地唱,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也喝了好多二姐夫带我去小卖部买的津威。当然,那时候,大姐二姐也都尚未出阁,“小姨妹”的“打分”还是相当关键的。伯伯还有个儿子,比我整整大10岁,祖祖给他赐名“老根”,结果他果然成了爷爷这一房的“根”。我曾开玩笑说那是祖祖没有见过我,不然可能给我赐名“小宝”,因为我一直觉得虽然我是闺女,但爷爷奶奶对我宠爱有加,哥哥姐姐们也都喜欢、爱护我,我并没觉得哥哥比我受到多少优待。就连这个被家里捧着的“根儿”,也会在醉得歪歪倒倒回家时,从背后给我“变”出个炸鸡壳。

  从爷爷家出来的三岔路口分界,往左是北街,可以通到官田水库。沿着电影院往上是东街,可以走到爸爸曾经任教的晴隆民中。右边是中心街方向,是我为了“吃”出没频率最高的地方……好像我的记忆也就装得下那么点儿,直至几年前爷爷去世时回晴隆,依然觉得我都30岁了,晴隆变化也就那么丁点儿:中心街仍然那么一小圈,电影院变成了一个看着并不洋气但是在当地却还算大型的超市,北街马路倒是拓宽一些还有了一个广场。时间定格于此。

  10月中旬,参加省政协中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时,刚好有一位同学是晴隆老乡。我说,感觉晴隆好像没啥变化,就是一条道通到底的三条街。晴隆同学说:“不是哦!你可能好久都没回去看看了,变化还是很大。尤其是像三宝乡整体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已经成为一个旅游点,值得去玩一玩。”

  对,还有水!晴隆缺水也是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水费巨贵,自来水还经常停。出门三轮车最多,没见过街上有几辆公交车,因为路就那么点儿宽……可是现在真的不一样了!脱贫战役动真格。报道说,五年来,全县新建农村公路2000多公里、供水工程489处,改造农村危房8435户,新修通讯基站799个,易地搬迁5.78万人,“吃水靠天、交通靠走、照明靠油、通讯靠吼”的时代一去不返。

  看完这篇报道,我猜山腰上的布依族群众已经学会说汉话。石漠化治理、茶产业发展等等,正改变着晴隆的一山一水。我想到了如今作为乡镇领导干部还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大姐夫,想到了我们家在乡下帮扶困难户的王老师。夫妻俩虽同在一县,却因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两乡分居。偶尔和大姐视频电话,她不是在所帮扶的群众家就是在去他家的路上。脱贫攻坚很辛苦,但是打赢这场硬仗他们应该会很自豪。希望姐姐、姐夫保重好身体,更祝愿我的家乡成功摘下贫穷帽,期待她翻天覆地的改变!

  我想,找个时间,我该回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