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76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6-17

一线 一线!

 

□游来林

 

  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时发贺信盛赞中国减贫方略,称“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我国脱贫攻坚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二是能形成强大合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三是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倾心努力与贡献。

  一线,这里指战争的前线。早在40多年前,中国就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启动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行动。在这场伟大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在中国这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高原峡谷、荒漠山野,只要还有贫困,就一定有脱贫攻坚之战,一定有为脱贫而披荆斩棘、冲锋陷阵、兢兢业业的一线指战员。

 

  地处乌蒙山脉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纳雍,县规划局局长陈家连辛勤工作了几十年,年近半百,即将进入退居二线,待遇不减,责任不多,悠哉悠哉晃到退休的黄金时期。没想到一纸调令,如一石投进了平静的池塘。

  “什么?从县城调到郊区,去任什么街道党工委书记?”她妻子一脸惊诧,瞪圆了眼睛。

  “利园。”陈家连说,“这是个易地搬迁过来后才成立的,是有上万多人的贫困户社区呐。”

  “天呐。要管这么多人,恭喜你老陈了。官位没上,责任大涨。听说脱贫,忙得要脱层皮。你都什么年纪了,要去?”

  陈家连最后说:“我是个老党员老兵了,不去?脱贫攻坚是场硬仗,哪有打仗党员、老兵当逃兵的?”

  利园街道所辖的利园社区和蟠龙社区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没有一寸土地,让搬到这里的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贫困户们怎么生存发展?

  街道领导们避开劣势,利用社区紧靠县城优势,绞尽脑汁想办法:

  组织好人员赴省内外打工;

  争取保洁、保绿、治安、协警等公益性岗位;

  引进4家企业在利园社区建立扶贫车间;

  帮助扶持有一定技能的人创业;

  ……

  半年多来,已就业五千多人,就业率达86.4%。

 

  在挨家挨户走访中,楼栋包保干部陈芳婷发现从羊场乡大山深处搬到利园街道蟠龙安置点的金开富曾在外打过工、会做菜。

  “金大哥,你会做菜,想不想搞个烧烤摊?”陈芳婷提出了建议。

  “想是想。没钱啊。”金开富点头又摇头,“摊位要花钱、烧烤物材更花钱,还有什么营业执照啊、卫生证明啊,可麻烦了。”

  “只要你愿做,困难我们共同克服。”

  “嗯。”看到时时处处给搬迁的贫困户解决了入户、孩子读书等一系列问题的包保干部陈芳婷一脸真诚,金开富下了决心,不住点头。

  把腿都跑肿了的陈芳婷为他申请了三千元创业补助金和九千元的易地扶贫搬迁一次性临时救助费,又在社区贸易市场弄了个摊位,解决了营业执照、卫生证明等等问题。金开富烧烤铺开张第一天就大吉,由于他手艺好,原材料干净卫生,又最早摆摊烧烤,当天就忙不过来。以后每天晚上食客不少,金开富常常忙到快天亮才收摊,第二天上午休息,下午又开始准备食材。虽然忙碌辛苦,但是收入颇为可观。

  “每天走在花园一样的小区,有自己的一份事业,过着城里人的生活,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金开富常常开心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哈。我特别感谢包我们楼栋的小陈,大事小事都麻烦她。她总是想法解决,真是我们搬迁户的贴心人哪!”

  为了扶贫,原在县玉龙坝镇党建办工作的郭佳畅被调到利园街道,当两栋楼五个单元的包保干部。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对象、新的工作方法,郭佳畅感觉像刚参加了工作。从原来的基本上天天坐办公室准备材料到现在几乎每天都要挨家挨户地询问,登记、解决问题。为完成帮易地搬迁来的贫困户“住进来 稳下来 富起来”的艰巨任务,郭佳畅忙着、累着。

  当走进何元英家核查低保情况时,她受到了震撼:才50岁过一点的何元英看上去像个70多岁的老人,憔悴苍老的脸上两眼是红的。因为在搬迁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丈夫和儿子相继离世,儿媳妇几年前外出失联,现在她一个人带两个小孙孙,全靠政府补贴。

  “要不是想到孙孙可怜,我都不想活了。”她一说就淌眼泪。

  郭佳畅知道最能安慰的是为苦难人多做些实事:

  把她们的低保转到城里,办两个孩子的困境儿童补助,帮助尽快就近入学,鼓励她参选单元户长。郭佳畅说:“何姨,做点事吧,工资虽不高,可挣点水电费,重要的是做点事心情会好些。”“好!好!”何元英含泪点头。于是,郭佳畅把何元英介绍给单元的群众,当了单元户长。郭佳畅经常来帮她,慢慢地何元英活路熟悉了,细心勤快,大家夸奖越来越多,心情变好了,人也变年轻多了。何元英每天兢兢业业做好本职、悉心照看好在家门口上学的孙孙,后来还找了一个老伴。何元英常笑眯眯地说:“赶上好时代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除了包楼栋,郭佳畅还负责团委一摊事。她知道,要让搬迁群众在这里稳下来、富起来,除了做好成年人工作,也要做好青少年的事。

  她组织街道志愿者开办了个“四点半学校”:原意只是想解决暑期没人管小孩问题。但她们又管又教,结果,孩子听话了、长知识了。来的孩子越来越多,每天把两个教室挤得满满的。除了作业辅导,还开展政策宣讲、文明创建、禁毒防毒、法律法规、文明家园、红色教育、安全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带孩子们到社区及附近打扫卫生,宣读爱护环境倡议书,让他们把倡议书带回家读给家人听,带动家长一起学习、转变思想、提高归属感,体会在安置点生活的乐趣和好处,助推搬迁户有效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四点半学校”成了孩子们最喜欢来的地方,成为搬迁户人人夸的新鲜事,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提起奋战在利园街道脱贫攻坚的一线干部,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家连总是伸出大拇指夸“个个都是好样的”,对赵娟这个彝族女孩,陈家连更是频频点头:

  “她家是搬迁户。这是个好青年,最懂感恩啦,她常说‘没有共产党、没有政府,哪有我们彝族人的好今天,不花一分钱,就住进了即使是城里人也要花几十年才能买得起的楼房。’她呀,事事理解、支持我们工作,性格又好、嘴甜勤快,不光是彝族群众喜欢,所有搬迁户都喜欢,选她为社区管理干部,最能体现出正能量。”

  赵娟包保的搬迁户中,有家精准贫困户,户主叫赵才政,妻子患有间歇性癫痫病。一天赵才政对赵娟说:“赵干部啊,你对我家太好啦,我不知道怎样感谢才好。我想,我不能只靠政府扶持,我想做点事情,增加点家庭收入,减轻点政府负担。这算不算感恩?”赵娟高兴地说:“很好呀,你这样想当然是懂得感恩。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赵才政说他会理发,虽没正式学过,但他喜欢。赵娟及时汇报,领导说“好!好!大力支持大力支持!”并说,“可先在家里开店,等社区理发室弄好了,他再过去。”于是,赵娟帮他办理了各种手续,又争取了政府创业资金。在自家的客厅,赵才政“小三5元理发店”开了起来,社区还专门为他找了一个临时理发室。

  现在,赵才政全家生活好多了。他服务态度好,技术在不断提高,特别是经常上门为老人服务,很受欢迎。每当有人夸奖,他总是夸赵娟和街道的领导及其干部,说没有他们的关怀与帮助,他哪里开得起店?他表示要干得更好,争取彻底摆脱贫困。

 

  陈芳婷、郭佳畅、赵娟不过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优秀代表。“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基层党员干部和基层工作者的奉献付出。”他们把自己“掰开了”“心操碎了”,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也许中国会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建一座丰碑。在这座丰碑前,定会有不少人自豪地说,“呵呵,那次战役啊,我在一线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