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75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6-05

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中的方法论

 

□陈国芳

 

核心提示

 

  为了打好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制定了精准方略。围绕精准帮扶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深入具体的阐述,指明了系列的工作方法,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一大亮点。


  习近平扶贫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可谓博大精深,自成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这里,笔者仅就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中的方法论谈一些肤浅理解。

 

一、落实责任、解决谁来做的问题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向全体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的减贫计划,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责任担当。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责任,解决谁来做的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重要方法措施。

  ——五级书记抓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这就形成了“书记抓、抓书记”的省、市(地、州)、县、乡(镇)、村五级书记抓的扶贫工作责任制。俗话说什么工作:“老大难老大难,书记出面就不难。”五级书记抓扶贫,坚持了党的领导,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就在这一点。

  ——东西部协作,全社会参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动员全社会参与,每年都要考核。习近平总书记一声令下,东部发达地区、国家部委,许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动真情、出实招,真金白银、真刀真枪帮助、参加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帮助解决了许多贫困地区无力、无条件解决的短板、弱项,既输血又造血,推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宁波帮扶黔西南,光是资金硬投入2018年达3.8亿,2019年达4亿元,今年将达4.2亿元以上;中央统战部、公安部等帮扶黔西南,帮助解决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开展产业帮扶,帮助解决稳岗就业等等,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真正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抓党建促脱贫,干部驻村帮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工作队和驻村干部要一心扑在扶贫开发工作上,强化责任要求,有效发挥作用。”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书记或驻村干部,县级以下干部就更多了。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干部驻村帮扶发挥了重要作用。

  ——激发内生动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他进一步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特别告诫我们不能助长“等靠要”的思想、养懒汉,要让其发挥主体作用。实际上是明确群众主体责任,改变了过去“等靠要”“干部帮、群众看”的状况,形成了“我要富、政策扶、群众干、干部帮”的新格局,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二、精准方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深刻阐述了精准方略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打好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大推进到今天这样的转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明确指出:“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这从根本上保证了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

  ——精辟阐述了精准扶贫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大原则,他说:“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他进一步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指明了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便于合力攻坚。

  ——科学提出了“六个精准”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围绕“六个精准”,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许多精确的方法,如他指出:“对存在返贫风险的近200万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近300万人群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及时将返贫和致贫人口纳入帮扶”。这让我们学以致用,按图施工就行了。

  ——用精准方法制定精准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等,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围绕“五个一批”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精准的政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政策要求,针对脱贫摘帽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提出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四个不摘”,为贫困地区打好“脱、稳、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三、真抓实干,解决真实的问题

  ——实事求是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23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党中央对2020年脱贫攻坚的目标已有明确规定,即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同时反复强调在这个问题上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降低标准,不要吊高各方面胃口,对降低标准、吊高胃口的做法,一经发现,迅速纠正。

  ——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求真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要有科学态度,关键在准、实两个字,要从严从实;脱贫攻坚要实、任务责任要实、资金保障要实、督促验收要实。特别强调,对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数字脱贫”的,要严肃问责。“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工作成为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严格督查考核保真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检查督查,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他指出:“考核评估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作用明显,我一直强调,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而且要较真、叫板。”脱贫攻坚打响以来,党中央决定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对在考核中存在突出问题的省份和县进行约谈、督促整改,确实解决了许多短板、弱项,纠正了脱贫攻坚中的弄虚作假、形式主义,问责处理了一些干部,确保了脱贫结果的真实性。

(作者系黔西南州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