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75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6-03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美术界的政协委员纷纷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建言献策,展现了新时代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本报特选编部分精彩“声音”,以飨读者。

 

走近全国两会上美术界的政协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用艺术创造的实践参与“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是新形势下的“中国时间”和“中国主题”,也是中国文艺创作的时代主题。“决战决胜”的目标和任务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排除万难、朝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闪耀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光彩。生逢这样的时代之中,我深感作为文艺家应该积极投身时代洪流,把握时代提供的机遇,通过艺术实践,参与到“决战决胜”的伟大斗争中。

  基于此,我认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一是要关注现实、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真情实感,找到艺术表现的视角,形成艺术创作的构思。“决战决胜”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让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凝聚磅礴精神的力量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要用艺术才智服务社会,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建设美丽中国,都需要艺术的营造装点和提升,我们要瞄准人民所需、现实所需,把艺术创意设计的着力点更多地导向振兴乡村经济、活化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让艺术创意设计在“决战决胜”中起到活力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

 

美丽乡村要落到实处,须倡导“一村一品”

 

  乡村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不同人群、不同环境,根据实用和美观这两个要求,来建造自己的生存空间。一股风地把所有农村都修成标准化,历史上的文化精华、理想美感就会被破坏掉。民间艺术是民族艺术的根系和土壤。每一个村子的审美特色都是民间艺术与文化传统的体现。民间传统艺术是民族艺术的根基与土壤,具有指导作用。典型的国家保护文物,像故宫是民族艺术的树冠和花朵;而民族艺术的根基与土壤就存在于一村一镇当中。一村一镇的艺术受到重视,大众教育才能贯穿其间。

  我国是农业大国,村镇文化是我们的立足点。留住心、留住传统、留住美感、留住我们中华民族这些独特的本源文化,是我们中国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将所有的农村都搞成一个模样,要倡导“一村一品”,将中国文化的根系留下来。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制定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

 

  美术馆承担着对视觉文化成果的收藏展示、研究梳理、公共教育的重要职责,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承与积累以及引导美术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美术馆的藏品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是美术馆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美术馆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藏品数量快速增加。然而,与日渐丰富的藏品资源形成反差的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至今尚无出台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给美术馆藏品的科学保护和规范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尽快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明确不同级别藏品的划分依据和具体要求,完善美术馆藏品管理基本制度体系,提升美术馆藏品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二是在美术馆藏品的级别划分上,可参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将藏品分为珍贵藏品和一般藏品,定级的标准则应着重考虑“作者”和“作品”两个核心指标项;三是美术馆藏品定级是一件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慎重对待,国家文化行政部门可组织相关专家,根据美术馆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美术馆藏品特性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美术馆藏品的定级原则和定级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近年来,境外文化机构积极在华联合办展,但国内博物馆由于审批程序繁琐,联合出境办展较少;在国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中,具有较高策展能力的国家级大馆自主联合策划的展览少之又少。

  针对国内博物馆对外交流办展中问题,我建议:一是加强对外交流展览的政策引导,简化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出国办展审批程序。加强对外展览的顶层设计,引导国内博物馆从国家文化战略大局出发,分主题、有侧重做到系统而全面展示中华文化,避免“千展一面”。

  二是放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联合办展限制。积极支持国内博物馆密切合作,赋予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几所策展实力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联合对外交流办展的权力,使之可以方便组织各级各类文博机构联合举办对外展览。

  三是优化展览格局,打造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深入发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平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关系,主动推介国内博物馆精品展览,拓展办展思路,创新展览形式,鼓励博物馆加强境外巡展策划,打造一批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

 

加强美术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为加强美术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建议:一是从艺术创作方面,面向全社会艺术家设立专项课题基金和人民艺术家激励奖励制度,设计并实施公正、严格、科学、合理的筛选验收和评选机制与标准,激发和鼓励艺术家深入贫困地区,立足于生活实际,以人民为中心,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创作出反映时代生活与变迁,表达人民心声与精神的能够立得住、传得下的优秀作品。

  二是从艺术教育方面,充分调研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可培育空间,有意识地因地制宜、分类分层、整合资源、分工协作,鼓励跨学校、跨社团、跨机构地联合开展贫困地区教育或培训项目,科学合理探求和利用最便利、有效,兼顾短长期和阶段性目标的教育或培训项目,并在经验中不断总结和优化,使贫困地区逐渐增强“造血”功能。

  三是从艺术设计方面,在全面精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当地特色优势或民间文化资源,参考我国城镇化建设及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建设目标,联合相关专家和设计团队,研发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的设计方案。通过点对点的设计,对现有社会资源进行创造性重组,创造新的“品牌+产品”“文化+IP”的创新系统,做到既精细化又差异化、个体化。

  四是如果调研不够充分,设计和实施公共文化扶贫、艺术产业扶贫、文化惠民扶贫以及艺术人才扶贫等项目时,则可制定多套备选方案、在实施方式方法的灵活创新上多下功夫,并在筹备与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补充。

  (据新华网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