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6期 本期2742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5-13

  “一个篱笆三个桩,脱贫还得靠老乡。不要一味抱怨工作的辛苦,多花点心思认识一下自己在做的工作,你就会从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是荔波县政协委员、县妇联主席、荔波县时来村脱贫攻坚队长覃金秋经常挂在嘴边的工作格言,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个篱笆三个桩,脱贫还得靠老乡”

 

——记荔波县政协委员覃金秋

 

□龙文琼

 

■心系脱贫村

  2018年3月,覃金秋下派到时来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来是城中村,同行的下派干部都羡慕她,说她离家近能顾家,还能兼顾单位工作。然而,这一切只有真正入村的她才能品尝其中的甘苦。第一次入村覃金秋任网格员,不久,由于工作需要她回到单位。第二次再下派入村,她被“提拔”为队长。这一提拔她肩上如挑千斤重担,深感其中的分量。

  时来是三合一的村,人口多、人员繁杂、贫富差距大,群众对政策一知半解,拆迁、补偿、规划等问题都与群众息息相关,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她知道这个队长不好当,但是既来之则安之,铁下心要做好工作。

  整合好村、支两委和工作队两股力量,用好每个资源、打好组合拳,攻下贫困堡垒是当前的关键,一个个不眠之夜,她在苦苦思索……尽管因此显得有些憔悴,然而她在队员面前却是桃花依旧笑春风,工作也很快进入了角色,从三个“三”入手,打开工作思路,即“开好三个会”:见面会、党员会、群众会;“理清三个事”:陈年的旧事、变化的大事、当前的要事;“补齐三个短板”:思想认识的短板、基础设施的短板、感观物品的短板。覃金秋清晰的思路一下子让村、支两委和攻坚队员眼前一亮,对这位“娘子军”队长刮目相看。

  带着情感,带着责任,她与村、支两委和攻坚队员一户一户走访,全村123户贫困户她家家访到,各家大小困难一一记在本子上,放在心坎上,从最困难的家庭帮起,从最难做的事做起,一件件的落实。

  覃金秋把时来村当成了家,自己的家近在咫尺,但不到深夜不归家,她跟大家一样做资料、家访,没有队长架子,没有部门女领导的娇柔。她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村里做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入村来她争取了浙江安泰(德清)时装有限公司45万元资金,补齐困难群众家庭物资短板,惠及700户2686人;争取企业砖厂、和坤置业、三金装饰等爱心企业、爱心人士8万多元,解决办公经费;争取扶贫项目资金50万元修缮白岩组油路、30万元修缮罗布木窜户路等。

 

■情牵困难户

  夜幕降临,覃金秋拖着疲惫的身影从时来村“四有人员”柏利柒家走出来,微微的吐了口气,这已是覃金秋今晚走访的第三个困难家庭,说不清这是她第几次来这里了。柏家的难事一直是整个工作队放不下的结,如今看到柏家的变化,心里总算有了一点安慰。

  柏利柒家属“四有人员”,一家六口人,柏利柒的妻子因类风湿病导致肢体四级残疾,四个儿子都是二十几岁。按理说孩子长大了,柏利柒夫妇应该享受天伦之乐,可是这个家却让工作队多了几分关注:大儿子智障,另外三个儿子是三胞胎,因早产三个孩子体质不好,初中毕业就回家了。夫妻俩靠一个水果摊维持一家人生活,老市场还没拆迁时生意不错,可是拆迁后没有了老顾客的照顾,收入成为问题。孩子们的“不成器”、身体的疼痛,导致柏利柒妻子没有了生活的信心,几度想离开这个世界……

  这一切覃金秋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柏家成了覃金秋最为牵挂的家庭。根据柏利柒的家庭情况,列不上贫困户,但要把柏家作为边缘户,让这个家庭走上生活的正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增加家庭收入、让三个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心是当前工作队首当其冲要做的事。

  为此,覃金秋一次次与三个孩子谈心,可每次进门孩子们不是逃就是躲,她仍不厌其烦入户与孩子们用心交流。为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慢慢融入社会,她常常鼓励孩子们并帮他们出点子想办法,协调相关部门增加一个水果摊位,让三个孩子共同经营。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孩子终于答应覃金秋,愿意独立经营水果生意了。看到柏家三兄弟开始有了转变,覃金秋心里有了些许的安慰。接着,覃金秋积极向县残联、民政等部门申请解决柏家一家人的临时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

  村里有个叫蒙强的贫困户五十来岁,与80多岁的父母一起生活,房子早已破旧不堪,所住的旧房属政府规划拆迁地带,既不能建新房又没有进行拆迁,不得已他只能和哥哥一家共7口人挤住一起,蒙强常常抱怨生活的不公。

  覃金秋知道他家的情况后,初次登门拜访就受到蒙强的冷落,蒙强玩着手机,对覃金秋不理不睬。当覃金秋介绍自己来的目的后,蒙强才勉强让覃金秋进家坐。蒙强是高中生且多才多艺,但和覃金秋没聊上两句,又开始抱怨起来。覃金秋默默地听蒙强倾诉,直到他多年积累的怨气慢慢消散,覃金秋突然对眼前这个汉子多了几分同情和理解。看来不解决蒙强的住房问题是脱不了贫,覃金秋义气地拍着蒙强的肩说:“哥子,住房的事我一定想办法帮你解决,希望你配合我们的工作。”于是她一次又一次的跑相关部门,经过两个月的“折腾”,蒙强终于能够在自家的地基上重建新房了。这一消息让平时快语连珠的蒙强顿时激动得无语,第二天他立马找来建筑工开始备料,三个月时间一座160平方米的两层房建好,蒙强带着父母住上了苦盼多年的新房。

  天有不测风云。蒙强的父亲刚进新房住不到一个月就辞世了,当天晚上他第一个打电话给覃金秋告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他说他父亲走前很欣慰,老人家终于放心自己有了新房,不再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接到消息,覃金秋组织村、支两委和工作队第一时间赶到他家帮他料理父亲的后事,知道他建房后已是囊空如洗,村、支两委和工作队给蒙强送来了慰问物资,帮助他顺利安葬了父亲,蒙强激动得在覃金秋面前大哭起来:“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共产党的温暖,感受到了工作队的存在。”从此蒙强像变了一个人,一改以前游手好闲的惰性,主动去找事干,并打算着娶媳妇成家。

  如今,“不做贫困户,争当致富人”的风气在时来村逐渐形成,村、支两委班子和攻坚队员以覃金秋为榜样、为标杆,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脱贫攻坚一线,在多次检查中均以“双百”成绩脱颖而出。

 

 4129-A2-1.jpg

覃金秋(左二)在帮扶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