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7期 本期2734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4-24

风不迟,渐渐苏醒的城市“烟火”

 

□本报记者 王 吟 刘启靖 何佼阳 李昊霖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全省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主动出招,打出促进消费的政策组合拳。一揽子促进消费措施的实施,让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潜力释放,让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继续壮大,消费热度不断升级。

  为把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我省持续采取实打实措施,送出政策“大礼包”:《关于全力支持服务业市场主体积极应对疫情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助推全省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复工营业二十条》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生效。大力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真金白银”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各市场主体也积极作为。

  在城市的各处,书店、景区、街边夜市等陆续恢复营业。往日的“烟火气”正在回升,“夜经济”加快复苏,城市商圈正逐渐焕发新活力。

 

春意盎然游“山”自愈

  春光烂漫花开处,景色怡人好踏青。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4月17日,省人民政府网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通告:公园、广场、景点等公共服务场所全面开放。18日,周末的青岩古镇生机焕发,据青岩古镇景区管理工作人员透露,截至当日下午5点,游客数达10969人,停车场停车车辆达1000余辆。

  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景区的重新开放,对当地的经济复苏的影响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古镇北门售票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也不乏有通过网上购票的游客直接通过体温测量后直接入城。步入古镇,在一家VR游戏体验馆中,一位母亲正带着她8岁的儿子体验VR游戏;有的餐馆打出了大大的告示牌:全国一线医务人员本店消费一律免单;精品店,杂货铺里宾客不绝……

  走进一家青岩猪脚店,出餐台上的小票堆叠如山,该店的店主告诉我们,“从上午10点到下午都有游客消费用餐,店里的60余桌位几乎满座,一天下来大约接待了200桌客人。”在面对这样的“补偿消费”时,应对如此大量的游客,店主郑重其事:“保障服务人员的防疫需求非常重要,一人一天一个口罩均由店家发放。”

  根据17日最新规定,公众在公园、广场、街道等室外场所可不戴口罩。在古镇的定广门,登上城墙的游客取下口罩,沿着陡峭的城墙阶梯往山上攀登。正在攀登城墙的青年许雨告诉记者:“要是戴着口罩活动,气都喘不过来。”但在这正午的阳光下,半山腰上的许雨还是因疲乏而选择略作休息。当记者问及为何不辞辛苦的登到最高点时,许雨表示“贵阳人嘛,来都来了,只为了能更好地一览历史文化名镇青岩古镇的全貌。”

  青岩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属兵家必争之地。贵阳人到青岩的必做清单之一“爬城墙”的城墙,就是于1381年由“青岩屯”转变成“青岩堡”时所建。

  据了解,同一时间的贵阳市黔灵山公园,市民也纷纷涌入公园来进行一次“补偿消费”,弥补在家隔离所错过的心灵享受。目前,除动物园和弘福寺暂未开放以外,公园内各处都有游客的身影,与以往不同的是,还在山脚下便能看到野生猕猴向游客“讨要”吃食。一位游客感叹道“没想到这两个月受苦的不止是人啊,公园里的猕猴因没有游客投食,明显都消瘦了许多。”经过此次全民参与的战“疫”,人们心里那根紧绷着的弦总算在春意盎然的公园里得到了释放。

  按照目前我省的疫情防控呈现良好态势,景区全面开放,未来贵州的旅游业将会进入一个良好的复苏阶段。

 

春风作伴不亦“阅”乎

  一个城市中理应有阅读之地和一个城市中应该有喜欢阅读的人群,这是不争的事实。

  传统的阅读存在于社会文明基因中。当纷繁的信息纷至沓来时,我们需要以阅读的沉静让自己不怕迷失;我们需要以书本文字的逻辑让自己能够有理性的积累。随着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暴发,其间有一个典型的世相是每一个人都在回答并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将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命运这个问题,也将使更多的人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和获取力量。

  2020年4月23日,一个属于读者和书店的节日—— “第25个世界阅读日” 到来之际。记者在贵阳市几家书店里逛了逛,试图通过观察与寻访求证一下疫情前后有无变化?

  第一个问题:买书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从现在的店面里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开在中心城区商厦里的一家书店小伙计直言道,“原本喜欢来买书看书的顾客还是来,客流量相对疫情前自然是少了些,书店的账面流水有些下滑,但也还没到吓人的境地。”

  在位于新城区的另一家网红书店,一个业务经理也持同样观点。她说:“我们的营业额没有降太多。店里销售自然相较疫情前少,但随着我们线上售书活动的开展,这一部分有所提升,两相对冲,相差无几。”

  她坦言,实体店里的员工倒是轻松了不少!客流量少了三成,最多体现在父母带小孩来逛绘本区的,还有那些逛街顺道进来串门的小年轻。少的也就是冲动性消费这一块。现如今实体书店的盈利多靠大宗图书客户,即那些买代金券,大宗图书订购的单位。如果我们的学校都正常开学了,销售情况会有所改善。

  第二个问题:看书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

  理想中看书的人应该会越来越多!这是图书经营者的共识。而且,他们都认为这个问题你不能从书店里卖了多少书、来了多少人中得到正确结论。这个问题得朝好的方面想。

  省图书馆的一位管理员说:“我感觉来看书借书的人多了。”正如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曾经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是不是呢?他笑言,还真不敢说。但是过去的几个月里,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我们隔绝于旅行、购物、聚会之外。许多人意识到,原来人们为之而骄傲的现代化社会原来如此脆弱不堪,学识及内省才是该追求的目标,而阅读是达成其的必要途径。长久来看,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开始进行加入阅读这一行列。

 

春来烟火最抚人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疫情持续向好发展,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情况下,3月中旬,贵阳市的各饮食店陆续恢复堂食,市民出门佩戴口罩,进入各家商店测量体温、出示“绿码”、分散就餐已成了新形势下的常态化生活。

  早晨的城市,汽车在马路上穿梭、行人轻快的脚步朝着上班的方向走着,早餐店内来往的客流也恢复常态。

  “您好,请问吃点什么?”

  “来一碗素粉、加个鸡蛋!”

  “好嘞!”

  走进早餐店,市民们在入口处排队点单后,有序的在取餐口排队等候。

  米粉下锅,在滚烫的大锅里翻滚一分钟后捞出;老板一手抬着米粉,一手挥动着添加调料的小勺子,动作行云流水,十分熟练。油辣椒、榨菜、油炸花生、秘制西红柿酱……最后加个卤蛋,一顿“丰盛”又营养的早餐后精力充沛,便开启一天的工作。

  中餐,在地隅西南的贵阳市里一般是属于同事之间交流情感和调控味蕾的特定场次。其性质也像是一场场的比赛,今天甲说哪条街上的家常菜好吃,明天乙说哪条巷子里的豆豉火锅好吃……这样的比赛没有输赢,绕来绕去,最后也会走到到竹签烤肉、油炸洋芋粑或是麻辣烫“撸串”的小摊上。

  好吧,去吧。到了吃饭的地界,不选场地、只看人气,不讲氛围、只图色香。谁介绍来的谁点单,边吃边深入研讨这家的吃食与别家的差别,再相互推荐交流,拉出下一次聚餐的场子。

  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抓紧吃完买单返岗上班,这已经是常态。有时路程稍稍远了点,但是大家也还是靠着美食滋养了精气神,下午的工作效率也高了,同事间的关系也更加的融洽。

  夜幕降临,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是时候释放疲惫的精神。

  晚上这餐饭,一般是属于家人和朋友的。从家人来说,出门吃饭,新鲜的是不常吃的美食,轻松的是身心。日韩料理、披萨牛排、薯条汉堡,这些餐食是孩子们的最爱;粤菜、杭帮菜、东北菜是适合老年人们的清淡选择,唯一的要求,是有个整洁和轻松的环境。

  从朋友来说,聚会是图个热闹氛围,卤味馆、酸汤“丝娃娃”、风味馆、怪噜饭、麻辣香锅、筒骨火锅等大众美食店,是年轻人的休闲聚集地。餐厅里人声鼎沸,家长里短、分享最近的“头条”讯息……

  春天来了,城市消费力开始“回暖”复苏,相信我们所期盼的充满活力的城市,也将会“满血”复活!

 

春暖花开“逛吃”回归

  春暖花开,经济复苏。

  四月的贵阳,天气逐渐转暖,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贵阳市众多商业服务企业加快复工复市复业步伐,灯火通明的城市商圈、步行街和夜间经济街区人气渐旺,市民消费信心提升。

  近日,记者来到贵阳市中心的购物商场,在入口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出示“绿码”后进入商场。商场内天花板、电梯间悬空挂着“满减”或“返券”等优惠活动的宣传标语,部分服装、首饰、生活用品等商铺内也有“折上折”的优惠活动,这样,一方面激发了顾客的购买热情促进商家经济恢复,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得到了真正在的实惠。

  商场一楼大厅,琳琅满目的香化专柜前,时髦的“小仙女”们亲自试色,精心挑选着心仪的化妆品,对于热爱化妆的精致女孩来说,在实体店挑选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是一件极其兴奋的事情。

  “每到换季,又苦恼自己满柜子衣服又没衣服穿了。”一位“血拼”后拎着购物袋的女士开着玩笑说,在实体店的镜子前才能实时了解到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衣服。

  路过奶茶店,热闹的场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有独自坐在电脑前工作的上班族、有三两相约叙旧闺蜜党、也有带着小朋友休闲的一家三口……记者还发现进店的年轻人们纷纷掏出手机,扫描店内的“点单二维码”后开始自助点单。

  店内收银台前没有排队的顾客,茶饮制作间的工作人员有序地忙碌着。“疫情期间我们主要以外卖为主,不能堂食。这段时间促进形成了消费者线上‘手机下单’的消费模式。现在,即使是到店内堂食的顾客,也都是直接通过手机下单然后自己取餐。”客流量的回升、消费习惯的变化,让奶茶店商家对日后的经营发展充满了信心,“线上点单的模式节约了顾客的排队时间,也缓解了员工岗位压力,相信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我们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商家欣慰地表示。

  疫情期间,我们都曾给身边的人许下约定,等疫情过后我们一起去逛街,我们一起去喝茶,我们一起吃火锅……“等疫情过后,我们一起……”仿佛成了大家的一种聊天习惯,期待着和亲人朋友外出旅游、逛街购物、“下馆子”的日子,我们期许的日子,终于又回来了,“宅家”的市民到商场“逛”起来了,店员们复工“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