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7期 本期2734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4-24

福 来 福 往(下)

 

——记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卢兴福

 

□言述

 

(续接上期)

 

(三)

  能够驯服那些冰冷的金属家伙,就要摸到它们的属性,就要用“高温高压”来对付,“熔化”它们! 卢兴福心里有一团火,一团腾腾燃起的火,那就是倾注了他24年精力的变电设备检修热情。

  为了提高检修工作效率、节省时间、降低安全风险,卢兴福经常冥思苦想,希望找到更多解决办法。早在十多年前,他就亲自动手改进了一些小工器具,改进更换一些设备小部件,他发现往往小改进能解决大问题。卢兴福曾多次萌发过研制发明一些大型检修工具的想法,但是那些年头,对于一线检修工,发明是很奢侈的想法,那时缺乏制度保证、缺乏资金支持、缺乏场地设施,缺乏创新的大环境。毫无疑问,国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刚一吹响,给卢兴福这样善于思考、喜欢动手的一线工人,带来高涨的创新热情和动力。

  为了发挥劳模专家在创新方面的特长,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群众性创新中来,2012年底由贵州电网公司工会组织成立了第一批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卢兴福领衔的工作室应运而生。刚成立,卢兴福便投入极大的热情开展工作,同时吸引身边的很多年轻人参加。他鼓励大家集思广益,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各自的办法,很快一些设备改进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年,工作室完成创新项目7项,并取得相应的成果。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特大凝冻灾害,贵州电网遭受严重破坏,输电线路倒塔断线,变电站很多户外设备被厚厚的冰凌封冻,造成大面积停电。卢兴福和同事们奔赴在各个变电站,抢修设备,手动除冰。随着直流融冰技术的投入使用,输电线路的融冰短接时,大家必须爬到电线上、设备上,用钳子、起子等轻巧的工具把冰凌铲掉,既要保证冰块离开设备,还不能损伤设备,再把短接线拧上。在严寒的气候中,作业人员的活动灵活性急剧下降,线路短接不牢靠使导线发热受损几率大幅上升,同时线路短接工作时间长、拆接短接线工作繁琐复杂,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低温凝冻天气进行线路短接工作,容易致使工作人员高处滑倒坠落,存在极大的人身伤害安全隐患。四、五个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一次融冰短接,工作效率特别低,而且工作很危险。卢兴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暗下决心要攻克这个难题。经过刻苦钻研,对比各种材料,制订多种方案,经过多次的试验、改进,再试验,再改进,终于成功研制成“直流融冰短接装置”。只需在地面操作,即可完成融冰线路短接,使得融冰短接工作时间降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同时也降低了工作的危险性。这个装置的研发成功获得了国家专利,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3年,卢兴福工作室被授牌命名为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和贵州人社厅技能大师工作室;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劳模示范工作室。

  继“直流融冰短接装置”研制成功使用之后,由于近几年贵州电网每年冬季开展的直流融冰工作越来越多,融冰线路短接工作量越来越大,针对这一情况, 工作室展开攻关,在现有的设备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研制成功了一种多功能线路侧接地隔离开关,具有操作方便、易于实施、成本较低、安全可靠的特点,快速实现线路三相短接而又不局限于场地空间的限制,检俢人员不需要到工作现场,由运行人员操作即可完成融冰短接工作。

  近年来,他率领工作室成员研发了由智能控制模块、控制开关、接地夹头离合器、驱动电机十几个主要部件等组成的10千伏开关柜接地线装拆装置,解决了过去在开关柜接地线安装、拆除装置及操作方面由于场地狭小造成操作不方便,费时费力,接拆线效率低、存在安全风险等问题。

  著名的科学史研究学者莫顿研究认为:一个个体或团队,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大的成功和进步。2014到2019年这五年,是卢兴福和他这个团队的积累优势充分显现的五年。他连续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务院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中华技能大奖、国务院国资委“百名杰出工匠”等荣誉。卢兴福工作室连续五年评为南方电网优秀工作室,2018年评为南方电网公司“五星工作室”;2018年,工作室研发的项目——“隔离开关多功能检俢平台”,成为贵州省和南方电网公司唯一一个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创新项目资金支持的项目。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卢兴福带领他的团队组织完成职工创新项目研发26项,获得专利28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18项,已经进入推广转化的项目4项,3项已完成招标。工作室成员由当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如今四五十人。并着力将工作室打造成为员工“成长的摇篮” “交流的平台” “创新的家园”。在开展好职工创新工作、运作管理好工作室的同时,卢兴福还提出开展工作室结对子的建议,主动和兄弟单位、县供电局的工作室结对子,他不定期到结对子工作室指导他们开展工作,让成立较晚、创新工作开展基础较差、管理不太到位的工作室很快得到提高。2019年,经他指导的工作室有2个获得南方电网公司优秀工作室,4个获得贵州电网公司优秀工作室。卢兴福工作室还广泛开展更宽领域的交流,截至目前,有省内外、行业内外的单位组织30余批次1000人次以上到过工作交流学习,2017年,工作室与贵阳农科所开展交流活动,并帮助他们研制了一种果树防冻装置,并于2019年进行试用,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为农村的脱贫攻坚出一份力。2017年12月,卢兴福工作室代表贵州省参加北京国际双创交流博览会,并获博览会主办单位颁发的“双创成果奖”和组织奖。

  《新华字典》解释:兴,兴起,兴盛。福,幸福,福气。卢兴福及他所带领的团队,开展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工器具的改进使人机功效大大提高、人员安全得到保障,工作效率也得到很大提升,为广大一线检修兄弟们带来福音。这正应他的名字——兴福。

 

(四)

  没被师父虐到流泪的徒弟没资格说自己成才,没把徒弟感化到流泪的师父没资格说把徒弟培育成才。这两个角色,卢兴福都扮演得非常好。想必,他说过的落下伤心的泪也许就是当徒弟那些年月吧!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凭借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对电气设备的原理、性能有所了解,但离实际工作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变电检修是一个高危险性的工作,经常身处高空、高电压工作环境,高压电看不见、摸不着。这“两高”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有着恐惧的心理障碍,卢兴福也不例外。

  记得一次在跟随师父修一个开关的时候,开关快要修好了,师父递给他一个扳手,他随手就接了过来,由于在高电场下的感应电,“啪”的一声,“触电”了。这次“触电”经历,给卢兴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后想起背心一阵阵发凉。师父耐心地给他讲了很多安全注意事项,介绍了很多常见的隐患,给他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他很快走出了阴影,而且很快适应并喜欢上了检修的工作。

  早些年代,一些师父是比较保守的,曾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说法。或者说,一些拿手的绝活,师父不是随便教的。卢兴福是幸运的,他遇到的师父把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都传授给他。可是有些工作,并非师父传授的方法都很有效,还得在具体环境中认真琢磨,卢兴福就曾经被这样的问题困扰过,自尊心很强的他多次背着别人流下过委屈、伤心的泪。

  十多年后,当他变成别人师父的时候,卢兴福也总结当年师父稍有欠缺的地方,他给徒弟们提出“五多一戒现场学习法”:多问,不懂就问,找到差距,改进提高;多想,主动思考,剖析表象后的深层次原因;多动,勤于操作,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多总结,注重复盘,弥补不足;多动笔,记录工作和学习心得,积累资料;戒自满,放眼大局找到自己的不足,戒骄戒躁。

  从2011年贵州省电力工会开展“百名劳模结对子,万名员工共成长”的活动起,卢兴福先后和二十几位年轻人签订了“师徒协议”,几年过后,徒弟也成了师父,代代传承,如今他的徒弟中有十几位成长为贵州电网的技能、技术专家,十几名徒弟先后获得了公司级及以上各类荣誉,他成了响当当的“金牌师父”!

  “师带徒”作为企业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的一种重要措施,不仅能有效缩短员工达到胜任力标准的时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稳定性,也有助于师徒双方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还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南方电网公司建立的“师带徒”培训制度将卢兴福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师者,传道也。那么授业解惑呢?授业解惑是作为老师的基本条件,传道则是育人的最高境界。授业解惑是技法的授教,而传道则是思维的培养、灵性的传达、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诉求。卢兴福带徒弟、搞培训注重的就是由技入道,道法自然。技是里,道是表;技可触,道无形。技可观摸,亦可厘清;道可意会,很难言传。他为徒弟们讲原理、讲方法之后,更善于启发徒弟们找规律。他认为找规律是由技入道的门径,一通百通,万法归宗。因此,他的教学非常具有针对性,他认为教无定法。

  作为南方电网高级内训师、“南网工匠大学”导师,卢兴福深知责任重大,为了让培训更加有效果,每次培训后他都要及时自我总结,引导学员总结并收集学员的反馈,为下次培训做好相应的调整。同时,在授课技巧、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模式等方面,他也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他最善于根据成人教学的特点,对传统的培训模式大胆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培训。

  多年来,他主持编写本专业工种岗位培训评价标准和教材、课件80余份,他担任培训的课程包括团队管理及执行力、变电检修技能、创新经验等方面的课程,培训学员超过5000人次,很多学员成长为生产上的骨干、技术技能专家,有些已走上领导岗位。他先后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高技能培训突出贡献个人、南方电网优秀内训师、贵州电网优秀内训师、“中国电力教育培训新星”特别奖等荣誉称号。

  师者,布施也。“布施”是佛教六度之一,是结善缘、度众生的一大修行行为。“法布施”是指凡是别人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要我会、我能,就热心地去教导他。卢兴福就是以一颗“度众生”的善心和徒弟、年轻的同行结下不解的师徒缘。

  作为“师父”,作为“内训师”,卢兴福承担的是“一师双责”,他不但面对面讲授理论知识、手把手传授技术技能,还心贴心地为年轻的徒弟和学员们在诚恳做人、诚实做事、处理家庭琐事等方面疏惑解困,他总是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咋一看去,卢兴福不太像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可是,在徒弟曹俊的眼中,师父不但是一位有大智慧、有超能力的“检修工匠”和“创新达人”,师父还是一位大慈大爱的长者和善者。言语间,看得出曹俊是被师父感化到落泪的徒弟了。

 

(五)

  从当年技校生入门的新员工,到如今世界五百强企业几十万员工交口称赞的“卢大师”,他走过了二十四载。有人说,五年前卢大师都没那么出名。岂非出名?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其实二十四年来,卢兴福本来也就一直默默无闻地干着他该干的工作,他并没有刻意去追名逐利。从2014年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起,五年间全国各领域的最高荣誉接踵而来,于是,各种活动的邀请、各种学术的交流、各种团队的来访、各种上级的关心、各种媒体的采访,应接不暇。有好奇的人会问,前面二十年卢大师就不优秀吗?卢兴福笑而不答。他向组织提出了一个请求:除了培训学习,其他出差任务尽量不要安排我了,我的本职工作还是搞好检修。

  没有二十年的风轻云淡,哪有五年来的金光灿灿;没有二十年的波澜不惊,哪有五年来的激动人心;没有尝尽二十年的清苦,哪能品出五年来的甘饴;没有二十年在磨刀石旁边的执著,哪有五年来的利剑出鞘。十年磨一剑,是每位成功人士的自信。卢兴福二十四年一直在磨这一剑,而且还在这条路上不懈努力。

  一生只干一件事,一生干好一件事。卢兴福说:“随着新能源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智能化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变电检修这个领域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后面十多年的日子,还要老老实实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当好一名学徒,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变电检修工。”

  “是不是过于谦虚了?”

  “这还真不是谦虚,很显然,今后十几年技术进步的速度会呈指数级上升,搞不好干变电检修这件事到这辈子的最后都干不好。”

  世间变幻无常,人生精彩万分。成功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鲜花灿烂,很多时候是坎坷泥泞亦或荆棘丛生。卢兴福把吃苦当成快乐,勤奋地扎根于设备之间、工器具之间,用热情燃烧青春,用大爱点亮梦想。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国庆观礼活动中感受祖国的强大,他当成是自己的“福”;企业、政府给予他的荣誉和关心,他感恩他得到的“爱”。他却没曾想过,二十四载的坚守是在为渴求光明的人们送“福”,二十四载的执著是在为温暖人间奉献的“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