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思南地区的书院
□罗登宜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机构。藏书、供祭和讲学是书院的“三大功能”。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机构。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明清时期,由于朝廷推行“治国之道,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的治国方略,全国各地的府学、州学、县学、卫学、书院、义学、社学都得到了官方的重视,有了较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思南,可谓文教兴盛,人文荟萃,除了有官办的思南府儒学及当地的县学、义学外,还有不少地方官员及当地乡绅捐资创建的书院,如斗坤书院、为仁书院、中和书院、凤冈书院、敷文书院、龙津书院、安化书院等。
道光《思南府志·学校·书院》序中这样写道:古者,学为国学,庠序皆乡学也,塾(私塾)则就家而言矣。俊秀入国学者,由庠序升之,庠序则进农于士,有司以时谕诫,申以孝悌之义。今各乡义学,其遗意也。思(南)郡开学以来,即有书院,相沿虽久,经费亦缺,如各县书院,举而废,废而复。举其初贤,有司力为振兴,规模粗立,往往因不能善后,旋归废弛。是故创者难,固者亦复不易。至城中义学向皆并于书院,各乡阙焉。夫书院为造就人才之区,遊其中者,大都温文尔雅,力求上进之士。义学设于城,亦设于乡。设于乡者,匪推野处不匿,即其地顽梗桀骜之习,一经泽以诗书,目染耳濡,驯致型仁,讲让尤足嘉也。府县近书院义学,均已筹定经费,修俸膏火,井井有条,拥皋比者,果能化导有方,继廘洞鹅湖之盛,自足丕振文风,仰天子作育人才之雅化矣。
从上面的书院序中,我们不难看出,书院的创建之艰难,书院的管理和巩固也不容易。书院不仅是造就人才的地方,还是教化人文的场所。
据嘉靖《思南府志》以及道光《思南府志》记载,思南府境内创建最早的书院是鸾塘胜院。位于沿河司(今沿河县),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毁于清末。斗坤书院,在思南府万胜山顶,明隆庆间佥事周以鲁建,清乾隆时废。
为仁书院,位于思南府真武观内,始建于明代,明知府田稔、推官伍佽与郡人李渭讲学于此。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府刘谦吉重茸,题“理学名儒”额,巡抚田雯题“周情孔思”额,后废。道光二十一年(1841) 署府周作楫捐俸银三百两,重建讲堂四楹、厅四楹。厅外甃(用砖砌)池一泓,讲堂左侧增建游廊为肄习所。巡抚贺长龄题“以友辅仁” 额,并锡以联。郡人吴瑞征有《为仁书院记》。
附:《为仁书院记》:为仁书院,前明李大参(即李渭)讲学处也。我朝康熙三十年(1691)山阳刘认庵先生重茸,距今百五十年矣。道光庚子(1840)冬,太和小湖太史(李文敏)来守是邦,阅郡志,犹存其名,进都人士而告知曰:人之不可一日无仁,仁之不可一日不为。凡读书者,能言之而行或不逮。予谓,天地万物一仁之贯,相与维系于无穷也。人而仁则天理固流,穷达常变均有以自见。否则,私意潜藏,桀骜狙诈,溪刻且杂出于伦常。日用之地,士习之衰,正人才之盛衰,人心之厚薄,其端实肇于此。世之读书者守株时下,高头讲章,诗书旁训,便握笔为制义帖,括以从事于科名,孰则与于仁,孰则与于不仁?若有为人仁之近而有功若者,为仁之过而无当,何以培一物而谓之仁,何以覆一物而亦谓之仁?今日果能力去一不仁乎?明日果能勉行一仁乎?久之,念念皆仁,事事皆仁乎?有以知其不逮矣。乃集都人士鸠工饬材而为之。中设讲堂,后建祠,奉同野(李渭)乡贤。斋舍旁列又有水亭回廊,足供藏修者游息。或曰,是役也,靡白金(即白银)数百,皆出太守清俸,为仁固由己哉。盖志之以示来者,瑞征(吴瑞征)因述所闻之大而并详其细。
知府 刘谦吉有《仲夏为仁堂即事》诗一首云:
巡皋晨爱出东冈,来坐先生旧讲堂。
昼永晴空松影乱,帘珠风雨稻花香。
粼粼白石僧归坞,漠漠苍烟屐绕廊。
当日德江江路下,一支流水接龙场。
郡人郑人惠、张鲲即经历何之润也分别有《为人仁堂即事》诗各一首。郑人惠诗云:
缭绕朱帆下讲堂,熏风披拂大文章。
千秋道派渊源合,二字心传物我忘。
岂倚龙场争声謦,更从淮海羹示墙。
只今得副园桥望,默聆惺惺一瓣香。
张鲲诗云:
郭外熏风谡谡乘,登堂挥尘五云腾。
已知道兴开黔水,更藉名家重茂陵。
皋席横经联玉笋,石渠瞻斗灿金缯。
三鳣阶下人争叹,说是先生自此升。
何之润诗云:
真儒高栋未全倾,槛外今瞻瑞霭生。
讲学一堂开北麓,为仁二字拟西铭。
江海活活鱼多跃,林木阴阴鸟自鸣。
千古思唐推此席,追踪长昼不胜情。
中和书院,原名大中书院,在府志中和山普济亭。明万历辛亥年(1611),同知陈以耀重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府史瑗重建,更名中和书院,久圮。道光二十一年(1841),安化县知县郑士范捐俸重建前楼,更于玉皇阁后添建书室三楹,拓工簃(阁楼旁的小屋)为长廊,以课生童。楼前闢门甃阶,以便出入,今废。
该书院也因王阳明先生再传弟子理学家李渭曾经在此讲学而名声大振。贵州巡抚郭子章有《题中和山壁·追怀李同野先生》诗云:
山绕牂牁水满溪,德江深处穴鲸鲵。
二田一夕成亡虏,五郡年前冀旧题。
文物依稀荆楚北,声华馥郁夜郎西。
中和岭上人如在,洁比河东与会稽。
凤冈书院,在府北遵化门内,为前守汪公祠旧址。清雍正九年(1731)知府史瑗捐俸缮茸,检勘沙都、熊坪、穿岩、大木树、青树湾、江村等处无主荒田七十亩六分,岁收谷二十四硕。雍正十二年(1734),又捐俸银购买四角山民田三十亩岁收谷三十六硕,共入书院,除输赋外,以为经、蒙两馆修补,有碑记存书院内。晏斯盛有撰记,见旧志艺文。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府严宜仍其址建讲堂三间,颜其额曰“德江书院”。嘉庆十二年(1807)知府项应莲捐廉俸银三百九十五两,拓讲堂之两隅,配二楹为五楹,前竖讲厅七间。厅内分茸东西两厢房各三间,缭以墉别建门楼于墉外,更其额曰“凤冈书院”。当捐银一千两,偕郡绅安纯仁捐银一千两,共二千两。设每月取息银二十两,以八两作束脩,余银十二两作膏火。其肄业生员每岁二月,甄别额取八名,每名给膏火银八钱。肄业童生额取八名,每名给膏火银六钱。余银八钱作看守人工资并礼房纸笔之需。道光十年(1830),知府陈熙于膏火外,另捐笔资以奖赏。至是,书院条规有定局。
敷文书院,位于务川县城东,在旧县署左。监生唐士柬捐建。道光十六年(1677)冯绍彭捐廉俸银五百两倡建。今遗址仍在。讲堂五间,大厅三间,奎阁一座。东西两厢书斋各八间,山长住房三间,东西两厢各一间,厨房三间。头门一座,东西牌坊各一座。周围垣墉130余丈。整洁完好,规制毕备。今废。
龙津书院,在龙津寺东一里。前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马士芳讲学龙津寺。旧额“龙津”。乾隆七年(1742),知县黄文则于去寺数丈文昌阁新建书院。嘉庆七年(1802),知县张锡谷重修,颜其额曰“近奎”,有记,见艺文。嘉庆十三年(1808)知县梁钟英取弥陀寺田租,每岁收谷二百石,除修补外,为诸生月课膏火,更其名曰“依仁”。有记,建艺文。佃户认谷数刊石碑于院内。有降堂三楹,中为讲堂,楹右分斋四楹;左分斋四楹,为童生肄业所,后三楹,中为尹珍、李渭二公祠,左右房各一。除山长住房外,余一间住童生,外为头门,缭以垣院,规制毕备。
安化书院,原名“言是堂”。在城南武胜关麓。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县邱纶捐俸购陈姓地建。巡抚海宁陈铣锡其额曰“言是堂”,邱自为记。督学使张大受亦有记,见艺文。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魏像烈补茸,更其额曰“是言是堂”,有跋,见艺文,堂旋废。
附:《是言是堂跋》
前令邱君(即邱纶)置堂于斯,以为兴学之所。抚宪陈铣颜曰“言是”,用宣圣(孔子)是偃之言以是邱令也。人远年更,堂虽存,学于斯者无闻。余官斯土,不忍前之美意终湮,即其堂之旧制稍稍补茸,延师立教,盖圣门学道之训,诚千古吏治之准也。前宪用夫子是偃之言以是邱令,余敢不敬用前宪是邱令之言以相是乎?无正耶。守先待后于斯堂,窃有愿焉,遂仍其名。
嘉庆十三年(1808),郡人杜过选以父杜世贵所遗城内官井后住房一区,纳为书院。知县汪百川许其请额曰“安化书院”,二门仍然悬挂“是言是堂”旧额。正宅五间,讲厅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左厢后横室三间,为杜生世贵祠。祠外厨房二间,正堂中供俸文昌帝君,除为生童肄业书室。其右厢三间,中间为二门,又其外为头门。堂之膏火知县汪百川变卖城南“是言是堂”得银二百七十两,除修理书院外,余银四百两交店生息。每两按月一分五厘收取利息,按季度交公署斟酌多寡,以为月课奖赏。其初,山长俸银年五十两,由官署捐送。遇讲堂有损坏,暂将一月应给生童笔资项下摊扣修补。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班凌霄将月课撙节,每岁惟取息银五十两作束脩垫发笔资。自嘉庆十九年(1814)至道光元年(1821),除本银四百两外,余银一百八十两仍作本店生息,每两照月一分二厘。自道光元年(1821)至道光二十年(1840),俱准前县班法。现金除本银五百八十两外,仍除息银一百二十两,共七百两交店生息,随时缴放,以为“言是堂”常规。道光二十年(1840),知县陈文衡拨煎茶溪双修寺、报恩寺寺租四十石入书院,随时变价增补束脩银和膏火银。
附: 安化知县邱纶《安化言是堂碑记》:
丙戌年(1706),余奉命赴黔候补。取道里门,过姻家乡,先达刘认庵先生。先生谓,曩守思(南),曾于署之西偏置书室数椽,与诸人士讲学于其中,因名讲学堂,迄今其犹存乎?诸人士亦或有守其学而不变者焉?为我访之余,敬诺。是冬,适奉补安化,安化、思(南),唐附郭邑也。于接任之日,诸人士来谒(拜访),余延之坐,有老成十数辈即问先生,唯恐益知先生学之入人者深,而诸人士信能守先生之学而不变,有可知也。迨谒郡署,求所谓讲学堂而造观焉,风景依然,但有先生往,而此堂之辍讲者盖已久矣。余因学中人,先生守兹土,于是有加意焉。余令兹土,不敢不勉也。越明年(1707),遂捐俸于城西隅购陈生别业一区,亦与诸人士讲学会友于其中。又明年(1708),大中丞海宁陈公(陈铣)闻而是之,谓为宰之道,莫有过于夫子学道之语。今与诸人士从事于学,洵不愧于是耳。因锡名曰“言是堂”,盖公论治也。若为令不敏而遂几是焉,则何敢当?余窃愿与诸人士共勉于学焉。夫学何事?学为忠,学为孝,学为仁义之人,斯所谓学耳。若日有课,月有程,而只从事于制举,中斯犹浅之乎?言学者也,然即超迈等伦高绝古今者也。诸人士第勉之而已矣。余待罪于兹已五年,无敢黩货,无敢滥刑,无敢枉曲直,无敢慢斯文,无敢侮鳏寡。虽无敢自谓能尽于忠与孝与仁义,然每对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者,窃有泚焉。今不幸遭先君子大故,鲜民之生将匍匐以行,诸人士常学为忠为孝,仁义以发于文斯矣。今虽与诸人士别,犹共处斯堂也。谅诸人士不忘前太守刘先生,当于不忍忘余言,并不负中丞公言是堂之赠之意也。
知府 张大受《安化县言是堂碑记》:
古之治民者,教焉而已。月吉读法考行,习射有赏罚以劝惩之。自乡大夫以迨州长党正族师皆然。民有不帅,教则移乡左右、移郊,遂冀其变而为善。盖居上者所以待其民至诚恻 ,委屈详尽,有父母之爱、师保之严如此。若夫五刑之用,因教之穷非得以也。后世以法令为吏考,成箠楚所加,有伤肌肤之戚而已。至其僻在蛮荒,帝阍万里而遥嗜欲,言语不同,有司者孰肯勤恳引之?诗书礼义之区,渐摩陶冶,俾成中华之儒雅也哉。山阳邱君洪岩知贵州安化县,其其荒陋,官此者郁郁无所施。君独不然,创立书堂,进县之秀士揖让其间,讲经书,论文艺,以月课之拔其优,加以奖诱。县之士皆以学为务,它州县之士闻其风,多有来者。凡四年,安化之民一变成俗。君以忧(丁忧)归,至今登其堂,人人思慕其德,久而不忘也。夫民之习有不同而性无不善,观安化所以戴其长,知天下无不可教之俗,无不可化之人,庶有合于周礼,设官行政教民之遗意乎?堂名言是,杨侍讲凝斋先生既为之记,乃书其后。知府 张大受
明清时期思南地区书院创建蔚然成风,并得到很好的巩固与发展,一是当地历任知府、知县、乡绅关心重视书院的创建,主动捐资创建、修葺书院,并捐资生息为书院提供束脩、膏火、笔资等费用,还为书院购买上百亩的学田作为书院的固定资产,使书院的经费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为当地培育造就人才,教化乡民,淳化社会风气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