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8期 本期2731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4-21

供给消费紧相连 生态家禽展翅飞

 

——贵州多举措发展生态家禽产业观察

 

□吴传娟

 

  春暖花开,“黔凤”飞舞。

  前不久,遵义的4000羽生态乌骨鸡顺利外销上海市场,进入当地的商超、社区店、智慧微菜场及沪遵扶贫协作专柜销售。

  这是该市首批生态乌骨鸡入沪订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针对交通运输限行、本地市场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遵义积极联系上海第三批援黔干部联络组,促成了赤水扬程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与上海食行生鲜合作。

  疫情发生以来,贵州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产业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积极破解难题,多措并举推动生态家禽产业发展。目前,全省各地市场家禽供应正常,价格总体平稳。一季度,全省家禽累计出栏3125万羽,实现禽肉产量5.56万吨、禽蛋产量6.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04%、17.05%、8.01%。

  今年,贵州将力争生态肉禽出栏1.65亿羽,完成禽肉产量28.05万吨、禽蛋产量25万吨以上、综合产值203亿元以上,预计均比上年增长10%。

 

强化疫情防控,确保禽肉稳产保供

  家禽产品是贵州肉类消费的第二大品种,禽肉保供尤显重要。为此,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努力提升禽肉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力稳住市民的“菜篮子”。

  疫情防控初期,贵州全面暂停农贸市场、活禽专卖店等活禽交易及宰杀行为,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迅速建立由50家大型企业组成的应急保供骨干企业数据库,并按日调度生产、销售情况,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禽肉储备机制。

  市民能否买到禽肉产品?质量怎么样?价格会否上涨?全省各地以稳产保供解题。

  走进开阳县永辉超市禽肉产品交易区,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鸡、鸭等禽肉产品。该超市生鲜负责人杨丽说:“目前,白条禽每天能够稳定供应大概200公斤。疫情期间货源供应充足,没有出现断货或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

  为让广大市民吃到放心、安全的禽类食品,作为目前西秀区唯一的活禽屠宰场,金鸡农庄每天向市场供应平价、新鲜宰杀白条鸡。“疫情期间,我们每天宰杀400多只鸡,质量有保障。供应本地一家公司开设的10个生活物资保障点、大型超市,基本能够满足市民需求。”金鸡农庄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杰说。

  在全力保障禽肉供应的同时,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还草拟了《关于设置临时集中屠宰点等有关事项的通知》,采取设置家禽临时集中屠宰点、建立禽肉储备机制、畅通白条禽冷链物流等措施,逐步缓解因疫情影响造成的家禽交易量、市场价格急剧下滑问题。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5个县(市、区)设置47个家禽临时集中屠宰点,累计屠宰242.5万羽白条禽,其中冷冻储备45.61万羽,并“点对点”配送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学校、医院、机关及企业食堂等地,促使市场价格稳步回升,极大增强了养殖企业的信心。

 

紧抓农资保障,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疫情发生后,贵州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及时摸清下情,先后深入黔东南、六盘水、贵阳等多地的重点龙头企业、养殖场开展调研督导。通过科学统筹、精准施策,帮助企业制定防控预案、加强防疫培训,为其顺利复工复产创造条件。

  上游环节抓饲料保供,下游环节推动家禽企业复工复产。对持续生产的家禽养殖场及已开工的饲料、屠宰等企业,贵州着力加强防疫及生产服务保障,协助解决防护物资、饲料及原料短缺等问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尽快恢复产能。

  产业复苏,农资先行。走进位于花溪区孟关乡的贵州正邦畜牧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在生产线上熟练地进行着挂袋、放料、缝包等操作。“2月3日,公司紧急召回30多名生产线的员工,投入到家禽养殖业的饲料生产中,同时让销售人员居家远程办公,保证饲料销路‘绿灯’通行。”该公司党支部书记钟玉说,作为省内首批复工的饲料企业,到2月中旬已有2000余吨家禽饲料陆续投入市场。

  为夯实饲料保障基础,全省各地家禽养殖场纷纷补栏增养。“政府给我们送来养殖需要的物资,目前正在开展育苗工作,希望今年能够好好干一场。”息烽县鹿窝镇胡广村科技副主任周光平边忙边说,该镇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养殖户的指导、服务,确保肉鸡年出栏340万羽,稳步实现禽蛋年产2860吨的市场供应量。

  为协调解决蛋托、纸箱等生产必需品严重短缺问题,全省已有44家禽料生产企业获颁《民生保供企业资质证明》;同时,《金融支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的出台,明确采取增加融资总量、降低融资成本、扩大支持范围、丰富金融产品等措施支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有效缓解了疫情对行业发展的冲击。

  早在2月底,全省家禽养殖企业的生产物资短缺问题即获全面解决。目前,54家生态家禽省级龙头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9+3”县(区)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中。

 

加强产销对接,助力家禽产业复苏

  好生态孕育好产品。一直以来,贵州绿色、优质的家禽产品在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好转,贵州抓好省内外市场营销推广及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融合,着力解决家禽产业前期产销不畅的问题,同时扶持养殖场补栏增养家禽,助力家禽产业复苏。

  销售有保障,向绿从优是主基调。4月1日,在镇远县报京乡石桥村的水果林基地里,几千只乌骨鸡在嬉戏觅食;不远处的平榜沟蛋鸡养殖场亦是一片繁忙,工人们在捡蛋装箱、搬运上车。

  “因为产品质量和前期积累的稳定市场,疫情对我们销售鸡蛋影响不大,每天都能够寄出160件鸡蛋,有近两万元的毛收入。”该养殖场负责人介绍说。2017年,当地启动了“村集体合作社+引资+农户”发展模式,去年获得利润近600万元,全乡有1554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非常时期施超常之举,多方合力推动为畅通销路持续加码。“县领导代言绿壳鸡蛋的抖音发出后,引爆线上购买热潮,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销售额是平常的5倍。”长顺县顺智绿壳蛋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班宋智介绍说。连日来,该县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大力开展宣传促销,促进了绿壳鸡蛋热卖。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今年,从江县台里村小香鸡养殖尽管受疫情影响比往年启动稍晚,但依然新增鸡圈6个,计划养殖数在去年12000羽的基础上翻一番,新增鸡苗16000羽。“因为省农科院的专家开展相关养殖培训,我们才会有如此底气。”当地干部说,专家提供村民最期盼的技术指导,为全村香鸡养殖扩栏增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稳产保供、农资保障、销路保通,在此次疫情大考面前,贵州巧妙破解生态家禽产业发展难题。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当前全省家禽压栏快速缓解、活禽产销日趋活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增添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