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728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4-15

“五联机制”促发展 “白水贡米”焕生机

 

——碧江区智力支边办助农增收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顾 怡

 

  “白水贡米”产于铜仁市碧江区滑石乡老麻塘村一带,其优质大米因其自明代嘉靖27年(1548)起,每年上贡朝廷而得名“白水贡米”,斐声海内外。然而多年来,“白水贡米”的市场低迷,价格和普通大米一样,农民端着金饭碗却没饭吃,没钱用。

  通过实地调研,碧江区智力支边办在了解了这一情况后,从2015年起,发挥智力优势,建立滑石乡老麻塘智力支边联系点,探索创新出“五联”机制,通过市区联动、多方联合、科技联力、政企联手、利益联结,大力推进白水大米生产改革,重塑“白水贡米”品牌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市区联动,聚力推动白水贡米发展

  自2015年起,市、区智力支边办把滑石乡老麻塘村作为共建智力支边联系点,积极整合智力资源,大力推进白水大米生产改革。同时多方向省、市支边办争取项目资金,目前,争取省、市支边办专项资金及部门联动资金共计投入经费100万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委书记陈代文,市政协副主席王能军、谢卫高度关注白水大米生产发展,多次到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积极协调解决困难问题。通过市区联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形成生产发展内驱动力,推进白水大米产业发展。目前,水稻平均收购价每公斤10元,比2014年提高3.4倍;优质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农户种植稻谷亩平均收入达4500元,同比提高了3.5倍,五年来累计增加农民收入1092万元;2019年碧江白水贡米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多方联合,有效抓实白水贡米基地

  区支边办积极发挥成员单位优势,多方联合,在推进坝区经济中,依托“三变”改革,集中连片打造“白水贡米”基地。作为该区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白水大生产,2017年,“碧江白水”大米写入区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列入碧江区2017年重大项目,成立白水米生产及加工指挥部,由区政协副主席田碧虎担任指挥长,农牧科技局长为副指挥长,相关部门及所在滑石乡的领导为成员,同时成立技术服务组,田碧虎兼组长,具体负责管理和技术服务。协调市级农工党高师、铜仁职院专家顾昌华、区级农工党支委及区级知联会专家学者约20人次,到白水贡米基地技术指导、培训、授课等。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与昆山市签订《昆山·碧江东西部农业扶贫协作“组团式”帮扶协议》,昆山市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与白水大米合作社签订了经销合作协议,组建“昆山-碧江”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技术协作联盟,并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作为技术总顾问,针对白水大米绿色生产、深加工、品牌建设等瓶颈进行攻关。通过改革试验,以白秧坪为中心,不断扩大优质水稻种植规模,从2015年150亩发展2019年1700亩,辐射白水村推广1600亩,累计7110亩,预计2020推广10000亩以上,白水贡米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白水贡米”基地已成为滑石坝区产业革命强大引擎。

 

科技联力,积极创优白水贡米品牌

  白水贡米在2014年以前,有其名无其实,品质不高。为打响“白水贡米”品牌,推动“白水贡米”的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区支边办充分发挥智力、技术优势,通过构建水稻健身栽培模式、优良品种选路择径、病虫绿色防控措施、稻谷高价收购策略、大米健康加工技术规范“五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提升贡米品质。为了提高产量,田碧虎四处寻找优良的水稻品种,还带着老麻塘村支委、合作社成员等两次到湄潭县考察,学习引进优良水稻品种及种植经验。针对“白水大米”的种植技术保障这一块,与碧江区大数据中心对接联网栽培,实现了土壤检测和种植期间数据的采集,延伸到了销售的信息发布,现场还成立了专家团队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2019年7月,与昆山在滑石乡滑石坝区肖冲组共同建立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点,引进智能组合打米机一套,配套色选机、真空包装机,年加工能力2400吨;成功注册“碧江白水商标”,取得产品条码证,生产许可证,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2018年10月获铜仁市十佳特色农产品称号。白水贡米颗粒饱满,清洁卫生,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不仅有品质,而且有品牌,成为滑石乡粮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政企联手,不断开拓白水贡米市场

  2014年以前,“白水贡米”空有响亮的名头,却无经济效应,在市场上只能和普通米卖一样的价钱。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市、区政协大力支持下,2015年市、区支边办在老麻田共建支边联系点,帮助组建“白秧坪大米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农资、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整个种植社员338户,实现“农超对接,产业脱贫”。“白水贡米”从过去的自产自销,发展成了当地的特色生态农产品,本地市场价卖到6.98元一斤,其中玉针香大米礼盒卖11.8元一斤。不仅如此,“白水贡米”从农家饭桌,通过电商平台走出铜仁,实现线上线下销售,远销湖南、江苏、上海、北京等地,一路香到了全国一线城市。

 

利益联结,群众共享白水贡米成果

  老麻塘村是碧江区的米粮仓,但曾是贵州的省级二类贫困村,2014年之前,13个村民组9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56户。自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后,农民种粮不赚钱,部分稻田放荒。为破解了种粮难增收的问题,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区支边办帮助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以股权为纽带,把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连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坝区连户、责任连体格局,2017年,老麻塘村白水大米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内的270余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2018年社员增加到338户。目前,合作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生态园+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牛王城生态园为依托,建立精品蔬菜、白水大米、跑山鸡养殖、山羊养殖等6个专业合作社,利益链接130多户贫困户入股分红,每户增收1500元;生态园和合作社先后吸引全村80余名群众参与就业,群众从中直接受益工资收入共计24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