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727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4-14

多部门携手优化营商环境

 

贵州全力护航民营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田锦凡

 

  2018年,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万亿元大关,市场主体总量超过268万户;2019年,全省引入“500强”企业21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均增长15%,市场主体突破300万户。

  这两组数据,直观反映了贵州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市场主体总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放大来看,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3%,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充分彰显了“贵州速度”。经济快速增长背后,正是贵州持续狠抓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环境为重”的工作理念,把优化软硬营商环境作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关键环节,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通过“减政”“减负”“减支”千方百计提高行政效率,解决好电力、交通、建设用地、融资服务、企业用工等要素保障问题,营商生态呈现出环境逐步优化、条件持续向好、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态势,为全省经济快速、稳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记者注意到,贵州官方在多个场合频繁强调,要依靠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按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着力打造服务及效率高于周边、成本及负担低于周边的营商环境新高地。

  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后发赶超的生命线,让占全省GDP半壁江山还多的民营经济,感受到了来自党政的关切及温暖。近期,从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贵阳市人民检察院先后发布的全省执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十大典型案例、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典型案(事)例,不难感应到这种正能量。

 

法治助力企业“重生”

  以国务院令形式发布、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宣告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贵州高院基于此发布的十大典型案例,全面展现了全省法院民商事审判为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的成效。

  作为贵州最大民营煤矿企业,国源矿业在全省煤企兼并重组改革中首批获得重组主体资格。但因经济下行、自身经营不善,该公司连年亏损。截止2018年10月,478户债权人主张债权达96.97亿元,其难以清偿。经债权人申请,贵阳中院裁定受理了这一重整案。

  该院创设“强强联合、责任连带”新模式,跨区域选任本案管理人,由熟悉地方改革政策的贵阳一级管理人与国内优秀管理人联合执业;打破常规分设“双主席”,指定可代表多数人诉求、拥有最大债权份额的债权人,分别担任债权人会议主席、债权人委员会主席,调动债权人参与重整、监督管理人工作的积极性;针对企业特点,指导管理人合理设置管理方案,确保重整期间正常生产、安全事故零发生。

  结合煤矿重整资金需求大,债权人众多但93%普通债权集于最大金融债权人的特点,管理人拟定原股东股权调减为零,融合债转股、小额债权一次清偿、自选不同清偿比例留债或即时清偿模式的重整方案,并在债权人分组表决中专设“金融普通债权人组”单独计票。国源矿业第二次债权人会议讨论并分组高票通过《重整计划草案》,出资人组对其中涉及的出资人权益调整事项亦全票通过。

  2019年8月30日,贵阳中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国源矿业重整程序历时10个月终止;12月27日,重整计划执行完毕。

  据了解,重整制度是法律赋予濒临破产企业浴火重生的机会。该案着力发掘企业资源优势,完成对全省最大民营煤企的拯救、重生,彰显了司法程序公开、公平、高效化解社会矛盾、优化营商环境的程序价值、社会价值。

  在贵阳检察院发布的典型案(事)例中,亦有类似法治助力企业“重生”的故事。如张某某等7人涉嫌挪用公司资金8000余万元,侦查机关为保证后期追赃,冻结了与该公司存在经济往来的所有银行账户。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未涉案两家民企及两名经营者个人银行账户被冻结资金2000余万元,导致企业因资金短缺无法开展业务。经及时发出检察建议,侦查机关据此对相关账户解除冻结,两家民企得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营商环境“软硬”兼具

  2019年,全省法院把新发展理念、为营商环境提供有力司法服务践行于、贯穿在审判工作中,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34.93万件,结案标的额852.95亿元,同比分别上升21.59%、11.79%;审结涉民企案件12.47万件,结案标的额615.05亿元。充分发挥破产审判功能,及时对“僵尸企业”进行破产清算,办结企业破产、兼并重组、股权转让案件1253件,结案标的额达19.44亿元。

  司法保障仅是一个侧面,加快营商软环境建设更是马不停蹄。为持续优化政务环境,贵州建立并运营省、市、县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权力不断“瘦身”;国务院明确提出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后,率先试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让创办企业更容易;电子政务网络实现省、市、县、乡、村5级全覆盖,“一网通办”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从“三证合一”到“三十四证合一”,不断推动“多证合一”“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多个领域取得实效,投资进一步便利化。

  同时,贵州出台减费降税、清理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等方案,对重点领域予以集中整治、监督及优化;开通“服务民企省长直通车”,建立协调解决企业问题长效机制和各级党政领导挂帮服务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工作制度及推进机制,完善“一企一策”精细化服务……

  此外,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亦持续向好。一方面,通过推进铁路建设大会战及高速公路、水运建设会战,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去年,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达143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00公里、民航旅客吞吐量逾3000万人次。随着交通枢纽地位更巩固,贵州近海、近边、近江的潜在条件正变为现实优势。

  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贵州打造出国家级新区、保税区、经济开发区、临空经济区等多个对外开放平台。综合区位、对外开放、创新创业、自然生态等综合环境的日益改善,不断丰富着贵州营商环境新内涵、新形象。

 

多方联动祭出“套餐”

  然而,受宏观形势、发展基础、区位条件、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贵州营商环境在要素配置、政策落实、服务效率及水平等方面尚存一些问题,较之发达地区仍有差距。因而,这项工作还“在路上”。

  贵州社科院副院长、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研究员黄勇认为,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贵州更需把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作为促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后发赶超的重要切入点,加快构建包含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的营商环境体系,为全省高质量赶超发展保驾护航。

  他据此建议,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的长期稳定发展环境;力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投资便利化程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营造便捷、优质的发展环境;营造诚信守诺的社会氛围;强化督促落实,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等。

  事实上,相关行动已在推进。3月下旬,贵州省司法厅、省工商联、省律协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工商联系统、各律师协会及商会把为民企做“法治体检”活动组织好、开展好,动员广大律师发挥专业优势,为助力民企复工复产、促进经济社会早日全面步入正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优质的法律服务。

  这份文件特别强调,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工商联系统、各律师协会要加强工作对接、密切沟通联系、畅通合作机制、强化协作配合,帮助民企、律师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及问题,“切忌走过场”。

  4月10日,贵阳检察院全年工作清单出炉——明确建立一个工作重点、两个关键环节、三项保护措施、四项规定任务的“1234检察护企机制”,支持民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全市两级院、筑城院要在辖区确定一家或几家急需支持的企业作为帮扶对象,量身定制个性化法治‘套餐’、提供‘点对点’服务保障、实施‘全方位’精准帮扶。”

  据统计,去年该市检察机关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31次,举办“两长”座谈会14次,走访调研企业45家,提供法律咨询意见28次,帮助企业建立机制10项,为企业解决问题10个;受理侵犯民企(家)犯罪审查起诉案件76件144人、提起公诉36件69人,受理侵犯民企(家)犯罪审查逮捕案件63件106人、批准逮捕35件6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