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719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27

疫情之下,艺术何为?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南美亚马逊河畔的一只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几周后引起了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拓扑学原理中的“蝴蝶效应”早已被大家熟知,但今年春节,一只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蝴蝶”切切实实的让全世界感受到了这场效应的威力。

  人类漫长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和病毒抗争的历史。自单细胞生物在地球上出现时,病毒就已经存在了。在这漫长的45亿年的地球史中,病毒是比人类早得多的原始主人,人类自出生就开始了与病毒的抗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且永远不会结束的战争。在医疗和科技都高度发达的今天,甚至连HIV和某些癌症都无法再威胁人类的生命,似乎我们已经对病毒失去了警惕。2003年的“非典”是个教训,但站在今天再回头看,“非典”好像只是冠状病毒这支部队的前哨,“新冠”才是真正的主力军。而从2003年到现在的17年中,由于世界交通网的进一步完善,人群流动的程度加大,让“新冠”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已威胁到全球大多数国家。

  自古疫情出现时,“封”是快速有效的第一选择。在本该走亲访友、呼朋引友的春节里,中国人第一次过得这么安静且无欲无求。平时微信运动圈大家动辄两三万步,比着谁走得多,如今比着谁走得少,证明自己乖乖宅家;平时三天两头结伴逛街喝奶茶看电影的美女们,如今体验了一把古时千金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平时顿顿外卖从不开火的时尚男女们,生生被逼出了厨艺的潜力……疫情在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社交和精神需求的获取途径。

  疫情之下,平时习惯充实业余时间的电影院、美术馆、博物馆、健身房、KTV等都停摆,还好有网络带给人们四通八达的即时资讯,让一个个隔离中的人们不至于产生“孤岛”感。全民抗疫并不是嘴上说说,除了奋战在疫情一线的人员,在后方的人们也卯足了劲想方设法表达自己的关注和支持。在其中,由于各文艺团体纷纷呼吁艺术家们开展抗击疫情的现实创作,加上一些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意愿,一时间涌现出众多抗疫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随着网络迅速散播,有关抗疫的绘画、诗词、歌曲、海报、短片、行为艺术等等大量涌现。但,结果却不太尽如人意,反而引来很多网友吐槽。不少艺术家都感叹说,做艺术难,做现实创作的艺术难上加难。

  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殊的印记,古往今来,无论东西,艺术家的作品都最终担负着表现当下时代的历史使命。夏商周的青铜器工艺,唐宋的诗词、绘画,元曲的繁荣,明清的小说巅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百花争鸣,直到现今的当代艺术崛起;西方艺术从古典时期的学院派,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盛行,到写实主义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和民生题材,再到印象派和抽象派的表现主义,艺术的发展一直沿着人类发展的长河相伴相行。可以看到,每个时期都出现了流传于世的艺术作品,但当下基于疫情现实的创作为什么叫座不叫好呢?

 

任务VS责任

  中国的艺术家在全球范围内来说是一个“特殊群体”——中国的艺术家很多都有公职在身,而国外的艺术家几乎只做艺术,并不承担社会职务。基于这种特殊实际,一方面让中国的艺术家在基本生活上更有保障,不至于出现像外国艺术家无法售卖自己的作品时就会随时面临生活窘境的危机,但另一方面,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在特殊时期要服从组织的安排。全民抗击新冠之时,各文艺团体和组织都给旗下艺术家们布置了“命题作文”,且这是一个大而深的命题,如何审题,如何切题,如何答题,给艺术家们设置了不小的难度。既是任务,就一定有规定完成时间。疫情来势汹汹,时间不等人。我们看到在短短几天至十几天内,涌现出了大量的艺术作品,既然不能慢工出细活,那作品的整体质量就无法以正常水平来评判。反映时代,描画现实是大部分艺术家的责任所在,我们也相信大部分艺术家确实秉承了这样的责任心,但在紧迫的任务之下,确实掣肘颇多。

 

现实VS素材

  艺术是现实之花,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历史上的现实题材名画都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即使宗教题材,也是艺术家长期浸淫于其氛围中的创作结晶。这次疫情发展之迅速让人措手不及,在全面封锁的情况下,艺术家创作的基础只有网络及新闻的各种报道,再将各种文字图片视频加上想象和艺术语言最终形成创作。无法深入一线取材的创作终究是空中楼阁,只能在有限的素材上用艺术的技巧来修饰,自然也无法经得住大众眼光的审视。

  1980年罗中立创作了《父亲》这幅名画,当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即使在今日看来,依然能从画中老农树皮般的脸上看到那个时代中国劳动人民的缩影。这不仅仅是一幅肖像,这是一个时代的剪影,是一辈人的肖像。在此次疫情创作中,很多画家也选取了个人特写,比如钟南山院士,比如李兰娟院士,比如新闻报道中因为戴了十几个小时护目镜而在脸上被勒出深深痕迹的女医护人员。从这些画作中都可以看出画家对抗疫一线人员的尊敬和敬佩,但和《父亲》相比,这些创作仅仅停留在了个人肖像的描画上,而在抗疫前线,有数十万众的各类人员,除了常在新闻中出现的面孔,更多的是背后广大的默默无闻的辛苦工作者。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这是艺术创作不断攀升的境界。能否创作出像《父亲》那样浓缩了一个时代面貌的精品,这应该是疫情之下的现实创作的最高追寻。

 

表现VS表达

  每个艺术家都会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因为每一件艺术创作都是艺术家的心血凝结,每一次艺术创作都是艺术家源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都是共同的,表达的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区别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抗疫创作是十分特殊的创作题材,绝大部分艺术家在创作时表达的是对一线人员的尊敬,对医护人员的心疼,对病患的鼓励,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击掌,但唯一无法表现却最为重要的是“感同身受”。通过电视,通过网络,我们所产生的敬佩和同情还有热血绝非虚假,但“同理心”和“身处其中”毕竟不同,有点像对着镜子看自己和真实的自己的区别。这导致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表达感情时有些“虚”——大家都知道这些创作描绘的是真实场景,但又无法像看到真实场景一样产生震撼。笔者对这种感觉实在太理解——作为记者,亲身经历写出的文章和只用素材写出的文章,在感染力上完全不同,哪怕后者在文笔上更加舌灿莲花。艺术创作也如此,不出于真情实感的创作,哪怕技巧上再圆滑,也缺少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抗疫创作中,也许艺术家们应该寻求更多的表达方式,不一定要通过纸笔类的平面表达,也不一定要宣诸于口的赞美。2003年北京“非典”疫情严重之时,艺术家徐冰创作了一件作品,他用一个晶莹剔透的密封玻璃容器保存了当时北京的空气。这件作品成为当时抗疫创作的精品之作。没有笔墨刻画,没有诗词歌赋,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密封着看不见的空气,沉默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却让观众对当时北京“非典”疫情的严重性感同身受,十七年后的今天再来看也依然感受到当时疫情的严峻,以及能够回想起为了之后纯净的空气,那么多人所作出的努力。

  其实,以空气做材料的艺术品并非徐冰首创,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塞尔·杜尚的《50ml巴黎的空气》。当时杜尚入境美国时被盘问旅行箱里到底装了什么,他回答:“巴黎的空气”,不过,这句玩笑话最终成了创作的灵感。

  比灵感更重要的是,徐冰收集北京空气的行为其实已经证明了他当时“在场”。这也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作品,但有时候艺术家“在场”本身就是充满力量的。尤其是在危机之中,尽管艺术家是无能的,或许也无法即刻创作抚慰人心的作品,但他们依然能用自己的“在场”宣告:艺术仍在,希望仍在!比如2015年巴黎恐袭之后,很多音乐家就走上街头,弹奏安抚人心的乐曲,歌唱和平与生命。或许这些都不是最好的演奏,却都是最及时的安慰。说回徐冰的作品,对中国人来说,03年的非典疫情和今天一样令人揪心。这段记忆是沉重的、易碎的,也慢慢地变成透明了的。可一旦我们看见装满《空气的记忆》的玻璃瓶像一只透明气球,被轻盈地托在半空时,心情又总会本能地紧张起来。

 

回望VS期望

  2020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到今天为止的短短三个月,全球的人类都经历了病毒的肆虐、自然的灾害和经济的重创。但有黑暗就有光明,经历着冬天,春天已然不远。推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就是对于美好明天的希望。在疫情最严重的的时候,即使那么多声音认为艺术无用,还是有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们不断创作着艺术作品,像黑夜中的光亮,哪怕萤火之光,也让人感到温暖。

  疫情之下,艺术大受打击。不仅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纷纷关闭,各种艺术拍卖及艺术活动也被冰封,但人类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无法冰封。不少机构纷纷推出线上展览,更多艺术家借着创作来表现真善美,有网友开始恶搞口罩文化;有封闭隔离中的小区里,大家站在阳台上一起唱歌;在方舱医院中,医护人员带着病患跳起了健身舞……在任何时候,艺术绝对不是没用的。回到主题,好多人问,疫情之下,艺术何为?也许这个答案应该反过来想一想,何为艺术?

 

 徐冰-《空气的记忆》.jpg

徐冰 《空气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