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719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27

援鄂一线的爱与希望

 

——记九三学社社员、贵州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孙海鹏

 

□本报记者 潘 建

 

  临江耸立的黄鹤楼、卓然世外的武当山、重岩叠嶂的长江三峡……美丽、神秘的湖北,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九三学社省直中医支社社员孙海鹏一直中意的旅游目的地。然而,他却在一个特殊时期以另外一种身份来到了这里。

  2020年年初,当大家都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中时,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有序的生活立刻变得慌乱,空气都变得凝重起来。湖北人民遭受病毒袭击,作为医务工作者,孙海鹏心急如焚,看着一队队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他也想加入战斗。

  “早已做好准备”,2月18日中午,当医院领导问孙海鹏去湖北鄂州支援有没有困难时,孙海鹏斩钉截铁地说。于是,他迅速收拾行装,奔赴抗“疫”第一线,作为“贵州省援鄂中医专家队”的一员于2月19日跟随贵州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湖北,2月20日凌晨三点到达贵州对口支援城市鄂州。

  孙海鹏所在医院为鄂州雷山医院,这里是鄂州版的“小汤山”,集中收治鄂州市的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他所在病区情况较特殊,病区患者年龄偏大,基础疾病复杂,临床工作风险较高,为提高患者服用中药依从性,孙海鹏迅速熟悉病区情况、工作流程,进入病区第二天就进入红区,到每一位患者床旁进行查房,详细记录患者状况,做到辨证论治、一人一方。

  孙海鹏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进舱的情景,早上九点,开始穿防护服,虽然训练时反复穿脱,但当天的心情不太一样,既焦急又期待,但他深知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一切准备就绪,憋闷的防护服里只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推开防护门的一瞬间,孙海鹏的心情突然放松了,病房就是战场,那种熟悉的责任感又自然地回到了自己身上,他心里重复着平时上班时的每一个细节,满脑子都是如何问诊、如何查体。

  40床的大姐,当看到孙海鹏来到她的病床前时非常高兴,一直说着感谢的话。孙海鹏为她看诊时,她一个劲地说:“孙医生,您和我要保持距离。”孙海鹏明白,大姐是不想对他造成影响,但于他内心而言,这就是作为医生的职责所在,越是艰险越向前,病人康复出院就是对医生最好的表扬。5个小时,35位病人,防护服里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第一天的查房在紧张中有序结束。

  还有一位患者让孙海鹏印象深刻,40岁的男性,查房的时候,他有些恍惚,感觉总在躲闪,后来经过详细询问才知道,他的妈妈也在这个病区的另一个病房住院,他不想让妈妈知道他也住院了。听到这里,孙海鹏的眼睛湿润了,护目镜更加模糊了。这就是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与保护,无声却伟大。后来,每次进舱查房时,孙海鹏都先去他妈妈的房间查房,然后把母亲的情况转告给儿子,给他当起了“单向通讯员”。就这样,半个月后,母子二人同时出院了。因为工作原因,虽然没能送他们出院,没能见到他们母子相见时的感人瞬间,但是这份母子深情却让孙海鹏难忘!

  援鄂工作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组织的关怀更让孙海鹏信心满满。刚到鄂州,就接到了九三学社省委的鼓励与关心,九三学社省直中医支社也对他的援鄂工作表示感谢,同时也接到了九三学社湖北省委的慰问信,九三学社武汉市汉阳区工委也多次与他联系,关心他在鄂的工作情况。正是有了各级组织的关怀,作为有职业担当的医务工作者,作为爱国进步的九三学社的社员,孙海鹏更加坚定了参加抗“疫”战斗的信心和决心。

  战“疫”终将胜利,疫情必将过去,三月底的鄂州,柳绿花开,沉睡的城市逐渐活泼起来,流动的街道显现着城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