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走笔
□文/缪士毅 图/李海波
闲暇之时,读罢韦应物的《观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不禁想起儿时家乡那一幅幅春耕画卷。
是啊,春雨淅淅,草木新生,这正是农家春耕之时。也许是生于江南乡村、又是农业大学毕业的缘故,更由于我的家乡具有深厚的耕读文化,正因如此,每当江南春耕之时,我总喜欢到乡村呆上几天,不仅在乡村可吸吮一下春天泥土的芬芳,还可亲身观赏一下江南乡村春耕景象,更可借此品味一下文人墨客那一首首吟咏春耕的佳诗妙句所带来的意境,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清代姚鼐的“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
伴随充满诗意的春耕,我走向乡村,走向阡陌,在错落有致的梯田间、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在炊烟袅袅的村落里,不时可见农民或赶牛耕田,或牧牛归途。偶而还可看到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天的田野上牧牛,一些调皮的儿童还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别有一番耕读文化的韵味。
提起春耕,犁、耙、耖等传统农具是少不了的。但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这些传统农具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尤其在平原水乡一带,这些传统农具几乎没能在春耕时派上用场,仅在一些“乡村记忆馆”里露露脸。不过,在一些山区,尤其以梯田为主的山区, 由于梯田分布大多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其春耕还是离不开犁、耙、耖等传统农具。犁,以牛牵引用于翻土,犁铧、犁壁为铁制,其余皆为木制;耙,即用长方木架中间横向装有桃形两排生铁耙齿制作而成;耖是一种将泥土弄得更细的农具,为木头所制,下方横着一排用木头制成的尖齿,间隔排列着,上方安横柄扶手。
春耕,展现了人与牛和谐相处情景,你瞧,这儿农民将犁通过牛轭套在牛颈背,一手扶犁,一手牵着牛绳,那牛拉着犁将田泥成垅翻转,如此来来去去,一块农田中几乎所有的泥土均被翻转过;你看,这边农民正站在耙上,手里牵着牛绳,驱着牛拖着耙往前行,不时将此前犁过的泥土耙细耙平;你瞅,那边农民双手扶着耖,赶着牛拉耖前行,将田中的泥土进行平整。此情此景,给乡村田野平添春的气息。
当然,在我的印象中,春耕画卷最迷人的,当数以梯田出名的那些乡村,每年春耕时节,四面八方的摄影爱好者最喜欢拍摄此时的梯田风光,其镜头中总少不了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里农民赶牛春耕的情景。这不,摄影爱好者特别喜欢在此时捕捉梯田里农民扶着犁赶牛耕作的镜头,尤其是春雨淅淅沥沥、水满田畴之时,那线条流畅的梯田、远处如黛的群山,映衬穿着蓑衣、戴着箬笠赶牛春耕的农民,构成了神奇美妙、动静相宜的梯田春耕图,总让摄影爱好者感叹不已。若赶上薄薄云雾,那更有一种仙境般的感觉。
春耕,对耕牛来说够辛苦的,早出晚归,辛勤耕作。可农民们也没有忘记耕牛的付出,记得每当春耕之时,农民们便把最好的草料用来喂耕牛,还不忘给耕牛加餐呢。我的父亲是位地道的农民,善于耕作,对耕牛特别疼爱,每当发现耕牛劳累了,便会将家里的老酒装在酒瓶里,再往这酒瓶里灌几个鸡蛋,然后给耕牛喂这鸡蛋酒,让耕牛补补身体。
又是一年春耕时。那一幅幅美妙的春耕画卷,镶嵌于乡村的田野,带给乡村是无限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