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93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1-23

西域胜景大美同仁

 

□文/图 白晋华

 

  在青藏高原东南部黄南州的隆务河谷秘境,藏着一个美丽的高原小城,这里是唐卡的故乡,热贡艺术隐匿而璀璨;这里有神秘的“六月会”, 藏乡民风充满魔幻色彩;这里有雄伟林立的古寺,梵音袅袅佛光普照;这里有茶马时代的古街区,历史厚重沧桑古朴……如同一个深闺里的姑娘,美丽却不为人知,她就是青海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仁”,藏语称“热贡”,意为“金色谷地”。

  从青海省会西宁驾车出发,一路上大山绵绵,隆务河谷雄、奇、宏、荒,地形起伏连绵,山峦叠嶂,夏琼山和阿米德合隆山由南向北延伸形成隆务河两侧的山区,地势沿河谷逐级上升,从南向北构成一个由高到低的天然“阶梯”。谷地中心的隆务镇可谓“山水城一体”,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边有水,美得奇异。同仁县政府设在隆务镇,而黄南藏族自治州政府设在同仁县,镇、县、州都在一个地盘上,可以想见这个县城虽然不大却是功能繁多。

  站在县城中心的隆务寺广场,远眺隆务河以及隆务老城,低色调平房与高调靓丽的高楼、桥梁相互映衬着这座欲变革的县城。隆务老城区是保存较完整的古街区,据史料记载,同仁自唐“安史之乱”后,开始成为藏族聚居区,兴建于元代的隆务寺,也逐渐成为安多藏区(青海甘肃一带)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古寺依山而建,布局错落有致,藻饰华丽宏伟,明天启五年(1625年),明帝题赐的“西域胜境”匾额,彰显着这座古城曾经的繁华。

  驻足隆务寺门口,右望是汉传佛教寺院圆通寺和不远处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左望是道教寺庙二郎神庙,正前方还有一处基督教堂的遗迹,中间或是挂有经幡的藏族民居或是独具特色的撒拉族民居……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五教并存于一条街的独特地域文化,在全国也很罕见。街道弯弯曲曲,悠久的古迹、面貌依旧的传统商肆及建筑向世人展示出同仁古城的厚重历史韵味。

  古城内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使古城显得古朴而和谐,幽静的巷子里,一会儿是回族妇女和藏族妇女亲切闲聊的场景,一会儿是撒拉族汉子操着藏语在谈生意的声音,居民们悠闲自得地来回穿梭着,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在一处保留着解放初期原貌的供销社内,撒拉族老板韩义热情而健谈:“我家左边住的是汉族,右边住的是藏族,这条街上的居民关系都特别好。” 他出生在隆务老街,在他的印象中这条街道和其它街道没有什么不同,自从他的太爷爷与当地藏族姑娘通婚后,他们一家就一直居住于古城内,多年来,他们家与古城内的其他少数民族居民相互做朋友、做亲戚,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而古城内像他们家一样的居民很多,有的会说两三种少数民族语言,有的一家人有三四种少数民族成分。千百年来,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古城里,藏、汉、回、土、蒙古、撒拉、保安等多个民族团结互助,结下了亲情般的友情。

  “人人会作画,家家艺为业”,小城还有着“藏画之乡”的美誉,延续着数百年的热贡艺术,热贡艺术包括画唐卡、泥塑、堆秀、雕刻等,这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画唐卡。隆务河畔分布着几个绘制热贡唐卡的村寨,尤以吾屯上庄和吾屯下庄这两个村子声名远扬。走在连接吾屯上下两个村子之间的几百米的街道上,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唐卡画室的招牌。透过画室的大落地窗,隐约可见年纪大小不一的画师们手握画笔端坐在画布前,描绘着与佛有关世界。土生土长的唐卡艺人丹增卓玛今年刚刚20岁,传承家族的技艺,学画唐卡已经好几年了。唐卡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绘制唐卡是她们村一项世代流传的绝技,中国藏区寺院内一半以上的唐卡均出自吾屯画师之手。“青海省至今共有4个人获得了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他们全都是吾屯人。”丹增卓玛自豪地说,“吾屯村家家户户都是艺术之家。”

  每年农历六月,古城各个村寨的人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吹响圣洁的白海螺,敲着吉祥的龙鼓,煨起浓浓的桑烟,举行神秘原始的“六月会”祭神仪式。这个活动上,有神秘的上“口钎”与“背钎”仪式,男孩子长到十几岁须经过这个仪式才能成人,“上口钎”由大法师把磨得锃亮的钢钎从两侧腮帮处插入口中,两根钢扦在口中交叉插入,如同猛兽的长牙,威武勇猛。上钎后他们不能说话,也在告诫人们防止病从口入,消病禳灾。“上背钎”则是由法师将10-20根钢钎并排插在受钎人的背部皮肤之上,令人奇怪的是钢钎穿过之处竟一点血也不出,每个人都丝毫没有一点疼痛的样子,这个过程没有血腥,只有虔诚。

  是啊,同仁的“历史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文化”就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养家糊口的“行当”,这种“历史文化”没有随着历史的过去而“死亡”,还处于传承、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同仁的“历史”与“现实”是重叠在一起的,所以,她是一座至今还“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