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7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2-25

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说话 让文化说话

 

□秦 文 毕 舸 思 凝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使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这标志着《方案》从今年7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后,已经进入贯彻落实阶段。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以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

 

传承革命文化精神 凝聚时代发展力量

  长征与长城、大运河一起被列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非常引人注目。两万五千里长征集中彰显老一辈革命先驱坚定信仰、担当作为、不畏艰险、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是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开展各类革命教育的生动教材。

  未来,当我们漫步国家文化公园,通过长征传奇历史的再现,就能深刻感受到先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贡献感到无比自豪,也能更深刻体悟到自身肩上的重大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今天,通过国家文化公园,我们向历史致敬,向那些创造历史的人致敬,并不仅仅是感怀先辈们用穿着草鞋的双脚谱写了中国新篇章,更在于这种为子孙后代创造幸福新生活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忆往昔,长征路上无数先辈的光荣事迹告诉我们,再大的困难、再多的挑战都不可怕,只要身怀改变中国面貌的壮志,就能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创造历史。他们诠释梦想的真谛,为后人提供一个个具体的追梦故事。长征精神无疑当推而广之,在当今中国,每个人都心怀梦想并为了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而奋斗,民族复兴梦想在无数人的梦想当中交汇,在众人的共同奋斗中得以迈向成功。

 

保护弘扬 文化名片持续闪亮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主体功能区,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使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

  国家文化公园以保护、传承和弘扬具有国家或国际意义的文化资源、文化精神或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解决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错位问题,在不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整合资源,推出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形成多赢局面。

  很多人印象中绵亘蜿蜒的雄伟长城,只是八达岭、居庸关、山海关等保护得好的几段而已。这些地方文化遗存保存较好,对国内外游客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大多数长城段由于受自然侵蚀、开发过度、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或被风沙掩埋、或杂草丛生,保护堪忧。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就是通过梳理,把隶属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历史文化和遗产进行统一规划,打破部门和地域限制,建立起有效的跨区域协同管理机制,实现协同发展、整体保护。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涉及15个省区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8个省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涉及15个省区市,跨区域协作需要从点到线的资源整合,而且每一个国家文化公园都应该有自身的定位,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资源精神内涵,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使其焕发新时代风采。

  例如,大运河是跨越南北的线性世界文化遗产,在彰显国家文化形象整体性的前提下,还需把沿线从京津到齐鲁再到吴越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展示,既要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防止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长征线路历史遗存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红军走过的很多地区是少数民族文化富集的区域,在呈现文化多样、物产丰饶、民族风情等方面具有优势,这是一条从东南到西北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廊道,“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已经成为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基于国家文化公园独特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衍生品开发,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公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打造文旅融合“国家队”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既是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最璀璨的明珠,也是未来国家文化公园进一步推进的“先行军”,涉及众多省区市。

  一盘大棋要谋划好、实施好,一方面要敬畏历史、保护优先,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贴近民众,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创造旅游“新地标”。文化遗产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核心资源,文化赋予旅游以气质,旅游给文化带来人气。文旅融合发展,方能最大限度以文化人,增强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生命力。

  当大批海外网友醉心于李子柒的田园牧歌,当“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姐姐”每日被围得水泄不通,中国文化散发的独特魅力,正跨越时空为当下年轻人送去心灵的慰藉。

  这些鲜活的例子,提示各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有载体,更要有创意。相应地,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建设既要夯实基础工程,也需要将“文创思维”贯穿始终。文化不只存在于博物馆的玻璃展台里,更在脚下、在眼前,在风景里、在诗歌中,在网络上、在视频端。

  对此,《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提出,要科学规划文化旅游产品,在长城周边以塞上风光为特色发展生态文化游,在大运河淮扬片区以运河水韵为特色发展水上观光和滨水休闲游,在长征沿线以“重走长征路”为特色发展深度体验游和红色研学旅行。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标杆工程,面对这样一个接续古今、承载期待的重大工程,我们没有理由不科学谋划、精心推进——因为它们讲述历史,也预言未来;它们无声无息,却能凝聚起磅礴的力量。让旅行的脚步伴随着心灵的涤荡,让历史文化因游客的互动体验而再次闪光,期待国家文化公园能够探索出文旅融合的崭新路径。

 

建好国家文化公园 彰显文化自信

  高举文化旗帜,让国家文化公园在中华大地上落地,并成为将历史文明、生态文明、革命文化生动地引向未来的国家工程,其标准规范、实践经验、理论研究等,是一个需要聚合各方智慧、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力、影响力,成为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成果,是增强每一位国民的文化自信、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动力之源。

  我国地域辽阔、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不要说外国游客,即便是对于多数国人来讲,也很难完全了解各地不同的文化风貌。这也容易在客观上造成认识上的局限性,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对此,需要向世人明确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并通过国家文化公园的高度性、整体性的特征,更好地统领、推动各地相关的文化保护和文旅产业发展。

  通过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不仅能让文化遗产更有尊严、更好地融入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能让人们通过宏大而清晰的历史、地理坐标,从近在身边的文化传承的鲜活事例中,汲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持久的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的感召力等汇聚在心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全国众多省区市,关联众多领域,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文物古建的保护,更与各地风光、风貌,民风、民俗,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关系紧密,是汇聚情感、传承文脉且涉及数亿人的活态空间。毫无疑问,国家文化公园可以更好地统领、调动各地的文化建设,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建设好国家文化公园,也是展示国家文化形象的生动载体。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内外民众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国民素质等文化软实力的感知与评价。而主客共享的国家文化公园有助于增强国家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朋友圈”,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营造和谐良好的国际环境。

  (据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