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70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2-19

为什么东北的“候鸟”们开始扎堆去澳门

 

  别误会,海南依旧是东北中产的精神故乡,在海南买房就是他们最真挚的思乡表白。一年一度的海南行对他们而言,不再是旅行,而是返乡探亲,几乎每三步就能听见一个东北人。

  “来啦老弟?”

  “对,刚到!过两天请你两口子,带上爹妈和闺女去吃海鲜啊!”

  “憋整这些,来家里整顿酒就好了!”

  到了新年春节,东北社会那套人情世故,也随着中国大地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跨越了35个纬度来到海南。

  去免税给领导同事代购,给亲家准备年夜饭的餐桌,给孩子新年衣装,给爸妈准备购物卡,还要和住隔壁的老舅老姨家走亲戚陪笑——去海南过节,对于东北中产家庭而言,只是一场伪装成嘉年华的浩劫。

  想「做个大爷」的念头,已经小鸟一去不回来了,但求舒坦地度个假。反而在澳门过节,东北中产享受到了真正的放松,内心得到了抚慰。

  一个温度和颜色同样热烈的海滨城市;

  一个满布“永利”、“百利”喜庆元素,空中洋溢着一股幸福大碴子味儿的节日热炕头;

  一个处处都有大牌子、人人都穿自带血统认证大logo的时尚文艺复兴圣殿;

  来过之后,东北中产深感澳门之后再无海南。

 

寒冷逼发的执念

  “往南!“”去海边!“是深深植根于东北人身体的呼唤,在拥有海水浴场的城市占个坑,是东北中产俱乐部的硬性旅游指标之一。

  除了海水,可能这也是一种对绿色的渴望。

  东北的雪从三个月前开始下,要到来年五月份才开始看到地上有一点绿色,六月份树叶才长齐。

  在下雪季,他们唯一能看到的绿色,就是在中老年互联亲戚群中,老姨头像的那盆绿箩。它会时不时闪烁在群里,送上红玫瑰问候。

  一个寒冷的灵魂想要置身在温暖的绿土地上,一条刚直的身躯想一头扎进温柔的热水里,东北人对1月阳光的渴求就是像小女生的内心,美好、魔幻、不真实。

  澳门这个地方,虽然不及海南,但也体现了对寒冷地区人民的终极关怀,黑沙海滩和亚龙湾的沙质一黑一白形成对比,威尼斯人运河水与海棠湾的泻湖翠绿成色一致,都挥舞着亚热带的冲动。

 

以东北“文艺复兴”为重任

  “大俗即大雅”,这片不到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路氹城,承担的却是东北建筑家装行业的“文艺复兴”重担。

  当澳门复刻的巴黎人威尼斯人,挂上了中文招牌欢迎游客之后,似乎与周遭有些违和,但却与东北流行的跨界设计风格相契合。行走在澳门的酒店商场之间,东北人自带地域亲切感。

  巴洛克、哥特式、洛可可、古典主义……在澳门,无论哪个酒店品牌,几乎清一色的宫殿式客房;多个时期风格的设计跨界;包金的柱子,夸张的挑高,华丽的水晶吊灯;大色块的花色壁纸,总能看到东北老乡拿出手机认真记录,作为日后装修之日的重要参考。

  拉斯维加斯地标威尼斯人和巴黎人,在北美沙漠已经略显浮夸与光怪,而到了华南珠江口的小岛上,夸张程度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许多其他娱乐场纷纷也跟进效仿。从那起,“欧洲宫廷魔幻主义风”就成为了澳门所摸索并坚持的独特风格。

  在其他地方会被认为疯了的想法,却可以在澳门实现。

  就像大家认为土俗接地气的东北文化,也有机会在东北中产手中实现一场“文艺复兴”。

 

蒸汽波的迷恋

  去澳门,并非只是享受,在KTV唱的每一段“光辉岁月”都是对往昔的追忆,每一首粤语歌都是对繁荣乌托邦的怀旧。

  看着对岸式微的香港,东北中产内心也是有无限感慨。成长在80年代,工厂单位对职工的关怀让自己的童年也有去海边疗养的光辉岁月,一家子走到哪儿,哪儿就是欢呼雀跃。

  恰好这也和粤语流行歌的黄金年代重合,那是港式娱乐的盛世,城市文化的纸醉金迷,都融合在歌曲电影和潮流中,如今再去哪儿向往呢?

  似乎东北蒸汽波,成了那番光景的续命工具。

  KTV、酒吧、夜店、桑拿一条龙,一套堪比东北洗浴城的作业流程,虽然要自带搓澡巾,但好歹和电影里的香港大哥有了几分神似,也将就一下吧。KTV包房的空气中飘着蹩脚的粤语发音,没关系,一首野狼disco就唤起了复古未来主义。

  “把东北话融入粤语歌就紫腚能行!”今晚请客的老铁边唱边哭着说,致力于把东北话打造成全世界性的文化沟通渠道,是此刻每个人的共同心愿。

 

东北胃口的结界

  澳门有19家米其林星级餐厅和超过20家东北菜。

  在东北中产眼中,菜再好吃能咋的,米不行的话吃什么都觉得刺嗓子。

  东北中产坚定认为三道式法餐就是不敌猪肉炖粉条子,可惜类似大锅乱炖的澳门豆捞来到澳门反而找不到,痛失了灵魂。要是有德国餐厅的大肘子吧,也就能勉强应付。

  于是澳门的东北菜引刃而上了,得瑟又实诚的东北人,在陌生的烹饪环境中自如应对。

  他们把酸菜、大酱加到点心包点中,搜罗正宗的走地鸡做小鸡炖蘑菇,把鲜活的基围虾剁进饺子和韭菜盒子馅儿里头,势必要把正宗的松花江乡情融入到濠江风土中,安抚每一个从遥远北方来到的客人。

 

大牌加持

  来到澳门,东北中产感受到这里的潮。不是潮湿的潮,是潮流的潮。

  遍地开花的Versace、Givenchy,一进门就有笑脸如花的销售,一口标准普通话叫到:“艾玛,姐,好久没见,老好了?”

  在店里购物的也自然都是东北中产,一看他们T恤上的那只傻狍子斑比就知道是自己人,不必明说的血统认证。

  购买的衣物牌子要大、logo要大,要拿出买貂的气势,一股“都给我拿下”的狠劲,才能博得同场竞技的同胞们的尊重。因而,你在澳门只能看到大牌,那些小众的、布尔乔亚的设计师品牌在澳门也没多少市场了。

  当然,所有这些购置还是为了回到家之后,和那件貂皮大衣搭配起来,这样和隔壁王太太聊天时,起码也有了些旅途谈资。

  据说广西北海、防城港已经是东北移民的第二战场了。澳门虽然不大,无法承载那么多人,但它会成为下一个东北人向往的度假和文化复兴地吗?拭目以待吧。

(据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