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22期 本期2670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2-19

李清照··植物

 

□刘绍义

 

  古今文人笔下秋天的植物,大都是桂啦菊啦什么的,李清照当然也不能免俗,但李清照笔下秋天的植物,除了桂花、菊花外,还写过不少荷。把荷与秋连在一起,很多人不可理解,但李清照确实以荷衬托过秋色,这很是别具一格的。

  “东篱把酒黄昏后”,当然是写菊花的。那一年的深秋,李清照格外寂寞,天气忽阴忽晴,忽冷忽热,李清照的心情也像那天气一样,离愁绵绵,弥久不息。

  聚少离多,这首词肯定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花下的窃窃私语,仿佛就在昨天,玉枕纱橱,怎抵这晚来秋凉?那个夜晚,万家灯火的温暖,离她是那样遥远,沁透泪水的孤枕,早已黯淡了盈如秋水的眼神,搁到谁身上,都会一夜无眠。睡不着,何不取酒一醉,只有酒醉不醒,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读这首词,很容易让人想到元代伊世珍《琅嬛记》中记载的小故事,说赵明诚收到李清照写给自己的这首《醉花阴》后,叹赏之余,遂起逞才争胜之意,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苦熬三天三夜,连写了五十首词,然后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重抄一遍夹在中间交给好友陆德夫评点,没想到陆德夫玩味再三,脱口说道:“这五十一首词只有三句绝佳。”赵明诚连忙追问是哪三句,陆德夫指着李清照的那首词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语道破天机,这样的词,这样的句,也只有李清照能够写得出来。

  “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李清照拿桂花描绘秋天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八月中秋,桂花飘香,冠绝一时。但李清照更爱的,是那山野中不为人知的桂花,它品格清奇,不与群花争奇斗艳,虽独处山野林间,不喧嚣、不肆意,静默中开出淡然的姿态,这种美无与伦比,美得让梅花嫉妒,美得让菊花含羞。

  这首词与其说是写桂花的,不如说是写赵明诚的。宋徽宗大观年间,因为父亲赵挺之的官场失意,赵明诚也被罢官,夫妻俩回到山东青州,过了十年的隐逸生活。正是这十年人生最不得意的时光,成了李清照一生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生活,夫妻恩恩爱爱,朝夕相处,幸福无比。所以这首《鹧鸪天》里的秋,既充满诗情画意,又饱含朗朗笑声,李清照此时此刻,将桂花称作“花中第一流”,的确是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将荷写入秋天,李清照也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随便拿她的《一剪梅》和《双调忆王孙》为例,荷入秋入词,真是自然贴切,浑然天成。说实话,让荷与秋连在一起,绝不是李清照的独创,无论是盛唐时期的王维,还是北宋的苏轼,都曾经在写秋天时写过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但李清照的荷秋,还是写得灵犀一点,独树一帜。“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官场在李清照眼中是淡的,夫妻感情在李清照心中是浓的,是重的,是拿得起放不下的。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青州起复,出任莱州知州,两人又有了分离的时刻,李清照相思难解,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秋水默默流逝。花开花落,一缕相思,牵起两地闲愁。或许,那些相思的人都是有感应的,你的痛也是我的痛,你的哀愁,也是我的哀愁。这种哀愁,谁也无法排遣,谁也无法消除,刚从眉梢悄悄落下,又在心头轻轻泛起,整个秋天都在这痴痴的等待和傻傻的相思中慢慢度过,那种煎熬,那种痛苦,局外人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

  与之相比,那首《双调忆王孙》,要较这首《一剪梅》轻快得多,虽然都是用荷写秋天,但时代不同,年龄有别,《双调忆王孙》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写《双调忆王孙》时,李清照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正是情窦初开,无忧无虑的时候,这个时候她还没有认识赵明诚,更没有夫妻的别离之苦。荷在静美的秋色里,在词人的描摹中,一来一回,一承一合,都像初出浴的倾城女子,美不胜收,让人过目难忘。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莲子结成,荷叶终老,渐渐枯萎成暗黄色的落寞。岸边的苹花汀草,经历了秋露,有了冼练的风韵。秋天的帷幕就要缓缓落下,那些曾经在风中摇曳的嫣红荷花,早已凋零不见,唯留下淡淡清香,让人回味无穷。这时候的秋天,与作者的心情一样,是明眸善睐,充满喜悦,充满阳光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这句话,似乎可以成为李清照这两首荷词里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