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创新打造林下经济升级版,不断拓宽精准扶贫新路径——
笃定“靠山吃山” 收获“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李 丽
“党中央对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前所未有,省委、省政府对农村产业革命助推脱贫攻坚的决心前所未有,全省林下经济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全省林业系统将按照决策部署,确保完成林下经济和菌材林建设发展任务,充分体现林业部门的担当作为,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林业力量。”贵州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12月5日,在以“融合共享·创新发展”为主题的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竹产业发展对接会上,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京东集团等10余家单位、企业围绕竹产业发展进行签约,现场签订投资项目8个、合作项目13个,签约资金逾42亿元。
今年以来,贵州将竹产业作为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动的12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为林业产业、林下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有效助力了脱贫攻坚。最新预计数据显示,全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2000万亩,实现产值210亿元、同比增长30.4%;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等经济实体8.15万个,联结农村人口188.63万人,带动20万贫困人口增收。
如今,像竹子一样节节攀高的各种林下经济模式,正在黔山秀水间强劲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及脱贫攻坚。
产业基础夯实
贵州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空间广阔。全省森林覆盖率57%,森林蓄积量4.67亿立方米,森林面积1.5亿亩,是耕地面积的两倍以上,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达3722万亩。同时,贵州生物多样性位居全国第4,现有野生植物6000余种、野生动物1000余种,诸多植物、动物资源均有可能培育开发成大产业,形成发展林下经济的深厚资源基础。
据了解,林下经济发展的物理场所主要是森林,相对于传统耕地,林下土壤未受工农业生产活动影响,水分涵养充足,土壤多含有机质,空气更清新、小生境优越,更有利于生产野生、近野生绿色有机农产品,更能契合当今社会绿色、健康的消费需求。
历经多年发展,大方天麻、织金竹荪、安龙铁皮石斛、桐梓金佛山方竹笋、剑河钩藤、黎平茯苓等林下经济产品已成功创建品牌,贵州独特、丰富、优质的林下经济产品正越来越受市场认可。
木质菌材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原料,菌材保供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全省脱贫攻坚大局。贵州食用菌大部分为木腐菌,对木质菌材的依赖较大。经初步测算,完成今年30亿棒的目标任务,约需木质菌材120万吨。目前,全省食用菌生产所需木质菌材主要从省外调进,省内供给仅占20%左右。
今年,贵州菌材林基地有建设50万亩的任务,全省林业系统正采取科学选择林下经济业态、推进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林下经济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林下经济产品品牌战略、强化林下经济科技服务、科学制定菌材林规划等举措,确保完成这一任务。
围绕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驻村帮扶等,贵州打好林业生态扶贫攻坚战,今年全省安排涉林项目逾300个。截至11月底,已落实林业投资103.7亿元、同比增长72.5%,资金安排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比例达80%;落实贷款贴息资金1.5亿元,对281个项目进行贴息,为历年之最。
今年,贵州还以16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为重点,建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0个以上。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省级林下种养示范基地100个以上,全省林下经济规模发展至2200万亩,产值突破280亿元、同比增长33.3%,带动25万贫困人口增收,培育以森林生态标志产品为重点的林下产品品牌20个以上。
经济效益初显
截至11月15日,贵州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1904.43万亩,实现产值190.17亿元,预计全年比上年增加30%以上;林下种植面积323.01万亩,其中林下近野生石斛13.3万亩、食用菌4.99万亩、中药材75.09万亩、茶叶60.28万亩、其它171.56万亩;林下养殖面积314.35万亩,其中林下鸡1001万羽、蜂43.25万箱、家畜99.69万头;林产品采集加工面积608.48万亩,森林景观利用面积788.92万亩;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等经济实体达8.15万个,联结农村人口188.63万人。
全省各地突出特色优势,多种模式齐头并进。目前,以林下食用菌、中药材、森林蔬菜、竹笋为重点的林下种植,以林下养鸡、养蜂为重点的林下养殖,已在贵州探索总结出一批成功模式,为全省林下经济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林下种植方面,初步形成林药、林菌、林果、林茶等林下复合种植模式,出产太子参、天麻、黄精、重楼、竹荪、冬荪等主要品种,典型模式有大方、德江林下种植天麻,施秉、黄平林下种植太子参,剑河林下种植钩藤、木耳,凤冈、黎平等马尾松林下种植茯苓等。
盘州市在油茶、核桃、刺梨林地中,林药结合种植黄精、射干、三七、玄参等中药材2.4万亩,实现年产值9600万元,农户每亩增收4000元,解决就业问题1000余人。
林下养殖方面,品种主要有土鸡、绿壳蛋鸡、猪、牛、羊、蜜蜂等,典型模式如从江林下养殖香猪,江口、思南林下养殖野猪,从江、剑河、锦屏、长顺等地林下养殖土鸡、绿壳蛋鸡,清镇、岑巩竹林下养殖竹鼠等。
剑河县岑松镇大力发展“岑松小香鸡”林下养殖,建成养殖基地680余亩、鸡舍200个,覆盖农户569户2337人,2018年底首次为481户贫困户户均分红500元。
林产品采集加工方面,主要有竹藤编织、松脂、竹笋、食用菌、林下药材、野菜、蜂蜜等,典型模式如道真、碧江、松桃等地的松脂采集加工,赤水、桐梓、正安等地的竹笋采集加工,西秀的黄柏等中药材采集加工。
森林景观利用方面,以全省97个森林公园、120个自然保护区、54个湿地公园为重点,结合林下种养殖、林果种植,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森林康养,通过森林人家、“林家乐”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全省森林景观利用面积已达634万亩,累计接待游客2亿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500亿元。
在林下生态立体经济示范基地紫云县,国有浪风关林场通过异地利益联结分红方式,贫困户以财政扶贫量化资金户均1万元入股鸿顺林业生态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按“龙头企业+国有林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参与企业经营;基地通过发展林下养蜂、食用菌、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带动五峰办、松山办街道及易地搬迁贫困户730户、2920人增收脱贫,还吸纳150名贫困农户以长期务工方式每月增收2000元,从而达到务工增收脱贫成效。
今年以来,贵州积极完善制度设计、深入推进科技研发、加快品牌创建宣传、定期调度组织实施等,统筹推动石斛、油茶、竹、刺梨四大产业发展,预计年底完成石斛新增种植面积2.5万亩、油茶60万亩、竹16万亩、刺梨40万亩,完成油茶低质低效改造面积30万亩、竹28万亩、刺梨16.8万亩;同时,启动全省保障性苗圃、特色种质资源规模化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首批23家基地全年可生产石斛、油茶、竹、刺梨、菌材林苗木2.58亿株(丛),带动全省生产造林苗木20.03亿株。
2020年,贵州将优先在贫困地区发展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引导贫困林农参与石斛、油茶、刺梨、竹产业等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发展短平快的林禽、林蜂、林药、林菌、林笋、林菜等,全面助力脱贫攻坚;加大力度扶持林业龙头企业,着力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林农通过土地参股、土地流转、扶贫资金入股等方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完善林业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品牌宣传,按“1+N”模式集中打造“贵州石斛”“贵州茶油”“贵州刺梨”等公共品牌,扩大、提升贵州林产品的影响力、美誉度。
据悉,由贵州申办的“2020中国森林旅游节”将于明年在百里杜鹃景区举办,届时会呈现一届主题鲜明、亮点纷呈的中国森林旅游节,向外界展示全新的贵州林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