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17期 本期266512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2-12

中央红军长征中使用的武器(上)


□张中俞


  红军从长江南北的苏区出发,到陕甘宁胜利大会师,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回顾红军当年的简陋武器(尚使用部分冷兵器),感知长征艰辛和当今幸福来之不易!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中革军委被迫于1934年10月率8.6万余人撤离中央苏区,实施战略转移,计划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尽管积极调配、补充武器,但因条件所限,到长征开始时,装备枪炮的中央红军(1934年1月由红一方面军再次改称而来)指战员仅为42%(约3.2万人),只携带步马枪弹1418200发(平均每支枪有50发左右,且多为不能用于连发武器的复装子弹),步马枪只有63%配刺刀(有17552把),机枪弹仅有215639发(勉强维持一场大战斗),还携带梭镖、马刀作为补充。据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载:“一九三四年春夏……车间开始修理枪支武器,生产了新的手榴弹,从老战场找回了子弹壳,铜壳里重新装上火药和铅头。铅用完了,就用木制弹头。……不是所有的手榴弹都能拉响的。”


民国著名的兵工厂


  1928年,筹建于1865年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更名金陵兵工厂(宁造)。1905年,江南制造局将造船与造兵分开,陆军所辖造兵后改称上海兵工厂(沪造)。1895年生产的湖北枪炮厂于1904年改名湖北兵工厂,1908年更名汉阳兵工厂(汉造)。为免除后顾之忧,袁世凯于1915年在河南建巩县兵工厂(巩造)。奉天军械厂建于1921年,次年改称东三省兵工厂,1929年的兵工署资料称辽宁兵工厂(辽造)。1927年,建于1920年的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改称太原兵工厂(晋造)。


红军武器的来源


  1.苏联支援

  1924年10月,第一次运抵黄埔军校的苏联武器有大炮、机枪和8000支步枪;12月,运来飞机9架、步枪弹药500万匣、机枪12挺、大炮58门以及机枪弹及炮弹等。北方冯玉祥国民军也获得苏联军火及其他援助。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站到中国共产党这边的军人们多随身带来武器。1931年,共产国际远东情报组购得2万支毛瑟步枪、马枪和几千箱枪弹,几经周折送达红军手中。

  2.起义带来

  红军部分枪支是由参加南昌、秋收、广州、平江、宁都等起义的国民党军带过来,对建立和发展苏区起了重要作用。如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的主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就装备从奉军手中缴获的三八式步枪;1931年12月的宁都起义,参加红军的1.7万余人,就携带了两万多件武器。

  3.取之于敌

  取之于“白”,用之于“红”。因档案多次应急销毁等,红一方面军的枪支缴获情况不详。1931年5月缴枪20000余支,9月7日缴枪14800余支;1932年8月8日,缴枪 4000余支;1934年1月25日,缴枪 1500余支。长征中,对所经地区的军阀军队、反动民团、土匪的剿灭及收编亦补充了部分武器。红九军团之所以装备三八大盖多,是因其在川滇黔三省打了许多恶战,缴获不少。红军通常用缴获来的好枪装备自己,用旧枪武装群众,或就地销毁。据廉臣(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载:“赤军……旋即占领城口,粤军之军用煤油几千箱及大批弹药均被赤军夺去。”“赤军击败侯之担两师,大部枪弹多被赤军缴去,赤军武器弹药因此得以补充。”据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载:“红军声称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枪械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如果说这是难以相信的话,我可以作证,我所看到的正规军基本上是用英国、捷克斯格伐克、德国和美国机关枪、步枪、自动步枪、毛瑟枪和山炮装备起来,这些武器都是大量地卖给南京政府的。”

  4.地下购买

  红军也靠地下渠道从地方军阀或军火商那里买到少数武器。因政府封锁,价格普遍很高。如25块银元一支七九式步枪,120块银元一支驳壳枪。后改从国民党逃兵手里购买二手枪,价格最低时3块银元即可买到一支。

  5.苏区修、造

  苏区的小兵工厂、修械所,主要做复装枪弹、土造手榴弹等工作。1927年秋收起义余部在宁冈茅坪建立步云山修械所,造大刀、梭镖、鸟铳等;1929年,红四军军械厂随主力进入赣南,土法上马造步枪。因在反“围剿”中缴获的许多枪械需修理,军委在江西兴国建官田兵工厂,以修枪为主。到1933年10月,官田兵工厂共修配和制造4万多支步枪、40多万发枪弹、6万多枚手榴弹、5千多枚地雷;修理两千多挺机枪、100多门迫击炮、两门山炮,极大地改善了红军装备。


红军长征的武器


  依国际惯例,用字母M作为武器装备的类型指示,在M后加上阿拉伯数字(一般为生产年份数或加上编号)。M是Mode的头字母,相当于中文的“式”。

  1.手枪

  单发的半自动手枪称自动手枪,连发的全自动手枪习惯称冲锋手枪。红军用得多的是德国毛瑟M1896 7.63mm(即毫米,后同)自动手枪(M1896步枪变形枪),中国称驳壳枪,欧洲称Mauser C96,有效射程50m(即米,后同)。因其枪套是一个木盒,中国称盒子炮、匣子枪;配备20发弹夹,称大肚匣子或“二十响”;枪身宽大,称为大镜面。1923年,汉阳兵工厂仿造。红军首长爱用C96及仿品,警卫员也用驳壳枪。朱德用C96指挥南昌起义。关键时常抽调驳壳枪配属给突击队,因能够连发的驳壳枪等于一支小型冲锋枪。毛瑟M1932 7.63mm手枪在C96的左侧装上一个快慢机,可进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故被称为“快慢机”。在攻克娄山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斗中,突击队员们依靠其强大火力,一再成功将长征队伍带出绝境。勃朗宁手枪主要由比利时FN厂制造,勃朗宁M1900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手枪之一。也有首长用美国勃朗宁M1900 7.65mm自动手枪及国内仿品。毛泽东在长征防身用的是勃朗宁手枪(到陕北后送给了游击队队长张明科),刘少奇用的是FN勃朗宁1906 6.35mm手枪。

  转轮手枪的枪弹装在巢中,转动转轮便可逐发对准枪管。因常见的转轮手枪的转轮向左摆出,因而中国称为左轮手枪。它不容易卡壳,能快速排除瞎火弹,但装弹麻烦。周恩来曾用过比利时SF牌0.32英寸转轮手枪(仿美国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聂荣臻等人在长征时亦使用左轮手枪。

  2.步枪

  红军用得最多的步枪是“老套筒”“汉阳造”,原型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1896年,汉阳兵工厂开始仿造,称八八式;扳机护圈为半卵形,使用圆头子弹,弹仓底部有一个开口(用于排出空漏夹);1906年,仿造毛瑟M1898步枪,使用7.9mm尖头弹,俗称七九式步枪。开始仿造时常炸膛,遂在枪管外面加了层铁皮套筒,得名“老套筒”。1904年,汉阳兵工厂去掉套筒,加厚枪管;1910年,又增加上护木等,有效射程300m。从辛亥革命到朝鲜战争,该枪一直是中国军队装备的标配。因主要仿制者是汉阳兵工厂,故称汉阳造,到1944年停产。

  红军用得多的步枪有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三八式步枪)。因其问世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且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而得名“三八大盖”。 1917年北洋政府曾一次买过4万支三八式步枪,后来奉系、粤系、晋系都曾进口过,且有晋造、辽造的仿品。据郭德琳的《漫漫长征路》载:“我们干部团的3个步兵营配备的全是从福建缴来的‘三八’步枪,每人还配有一顶钢盔,着装起来威风凛凛,格外英俊。”同等距离下它的杀伤力虽不如中正式步枪(为毛瑟M1924步枪中国版,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7.92 mm口径,有效射程500m,扳机护圈为半圆形,桥夹装尖头弹,初名民国二十四年式步枪,1928年因蒋中正之名而改称),但远距离弹道飞行稳定,有效射程460m,射击精准;射击时后坐力小,易于控制;枪身长,尤其适合打完三发便开始刺刀见红的红军。

  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红军用得也多,是射速最快的手动步枪,7.7mm口径,故称“英七七”。红军还用德国毛瑟M1924步枪、美国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俄国“水连珠”步枪、捷克VZ.24步枪等。毛瑟M1924 7.92mm步枪属非自动步枪,其构造和毛瑟M1898步枪基本相同,仅枪管缩短,有效射程500米。斯普林菲尔德M1903 7.62mm步枪射速快、精度好、坚固耐用,缺点是较重。将莫辛·纳甘1891 7.62mm步枪称为“水连珠”,是因连发时如同水珠溅落而得名。捷克VZ.24 7.92mm步枪为毛瑟M1924步枪捷克版,中国称“马四环”,它与捷克式轻机关枪都是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红军还用卡宾枪。德国毛瑟M1898 7.92mm步枪问世后,1930年代出现了一种改型枪——Kar98k毛瑟步枪。它又称马枪、骑枪、短步枪,其枪管比普通步枪短,射程略近,较轻便。使用步枪子弹的卡宾枪,在威力、射程上优于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但两种枪都短而轻。

  3.冲锋枪

  冲锋枪是发射手枪弹的抵肩或手持射击的轻武器,适合近战。红军用的好冲锋枪是德国伯格曼MP18 9mm冲锋枪,因枪管外的多孔式散热套,又像机枪能连射,故称“花机枪”“手提机枪”等。因MP18机构简单,故中国多有仿造且成改进型MP28式,改为木制枪托、左侧横置弹匣。1925年,汉阳兵工厂仿制MP18 7.63mm冲锋枪。红军常将缴获的“花机枪”集中配属给警卫部队或直属部队,也是突击队的标配用枪。一般认为,强渡大渡河勇士每人配一支驳壳枪、一挺花机枪、一把马刀和几颗手榴弹。红军还缴获有少量的美国汤姆森冲锋枪。

  红军携带271支花机枪(配弹67709发)长征,其中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和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分别配备132、37、42、18、20、16、6支。实力较弱的黔、甘、青等省军队,甚至西南少数民族,都配有“花机枪”。据林伟的《一位老红军的长征日记》载:贵州剑河琴松“是一个苗族大市镇,约有五百户人家,这里有一个苗民秀才姓刘的,为这一带最大的土豪劣绅,又是民团团总,很反动,有团丁上千人,枪有三百多枝,据说还有机关枪二挺,……”据《随军西行见闻录》载:“彝家均有武装,有数千快枪并有少数手提机关枪(只就冕宁西北山上的彝家而言),均缴自汉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