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38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24

龙场驿·王阳明·“心学”

 

□万昌胜

 

  王阳明,姓王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系我国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杰出的军事哲学家,是中国古代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圣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喜读孔孟的书,特别是对程(颐)朱(熹)的“理学”颇感兴趣,崇尚“理学”。他通读“理学”后,便对程朱的“存天理,去人欲”提出“知行合一”的说法,并建立起“致良知”论,与“程朱学派”相抗衡的陆(南宋人)王学派。他的学说在明代中后期风靡一时,其之影响从明清一直延续到近代,从中国远播到东南亚及欧美,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庆功宴上,拿出腰牌示于众人——“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继孔孟之后一位圣人,他既然是个圣人,那么他又为何被贬谪到贵州修文龙场驿站呢?其来源与经过是:王阳明28岁那年,即弘冶十二年(1499年),他第三次参加礼部会试,因成绩优秀被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授刑部主事。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武宗刚登上皇帝宝座,而原一班老臣刘健、谢迁等,受“先帝托孤之命”,便联名上书武宗皇帝,要求皇帝“黜奸回,留硕辅,以安社稷”,要求诛杀宦官刘谨,结果反被刘谨诬告刘健等居心叵测。武宗皇帝听信谗言,竟将刘健等人的“忠心”视为“恶意”,被逮捕下狱,革职查办。后又有以时任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李光翰等二十余人为刘健等人申冤,公然弹劾刘谨,他们又被逮捕法办,廷杖之后削职为民。此时年已36岁的王阳明,已是当朝时任兵部武选司六品主事,便上疏论救,触怒了当朝大太监刘谨,在受四十廷杖之后,被贬谪到龙场(今贵州省修文县境内,此站为贵州“龙场九驿”的首驿)驿站为驿丞。

  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站途中,他遭到刘瑾派来的刺客追杀,但他佯装跳水死亡逃过一劫。他到龙场驿站后,这小小的驿站,除了二十三副铺位之外,竟无驿丞居住之所。王阳明只好在不远的草棘丛中搭建一间矮小的茅屋居住。不久,他发现在驿站东北三里远的龙冈山腰有个大岩洞,便迁居于洞中,这就是闻名后世的修文阳明洞。而当地苗彝乡民们不忍王阳明居住在这个阴暗潮湿的石洞里,数月之后,当地苗彝民们自动砍伐树木,为王阳明搭建了几幢木屋,他便将这些木屋分别取名为“何陃轩”、“君子亭”、“龙冈书院”,便在此研读孔孟之书,并对程朱理学进行反复研究。程朱认为,“理”是宇宙间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欲”是人心中那些乱七八糟的非分之想,即所谓欲望。“理”是客观的“理”,“欲”是主观的,二者水火不相容。只有客观的“理”去对抗主观人心的“欲”才是世界的本质。所以程朱将“理”论作“格物致知”,领悟“理”(致知)只有“格”物,这才是本质的“理”。王阳明就为此去进行切身体验,他便对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他坐守了七天七夜,并没有得到什么“理”,相反地还得了风寒感冒,病倒了。因而他对程朱的“理学”产生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故事。从那天起,他便开始对程朱的“理学”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王阳明在研究探索过程中,他通读《大学》,并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便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致力于“致良知”之学,提出了“知行合一”,史称龙场悟道。何为“知行合一”呢?就是说人的主观认识与实践行为高度统一。他指出:“人心是天渊,人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失了。只要念念致良知,将障碍室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这正是王阳明从《大学》直接引出其良知之学,用“致良知”与程珠“理学”争辉斗艳。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程朱的“格物致知”这两个不同的学说理论,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世界的本质是“理”还是“心”的问题。程朱的“理”系以人需要做的探求各个事物中的“理”,即“格物致知”,而王阳明呢?他强调的是本在我“心”。“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张扬人的个性,注重实践,即主观认识与实践行为要高度统一。通俗地说,认识到了,却不实行,不是真正的认识,所以说认识到了,必须去实行,这才达到“知行合一”,才是世界的本质所在。就在王阳明研究探索程朱理学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突然从梦中惊醒大叫道:“道即在此(心)矣!”悟到了“道”——人性是不会泯灭的,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是不对的,而所谓的“存天理,去人欲”乃为大谬之说,只有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知行合一”这才是圣贤之道。王阳明之梦悟“道”突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一门伟大哲学,即“心学”由此而诞生,即是说王阳明终于在被贬谪到贵州修文龙场的这三年(1508-1511年)中成就了“阳明心学”体系。

  王阳明所创立的“知行合一”理论,其核心是“心学”。他的“心学”体系突破了程朱的“理学”体系,其之影响力从明清一直延续到近代,从中国远播到东南亚及欧美,被西方学者称之为“王学的耶路撒冷”,清代乾隆皇帝曾为之御题了“名世真才”匾额,国学大师钱穆认为,王阳明“道德、功业、文章,均冠绝当代,卓立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