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抹茶春来千山绿
□周 济 田 勇 彭 浪
近年来,江口县为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继续走好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的意见》及《铜仁市抹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精神;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突出推动以生态茶为主的特色产业、脱贫产业发展,积极引入贵州贵茶有限公司,着力延伸生态茶产业链,提升茶产业的附加值、和知名度,助推铜仁打造“世界抹茶之都”。
抢抓机遇,开启绿色发展新路
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下,绿色、生态是江口的最大财富。据贵州省林业局统计,该县2018年度森林覆盖率达76.54%,继续稳居全省第二、铜仁第一。
然而,江口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却不具备经济发展优势。如何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是当地决策层首要破解的难题。
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将茶产业作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来抓,提出建设500万亩茶园。紧接着,铜仁也提出建设100万亩茶园,与之配套的是地方政府对茶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扶持政策。
“茶产业是江口的三大产业之一,如何做好茶产业、实现绿色发展,不仅是县委、县政府决策的问题,也是主管部门服务的问题。”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继刚说,茶产业是能让群众长久致富、财政持续增收的绿色产业,近年来江口抢抓机遇,把茶产业发展成惠及千家万户的朝阳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高度。近几年,该县相继出台《关于加快生态茶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意见》,并组织编制《十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20万亩生态茶园。目前,全县已建成生态茶叶基地17.52万亩,投产茶园达10.65万亩。承接大政策的利好,实现了发展“绿色化”。
为更好地保护青山绿水,贵州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决定取消江口等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考核。
但取消GDP考核,并不等于不要GDP,而是让地方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上腾出一定时间及空间,从而实现更好、更合理、更有含金量的GDP。而这,也使江口全县干群更坚定了茶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为此,江口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牢牢守住发展、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把生态有机茶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重点打造,走出了一条生态立县、茶业兴县、旅游强县的绿色发展新路。
高标准发展,茶产业高歌猛进
深秋时节,冷风习习。走进江口县闵孝镇提红村阳雀坳生态茶叶基地,昔日的荒山乱石,今朝已是茶海泛绿。
“你看,这一片茶园全是我的。但是9年前,这里全是荒山。”该基地负责人张佳感慨:“我当初没选错,特别是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我才有了今天这一片茶林。”
2009年,张佳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化工集团上了一年班,但他辞去稳定且高收入工作,选择回到家乡发展茶产业。2010年,他在闵孝镇的大力支持下,投资500万元流转800亩土地,种上了茶叶。
为提高茶农积极性,降低茶叶发展成本,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江口从种下第一株茶苗开始,就实行“送茶苗、送化肥、修公路”的服务政策,即政府统一免费发放茶苗、第一年每亩送一定量的肥料、把产业路修到产业基地。张佳在茶叶发展之初,同样享受到了政府的优惠政策。
“当时一株茶苗1角钱,每亩种植4000株,一亩就需要400元。”张佳说,第一年政府每亩给他补贴200斤肥料,产业路也修到产叶基地,这让他在发展茶叶过程中节约了一大笔开支,同时信心大增。
“宁可茶园长杂草,不可茶叶有化学残留。”为保证所产茶叶的品质,张佳在茶叶管护中坚持只施生态肥、人工锄草,不仅茶叶产品走俏国内外,还为当地群众带来更多务工机会,带动150户、580多名村民一起发展,每年仅发放劳务费就达150万元,大大增加了群众家庭经济收入。
“从种茶开始,我就在这里做工,每个月都有收入2500元。”70岁的杨胜发便是其中之一,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他,如今在家门口能赚这么多钱,着实感到满足、兴奋。
10余年来,江口累计整合各项资金1.88亿元,为茶企、茶农协调贷款3.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9.4亿元发展茶叶,推动了全县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不负青山 换得金山
10月8日,走进江口县桃映镇大树坪村,连片的茶园依山就势绵延不断,绿浪般的茶垄此起彼伏。
“这片白茶等到明年开春,就是白花花的钱了哟!”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严明指着满山的茶林笑着说。
近年来,江口茶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风行省外、畅销全国。但在这样一个茶叶大县里,大树坪村却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此前没种一片茶叶,群众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粗放型种养模式,或选择外出务工获取收入。
“全县绿茶有很多,如果我们再种绿茶,就没什么优势了。”严明说,镇里考虑到大树坪村产业发展起步晚,若还是做常规产业,肯定难以“弯道超车”、后发赶超。经镇党委、政府多次讨论、研究,最终决定“另辟蹊径”。
2017年,该镇远赴浙江考察,发现安吉白茶价格高、市场广,同时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而大树坪村生态环境极佳。随后,招商人员带着浙江茶农吴红虎来到该村考察,经取土化验,发现土壤酸碱度适中,合适种植白茶。
很快,在镇政府、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贵州安吉有机白茶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土地流转、茶苗运送也同步推进。
“也许是啃土地啃怕了,当时群众也很支持,土地流转很顺利。”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平说,他当村干部30年了,第一次见到村民如此积极、热情。1000多亩规模的白茶种植,从测量土地、翻土到种苗结束,前后用时不足3个月。
两年来,在镇政府、村委会及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大树坪村白茶种植规模扩大到6000多亩,覆盖全村557户2253人。
“有政府、群众大力支持,我们根本不用担心。”贵州安吉有机白茶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红虎信心满满地说。目前,该公司正加快推进厂房建设,以方便今后茶青加工,最大限度带动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大树坪村白茶产业的成功发展,向世人展示了江口不仅适合大规模发展绿茶、大众茶,也可种出高端白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不负青山,换得金山。2018年,江口全县实现茶叶产量7022吨、总产值70.1亿元,直接带动61个贫困村、4410户贫困户、1.52万人就业,促进人均增收4330元以上,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