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学前教育发展瓶颈 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陈 丽
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a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
2011年以来,我省各级政府投入学前教育资金超过100亿元,通过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每年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00余所,基本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部分3万人以上的乡镇已经有第2所和第3所公办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77.8%。随着学前教育的迅猛发展,农村幼儿园办学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值得关注:
(一)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幼儿园保教水平偏低。在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幼儿教师编制不足仍然是制约公办幼儿园发展的难题。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在无新增事业编制,所需编制由各县市采取调剂方式解决。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陷入“无编可调”的尴尬境地。以惠水县为例,近年来在全县总体事业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县编制委员会压缩其他事业单位编制调配给教育,增加了约600个学前教育教师编制,但调剂数同需求量差距太大,一方面缺编仍然严重,另一方面已无编可调。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编外聘用教师”“招募志愿者”等方式补充学前教育教师。例如,2018年惠水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聘幼儿园教师180名;三都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合同制(不列入编制内管理)幼儿园教师50名;凯里市采取购买社会化服务录用幼儿教师140名;雷山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聘幼儿教师101名;榕江县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招聘幼儿教师64名。采取“编外聘用”等方式补充教师,暂时缓解了教师不足的难题,但也带来了诸多其他问题。一是没有编制。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岗位对大中专毕业生,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吸引力不足,大部分毕业生流向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就业,乡村学前教育教师岗位无人问津,这导致各地在招聘时一再降低录用条件,师资水平难于得到保障,长期无编也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二是待遇较低。由于地方财力有限,编外聘用教师待遇偏低,同正式在编教师未完全实现“同工同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幼儿教师队伍流动大,成熟型教师不能安心教学,严重制约了农村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二)经费投入后劲乏力,影响农村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主要投入在幼儿园建设中,幼儿园的后续发展仍然依靠地方财政和幼儿园收取保育保教费用来维持各种办园开支。由于县级财力有限,投入学前教育的办学保障资金不多,加上为确保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公办幼儿园收费都较低,导致农村幼儿园普遍运行艰难,大部分幼儿园除掉保障临聘人员工资、必要的水电、办公耗材和必须的维修维护后捉襟见肘,再无经费支持开展教研交流、教师培训,进行玩教具补充等,严重制约了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和幼儿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议:
(一)加大农村幼儿教师补充力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2015年后,省教育厅同意县级“特岗计划”招聘补充农村幼儿园教师,为幼儿园教师补充增加了一条有效途径,但“国家特岗”与“地方特岗”的比例为8:2,即占80%的国家特岗不能用于招聘幼儿园教师。建议合理考虑农村幼儿教师补充机制,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部门要向上级呼吁,争取将学前教育“特岗计划”纳入国家政策支持范围,参照中小学“特岗计划”实施模式,每年面向学前教育专业的应往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有计划地招聘一定数量的学前教育特岗教师,逐年减少编外聘用教师,对编外聘用教师,出台省级指导意见,督促各市县规范聘用程序、聘用薪酬、聘用方式等,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确保不留后患。
(二)持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和支持水平,建立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和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机制,所需经费由省、市(州)、县按一定比例分担,切实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惠普性。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惠水县教育局常务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