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621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9-18

脱贫路上,不让一个苗族同胞掉队

 

——记遵义市政协委员杨学英

 

□赤水市政协办

 

  2018年9月1日,对于赤水市元厚镇石梅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苗族同胞王明伦一家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们一家8口告别祖祖辈辈居住的大山,搬迁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石梅村苗寨”,开启了新生活。

  “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日子,除了感谢政府,还要感谢杨局长,她为我们办了不少好事。”王明伦所说的杨局长,就是连续三届遵义市政协委员、赤水市民宗局副局长杨学英。

  杨学英告诉记者,石梅村是赤水境内仅有的几个苗族聚居地之一,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当地群众生活困难。为彻底改变石梅村的贫困现状,政府投资4000多万元,启动石梅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修建“石梅村苗寨”和安置房,将长期生活在大山里的苗族同胞集中搬迁到山下来居住。同时,利用赤水旅游丰富资源的大环境发展苗族文化旅游,让苗族同胞们有业可就。

  修建石梅村苗寨和通村公路遇到搬迁问题,杨学英做起了思想工作:“路修通了,苗寨修好了,免费让你们搬下山来集中居住,还带着你们搞旅游,生活不愁,衣食无忧,多安逸。”杨学英的一番话打动了苗族同胞们,“我们听杨局长的,搬!”目前,第一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和通村公路已顺利完工,部分苗族群众已陆续入住。预计到10月1日前,石梅村像王明伦一样的55户贫困户,将全部搬出贫瘠的大山,住进山下的新家园。

  “做少数民族工作,就是要用真情去感化。他们其实很好相处,热情好客,性情耿直。”杨学英说,赤水市现有少数民族7530余人,其中苗族就有6000多人。他们大多集中居住在边远的高山或半高山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较差,贫困人口比例约占三分之一。

  2017年4月,杨学英与扶贫干部带着40户苗族贫困群众,在大同镇望云峰的生态农庄参观了茶园和乡村旅游设施后,贫困群众在茶园与信用社签订了“特惠贷”协议,他们将贷来的5万元入股在这个山头上,当起了“老板”。

  “民族村是大同镇的苗族聚居村,有苗族同胞1000多人,贫困人口较多。由于缺乏致富门路,国家贴息三年的‘特惠贷’在民族村遭遇群众不想贷、不敢贷的尴尬。”杨学英说,担心苗族群众不相信企业,政府就扮演‘红娘’角色,贫困户将“特惠贷”入股企业,每年保证分红4000元。而且,附近60余户苗族群众还参与茶园管护、采摘茶叶,户均增收5000余元,开启了少数民族同胞脱贫致富的新模式。

  杨学英说,苗族文化是珍贵的旅游资源,赤水依托苗族村寨,挖掘苗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民族村的大石盘,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村寨,设立了苗族祭祀广场、苗族风情一条街、苗族文化展存馆,发展农家客栈6家、农家乐5家。引资建设了3个农业生态观光园,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带动300多户少数民族脱贫。2018年,在她的积极努力下,又争取组织了资金400万元,在大石盘修建一个民族博物馆。

  熊家英是民族村的老支书,为了带领大家脱贫,她组建了数十人的苗族文化表演队,每逢节假日她带领文艺队到景区景点表演,表演队每年可收入四五万元。

  在大同古镇,竹编艺术、根雕、油纸伞等民族工艺成为旅游的一道风景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致富带头人、90后苗族姑娘杨昌芹,创业开办的竹编工艺品公司,带着许多苗家人,做起了竹编工艺产业,民族工艺既丰富了赤水山水旅游的内涵,又促进了少数民族增收。

  杨学英说,独竹漂表演已经成为赤水旅游不可缺少的项目,这个项目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遗憾的是这项体育运动在赤水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为此,她每次参加政协会议,都要写不少关于振兴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帮助苗族同胞脱贫致富等方面的提案。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她至少写了50多个政协提案和社情民意,反映的问题几乎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

  据杨学英介绍,近年来,赤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脱贫工作,把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放在优先位置,充分发挥苗族同胞脱贫致富主体作用,不让一个苗族同胞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