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产业扶贫 激发内生动力
——“百千万行动”在德江
□本报记者 何佼阳
“现在我们产业活了、找到市场了,产品也开始出山了!”钱家乡党委书记牟勇开心地说,“罗宁副主席非常关心钱家乡,她多次带着专家团队来视察、调研、召开宣讲会,为我们争取了各种项目、协调解决了资金问题。”
8月28日,省政协“百千万行动”新闻采访组走进德江县钱家乡,钱家乡是省政协副主席罗宁的帮扶联系点。
钱家乡农业人口4693户14216人,辖14个行政村(社区)97个村民组。“当前全乡贫困发生率由曾经的29.39%下降至6.63%。”牟勇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2019年钱家乡将实现整乡脱贫摘帽,将对剩余的262户943人未脱贫人口全部清零,确保完成剩余两个深度贫困村出列任务,实现全乡农村人口人人达标,村村合格。
“我们公司有专业的设备和先进的成套精米加工生产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可以更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要做自己的品牌……”
“我们可以免费代加工,你做自己品牌……”
“留个联系方式,之后我们再具体商量吧……”
在钱家乡平安村飞侠无公害大米种植基地,记者听到德江县政协委员、德江兴农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付加斌正在邀请平安村的种植合作社和他们公司合作。付加斌说:“作为参与‘百千万行动’的委员企业,我希望和合作社达成合作共识,为他们提供专业的生产服务,并为农户提供更好、更先进的技术指导,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带头作用,为该基地的大米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为充分发挥委员企业的生力军作用,在实施“百千万行动”中,德江县政协建立了政协班子成员联系委员企业制度,每个班子成员联系3至4家委员企业,7名班子成员共联系委员企业25家,引导委员企业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利益联结、互利合作为主要形式结对帮扶贫困村,25个委员企业帮扶8个乡镇32个贫困村。
“帮助农民提高他们的大米产量,激发他们的生产动力,产业就做起来了!”付加斌说,“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价值,我感到很快乐!”付加斌结合龙头企业自身的优势,运用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捐赠扶贫等多种方式,将其公司的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整合到贫困地区,并利用企业平台做好产品的市场服务,把好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关,主动建立产销对接,稳定销售渠道,积极参与到“百千万行动”当中,助推“德货出山”,助力脱贫攻坚。
据了解,截至目前,德江县委员企业共计投入帮扶资金560.8万元。委员企业发展脱毒甘薯5000亩,精品水稻3000亩,天麻50万平方米,带动25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吸纳贫困户到委员企业就业120余人,并且给予贫困户家庭更高的工资待遇(比非贫困户人均高出300元/月)及优先进行技术培训待遇,资助32名困难家庭学生就学,出资40余万元帮助贫困村完善村委会办公设施建设等。
从钱家乡政府出发,采访组一行又来到钱家乡观音滩村肉牛养殖基地。
2016年,按照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要求,钱家乡党委政府围绕德江县“一县一业”肉牛产业的发展布局,积极推动肉牛养殖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德江县兴康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德江县兴康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云向记者介绍,合作社以肉牛养殖销售为主,总投资428万元,现有中心示范场1个,社员36户,现存栏肉牛215头,其中能繁母牛41头,年出栏优质肉牛400头,产值达360万元,产品主要销售湖南、广东等地。
“刚开始我主动到家里找他们来养牛,只有几个人答应。慢慢的大家看到了收益和成效,现在都主动来和我们合作了。”杨云回忆起合作社成立之初邀请农户合作的场景不禁感慨:“只要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加倍对你好。”杨云告诉记者,“合作社中心示范场现有员工5人,其中长期聘用工人3人,每人每月约工资3500元,每户年带动收入42000元,村民们在得到真金白银的回报后,一个喊一个的纷纷主动加入一起养牛,目前已经有30户参与到合作社工作当中。”合作社主要采取带动群众发展、就业和入股分红等方式覆盖贫困农户,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跟随杨云的脚步,采访组一行走近养牛户杨秀奇家。还未入户杨秀奇家门口就存放着用陶瓷坛子装着喂牛的酒糟,再向前就便是一栋两层楼高的砖混房屋,住着一家四口,门口摆放着几张乘凉的坐椅,屋子右边搭建着自家的牛棚,站在整洁的院子放眼望去,起伏的山景尽收眼底。
“现在的赚的钱多,工作也比以前轻松啦!”杨秀奇满面笑容的对记者说。原本靠种植农作物为生的杨秀齐一家,每年1万多块的收入,在兴康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他便到合作社务工,每月能拿到2500元的工资。务工期间,杨秀齐主要负责割草、喂牛、打扫牛圈等养牛相关工作,同时也学习了养牛技术。2015年,有了经验和技术的杨秀齐,在合作社的帮助和农村微小企业贷款政策支持下,他开始自己养牛了。目前他家一共养了51头牛,年销售30头,去年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左右。
“杨秀齐是合作社带动养牛的5户贫困中,养得最好的一户。”杨云说,如今在观音滩社区,像杨秀奇家这样的“牛”老板成了参与合作社村民的好榜样。老百姓从帮合作养牛,到在合作社牛棚养自己的牛,再到自家搭牛棚当“牛”老板,肉牛养殖业给老百姓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技能的提升和观念的转变都是一个大跨步,产业的发展让村民提前脱贫,也让有能力的劳动者们生活直奔小康。
“除了在钱家乡外,县政协的驻村干部们在泉口、潮砥、龙泉等乡(镇)也在努力攻坚,‘留电话、加微信、吃餐饭、送温暖、交朋友、成亲戚’是德江县的驻村干部们和村民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成为朋友的工作方式。”
德江县政协秘书长熊刚向记者介绍说,县政协驻村干部们通过深入贫困户家中与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共同制定脱贫方案,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等方式,用心、用情、用力抓好脱贫攻坚一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目前,德江县政协协调各种资金项目共计4001.6余万元,积极参与规划发展天麻、茶叶、花椒、精品水稻、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通过助推产业发展,为德江县脱贫攻坚群众稳定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