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的意义
——赵竹、耿翊双个展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做艺术报道久了,常有朋友调侃说我“混迹”于美术圈。这让我很开心,因为贵州的美术圈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圈子。
贵州的美术圈,中心在贵阳;贵阳的美术圈,中心在各级美协和画院,以及各大高校美院中。这个圈子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正因为圈子的相对集中,艺术家之间会在各种场合产生交集,其中最有“艺术感”的交集莫过于一起办展了。
8月16日,在遵义美术馆就举办了这样一场双个展——赵竹、耿翊“徜徉·凝神”油画作品双个展。
赵竹与耿翊,一位是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贵州油画学会会长,一位是贵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堪称贵州油画界两面“大旗”,不仅在同一所大学美院任教,连画室都紧邻隔壁。在展览现场,一半是赵竹的作品,一半是耿翊的作品,让我产生了去二位画家画室的错觉——串个门就看到另一位的画了。
对于我这样熟识他们的人,双个展带来的这种熟悉感奇妙又微妙,对于不熟悉两位画家的普通观众,更多的是从两人展览的作品中感受到差异和联系。
在开展之前,向观众宣注最初感受的,大概是展览的名字——“徜徉·凝神”。一张一弛的两个词语,向观众传达了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
对赵竹来说,大千世界各有乐趣,虽然油画是他的最爱,但别的世界也不乏精彩。常与赵竹交流的人,会惊叹他知识的广博和兴趣的多样,真真是拿起画笔能创作,放下画笔能与你聊电影、音乐、时间简史、美食、哲学、戏剧等海阔天空。搞创作的时候会把自己整天关在画室,空闲的时候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到各地写生采风。一块墙上的污痕,一片光影的斑驳,在他眼里都充满趣味。他会用手机拍下这些瞬间,过段时间会连同一段幽默的文字出现在朋友圈,常获点赞无数。“无聊”这个词从来不存在于赵竹的世界中,他永远如孩童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情的徜徉在无限的人生里。
对耿翊来说,油画是除了家人以外最重要的事,也是最喜爱的事。犹记我与耿翊的第一次见面,刚介绍完就被询问能否做一回油画模特。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上午,我在贵州画院没有炉火也没有暖气的画室里,坐了整整四个小时。当我冻得发抖的时候,耿翊完成了两张油画头像速写,仿佛完全没感觉冷一样心满意足。
首次见面印象深刻,耿翊对油画的痴迷在之后不断的深入了解中更得印证。有时朋友聚会,耿翊常常会找个空子就背着画箱出去——一片小景、一方花圃,三两个小时就带着一幅写生和一脸满足的笑回来,这样才算时间没有浪费。平时的耿翊身负院长重任,常常无暇作画,但周末的朋友圈里,看到耿翊在自家附近写生作画已是常态。“空闲”这词不存在于耿翊的世界中,他永远对艺术保持初恋般的热情,在有限的时间中凝神于无限的创作里。
虽说两位画家的艺术理念各异,但看了展览以后,却能感到两位艺术家艺术风格的相近之处。
耿翊与赵竹年龄相差不大,但一直称呼赵竹为“赵老师”。最初认为是尊称,后来才知道,赵竹在油画方面是耿翊如假包换的老师,货真价实的教授过耿翊的油画课。在展览开幕式上,耿翊由衷的说,没有赵老师,就没有他的今天,随后对着赵竹深深的鞠躬感动了在场所有人。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双个展,更是包含了师生、朋友和兄弟之情,展览本身的意义已远超作品本身的意义。
正如贵州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潘闻丞在开幕式上说,虽然他参加过两位艺术家各种大大小小的展览已不计其数,但每一次都给他不同的感受,每一次他都被赵竹和耿翊在艺术路上永不停歇的步伐所打动。这次双个展不仅展示的是艺术家的作品,更应该通过作品感受到艺术家对艺术执着和热爱。
两位画家如今是贵州油画界的领军人物,虽代表不同的艺术风格,但相互扶持,互为补充,带动了越来越多的贵州油画家及油画爱好者们团结起来,也让贵州美术界这个圈子变得更加包容并蓄,更加有意思!
赵竹艺术简历
赵竹,1964年5月出生于贵阳市,1987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1987年至今任教于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贵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大学三十年教龄荣誉获得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贵州油画学会会长,贵州画院特聘画家,第三届贵州省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耿翊艺术简历
耿翊,1965年9月生于沈阳,现居贵阳。贵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州油画学会副会长,贵州画院特聘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