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6108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29

用实干书写时代风采


——三都县政协帮扶点实施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扫描


□韦毓璋


  2016年,为扶贫点选派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落实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开展遍访贫困户和帮扶活动的任务。

  2018年,全省政协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启动后,又再动员、再部署,增派3位同志组建脱贫工作队驻村扶贫。

  今年初,将机关办委室工作进行归并,组建两个工作专班,一个是机关工作专班,一个是驻村扶贫专班,抽调专委会主任和机关干部10人,与先前下派的同志形成合力,带领村组干部和群众一道,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促提高。

  ……

  三都县政协的帮扶点普安镇普屯村,是全镇一块底子薄、条件差、难度大的“硬骨头”。在县委明确普屯村为县政协帮扶点,特别是全省政协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启动后,县政协雷厉风行,在普屯村实施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中形成了“四个结合”的工作经验,书写了助力脱贫攻坚的时代风采。


既输血与又造血相结合

  县政协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深入扶贫点遍访贫困户活动中,通过“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家中有无病人躺在床、六看收入来源有没有保障、七看卫生环境怎么样”的方式了解实情,对症下药实施帮扶行动。对因无启动资金,产业发展不起来的贫困户;家中有人长期生病,导致全家贫困的贫困户,就由县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进行点对点的帮扶,共为128户贫困户捐助帮扶资金44万多元。甲召上寨潘碧清家,连续遭受两次火灾,成为因灾致贫户,儿子被迫外出打工。县政协委员、县政协联络委原主任石国英,自掏腰包为他全家代缴合作医疗保险金,又为他家跑扶贫小额贷款,潘碧清深受感动,自己动手修整了一口老水塘养鱼,当年就增收6000多元。石国英给他送去3头猪仔,让他家实现增收4200元。第二年,他自己花钱买猪仔,发展再生产。潘碧清激动地说:“我心里头真的对不起石主任啊,可怜她太辛苦了。”

  贫困户汪凯先的儿子汪德主,因患强质性脊柱炎瘫痪休学在家。汪凯先夫妇背着儿子到多家医院治疗,因没有好转而整天以泪洗面,失去了对儿子继续治疗的信心。县政协主席陈木林感到特别揪心。他主动作为汪凯先家包保责任人,动员汪德主到当地医院检查治疗,并为他解决3000元医疗费用,之后争取到对口帮扶三都的广州市黄埔区政协捐资5万元,将汪德主送到广东省中医院诊治,使汪德主很快站起来走路。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康复,高兴地返校读书,还作为广州市帮扶贵州的代表,赴广州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现已考取大学,黄埔区政协再次为他捐助学金3万元。他的父母安心进厂打工,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汪凯先夫妇拉着陈木林的手,热泪盈眶地说:“我的儿子站起来了,我们全家就站起来了,感谢人民政协的救命之恩。”

  “通过先‘输血’后转为‘造血’,使一个个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我们也感到十分欣慰。” 陈木林说。


抓扶志与抓扶智相结合

  县政协在帮扶点调研中发现,贫困户中有的缺乏志气,有的缺乏技能,有的缺乏市场意识,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只有把贫困户脱贫的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他们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为此,县政协按照省政协主席刘晓凯曾在普安镇阳基村“全省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部署会上强调要“提高站位、聚焦大局;精准精细、扎实推进;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精神,围绕县委提出“一补三强”全面推开思想扶贫工作要求,采取院坝会、农民夜校等形式,请返乡创业青年介绍创业脱贫经验,评选表彰创业致富家庭,用身边的榜样力量促进贫困户改变“靠着墙壁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惰观念。请农技部门技术人员举办4次培训班,用“双语”为300余户贫困户传授实用技术。请企业老板介绍“产业跟着市场走,农户跟着产业走”的发展思路,使贫困户发展信心得到增强,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发展思路得到拓宽。

  县政协分批组织贫困户代表、党员代表、村组干部和政协委员、扶贫工作队员赴省政协办公厅帮扶点黎平县,参观学习精准扶贫“1244工程”的经验;赴福泉市政协帮扶点洞铁等村寨学习“五改五化五引导一教育”经验,使大家拓宽了视野,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接乡村振兴的信心。共产党员余光平率先创办桃溪谷山庄,动员在外打工的两个子女返乡助战,扩大山庄经营项目,解决了12个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还与20户贫困户订购蛋、鸡、鸭、鱼、黑毛猪和蔬菜、水果,解决了销路问题,实现了农产品增值增收。贫困户兰文光充满信心地说:“党员干部带头干,我们也要跟着干,一心一意奔小康。”


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普屯村是由原普屯等5个小行政村合并成的大行政村,摆在县政协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就是通村通组通户的断头路多、毛坯路多、羊肠小道多,群众生产生活出行不方便,人畜饮水无保障,成为全村发展的“拦路虎”。县政协扶贫工作队通过挨家挨户摸底,挨寨挨组动员,举行12次协商会,与群众面对面商量,制定实施规划。通过广州市黄埔区政协帮扶、委员企业捐助、项目资金支持和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共整合各路资金70万余元,群策群力实施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一年时间就搬掉了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到2018年底,全村共修建通村通组道路12条,35公里,通户道路68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30盏,铺设饮水管道2300米,呈现“水泥路面进村寨,车轮滚滚到农家;安全饮水有保障,夜晚路灯亮堂堂”的新景象。甲召中寨村民组长潘明松高兴地说:“党的政策放光明,人民政协来扶贫;贫困山村面貌新,子孙后代不忘情。”

  道路和饮水条件的改善,为封闭的少数民族山寨走出去带来了希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产业振兴。全村按照“四种三养一补充”的产业发展计划,种葡萄4500亩,将包谷地改种花生1100亩。许多小农户发展猪牛羊养殖业,实现了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益,脱贫有干劲。贫困户汪运先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在农商银行获得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用于入股扶贫企业,享受股权分红后,一年养8头肥猪,走上了脱贫之路。

  县政协扶贫工作队按照“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标准,与村组干部一道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使全村31户贫困户改变了“我家穷,我家住在茅草棚;半夜三更下大雨,一家老小戴斗篷”的状况。有一个危房户不相信政协能解决他的危房改造问题,不愿意配合工作队的工作,被大家称为农村工作“万事通”的县政协委员、县政协经济科技委原主任杨昌柱,反复上门做了20多次思想工作,直到把他家的危房改造好才放心。杨昌柱的行动感动了在另一个镇村扶贫的妻子,经常向他请教群众工作经验,在龙里县工作的儿子也申请到三都驻村扶贫。杨昌柱多次召集“扶贫经验交流会”,一家三口把驻村扶贫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感动三都十佳人物”荣誉称号,还颁发了“最美扶贫家庭”奖。


点面扶贫与政协工作相结合

  县政协在开展“百千万行动”中,既要完成帮扶点和面上脱贫攻坚任务,又要确保机关工作正常运行。除主席、副主席都分别承担面上片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的副指挥长,在领导工作上“挑大梁”之外,还要“种好”政协工作“责任田”,坚持在参与脱贫攻坚中协商议政,在协商议政中推动脱贫攻坚。自开展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以来,县政协的例会、协商会、视察调研等各项活动和工作运行有序,做到了“两副担子一肩挑,两个成果一起拿”。

  陈木林2018年担任大河战区指挥长,运用帮扶点“贫困村寨要脱贫,基础设施要先行”的经验,争取到帮扶资金125万元,修建老王山旅游扶贫步道、茶产业扶贫步道,发挥了以上率下的作用。全县共有19家委员企业与22个贫困村结对帮扶,解决帮扶资金342.8万元。有171位委员参与6925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共为脱贫攻坚协调资金2185.18万元。县政协常委、贵州省吉尔斯循环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景青,在中和镇投资建设种羊和肉羊养殖基地、蛋白桑茶种植基地,解决陆廷修等300多个贫困户劳动力常年在基地务工,每月收入3500元左右,成为全县政协委员带民脱贫标杆。

  县政协委员、县工商联副主席章林建,累计为86名贫困学生资助60多万元,为贫困村捐水泥10吨,捐垃圾桶232个,捐助的财物总值达10万余元。在他的倡导下,三都浙江商会会员和会员企业积极为40多个扶贫项目献计出力,共捐资300万余元。县政协委员、三都县桃花马尾绣艺术品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韦桃花,以办绣娘技能培训班和回购马尾绣产品的方式,实施“锦绣计划”助力脱贫攻坚项目,2018年就带动300多名绣娘实现增收脱贫。

  “通过投入脱贫攻坚战役,实施‘百千万行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县一级政协,具有地域特色明显、同界别群众联系直接、同实际工作联系密切的优势。只要我们坚守‘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初心,在县委的领导下,带领政协委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视察、专题调研活动,积极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和参加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就能够做好履职作业,展示新的作为、作出新的贡献。”陈木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