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602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15

兴义市冷洞村:最珍贵的“精神”贡献

□陈亚琼 王尚封

  盛夏时节的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放眼望去,山间梯田层层、水池星罗棋布、石头上爬满金银花、铁皮石斛,农产品加工设备欢快运转,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自来水、水泥路直通农家……山青水秀秧田香,景色很美,但是,更美的是肩挑背驮“搬”来这座美丽乡村的故事。

  顺着冷洞村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径,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碗饭、一口井、一条路、一个钱袋子、一群人,构成了他们从绝境走向新生,从贫困走向小康的核心要件和鲜活图景。

  把石旮旯变成米粮川,把恶劣生存环境变成美丽乡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冷洞村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

一碗饭

  冷洞村山多、石多、坡多、林少、土少、地少,石漠化极为严重,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1976年冷洞耕地亩均产粮193公斤,人均口粮不到100公斤,每年靠吃国家返销粮、救济粮、救济款过日子,温与饱这两个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成了他们的最高奢望。“出路在哪里?”冷洞人苦苦思索。

  冷洞人同大自然的抗争从解决“一碗饭”开始。

  一场向贫困宣战、向石山要粮的战斗打响了。1976年,该村共炸石造地150亩,新增80亩。一亩的收成比过去三皮石山坡的还多。

  然而冷洞并不满足于吃饱包谷饭,还想吃上大米饭。炸石凿地后,冷洞又捣鼓“地变田”种水稻的事。2001到2011年10年间,全村修建了632个小水池、小水窖,全村实施坡改梯860亩、地改田435亩,增粮15万余斤,实现人均占有粮450多公斤,家家户户不仅吃上了大米饭,还有余粮出售,村民吃粮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一口井

  “冷洞村找到水了!以后吃水不用发愁了。” 2013年6月22日晚,村民们激动地奔走相告。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冷洞村终于打出第一口深水井。

  作为重度石漠化地区,一直以来,冷洞村饱受吃“望天水”“水窖水”的痛苦。“缺水”成为他们发展的最大“瓶颈”。然而,要在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冷洞村找到水源,并非易事。来自山东、浙江、福建等省的10余支打井队伍,都以失败告终。

  在历经15次打井失败后,村“两委”干部仍然带着村民执着地寻找水源。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位于冷洞村与干嘎村交界处的洞穴里可能有水源。

  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距离洞口764米的地方,他们找到梦寐以求的水源。打井队经过10多天的连续奋战,穿过厚厚的岩层,打下276米深时,一股井水喷涌而出。

  每小时可抽水80吨。不仅让冷洞村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而且还可以辐射到附近的几个缺水村庄。

  有了水,过去冷洞人不敢想的,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一条路

  山连着山,峰连着峰,山高水远石头多,崎岖山路,羊肠小道,阻隔了山里山外。

  直到2001年前,冷洞村仍有3个自然村寨不通车,462人行路困难。

  要致富先修路。在修水窖、水池、地变田的同时。冷洞村“两委”下决心,修路一刻也不能再耽误了。村支书、主任找到乡里请求支持,乡里叫先垫资干着。

  2001年以来,冷洞村修建通组路6条20多公里,连接着村里的每一个小组,偏远的山村离山外的世界也更近了。2005年,在兴义市率先实现组组通公路,随后,该村又对通组路进行硬化,并率先在兴义建成通组硬化路。

一个钱袋子

  “不种粮食不得了,全种粮食富不了。”这句出自冷洞村“当家人”的话语虽然朴实但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这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哲学。

  有水喝,有粮吃,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全村致富才是最终目标。

  一碗泥巴一碗饭。如何在满坡满岭的石旮旯找到既能治理石漠化,又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的产业呢?2001年,冷洞村从金银花上找到突破口。

  瞄准目标,说干就干。2001年,村支书朱昌国先用自家的一亩两分地搞起来“试验田”,到了8月份,他开始移栽,继续观察,长势还不错。第一批金银花开花,他家种植的金银花就卖了好几千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第二年,冷洞村的金银花种植面积就达800多亩,产量突破5万公斤,如今全村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2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金银花专业村。

  村里还组建了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筹款40多万元建起金银花加工厂,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合作社按照保底价格收购金银花,并将销售的利润的60%返还给社员。村民们种植金银花的干劲更足了。

  2009年秋天延续至2010年夏季,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席卷祖国的大西南。冷洞村也没能幸免于难。在2200多亩金银花面临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冷洞人急中生智,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饮料瓶为30万株金银花搞起了“滴灌”,满山的金银花起死回生,冷洞人保住了自己的钱袋子、命根子。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视察西南旱情时为此深受感动,称之为被“被大旱逼出的智慧”。

  2011年至2017年,受到国家药典将南方金银花更名山银花的影响,曾经深受市场青睐的金银花遭遇销售的壁垒,金银花价格从每斤30元至40元跌至几元钱,作为金银花专业村,冷洞村再次经受严峻考验。他们坚信坚持就是胜利。终于在经历了8年的市场“寒冬”之后,南方金银花重新得到认可。2018年,冷洞的金银花价格再次回归35元一斤,全村一年产值达到700多万元。

一群人

  从冷洞村的嬗变,不难看出,始终有这么一群人,不惜流血流汗,为冷洞人开拓生存发展之路。他们冲锋在前,战天斗地,百折不挠,是冷洞实现“化茧成蝶”的灵魂所在。

  “骨头比石头还硬”的刁大富。面对冷洞的“穷山恶水”,刁大富说,咱们要活命,只能走“炸石造地”的路子,把满地的石头炸掉,把土背来造地。他带领群众凭着骨子里挑战命运的那股勇气,扛起铁锤钢钎,用硝烟硫磺煤油炒制土炸药,猛攻千古石,细抠万年土,20多载坚持不懈,让冷洞人告别吃“救济粮”的历史,让饿肚子的记忆越来越远。

  感动温家宝的朱昌国,学过木匠、泥水匠,能看图纸;会管理的朱昌国,有广西老板抛出年薪10万元的“橄榄枝”,请他去去做管理。对外界的诱惑,他曾经有些许动摇,可最终选择了坚守。1996年,任村统计员,2001年任村支书,上任以来,他带领村民继续“炸石造地”“地改田”,带领村民夯实交通、水利设施,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奔赴小康路。2009年秋天至2010年夏天,在冷洞村金银花产业遭受旱灾,濒临死亡之际,他发明“滴灌”保苗法,带领群众积极抗旱、科学抗旱,保住了冷洞人的“摇钱树”。温家宝在视察西南旱情是被他所感动,温家宝说:“一个基层干部,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做的事情都是考虑农民的利益而且是长远的利益,今年这么大的干旱,他不是看见困难就退缩,而是想方设法运用智慧救活了三分之二的金银花,这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

  谨记总理的谆谆教诲,朱昌国这个敢干事、会干事、能干大事的汉子带领群众在石漠化治理中闯出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他还把“冷洞牌”金银花通过网络卖到全世界。朱昌国说,当今世界是个智能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他预测不久的将来,更多外出务工的群众会返乡创业,冷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