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那片穿过心弦的绿荫
□黄书乐
“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
1959年的深秋,陈毅元帅来到花溪,在西舍小憩了一个礼拜。一天晚饭后,下着细雨,他由西舍踱出,观察坝上桥一带景致,写下了他对一个城市,一片美景,沾染着浓郁情绪的记忆。这关于景色的记叙,是一个敏锐的诗人,在历经现实与过往之后,对一种审美意象的整合。
这里,便是我的家乡,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一隅的花溪。我与家乡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祖辈之中:打定着“要到祖国最贫困的地方去”的决心,在北师大修读完研究生学业后,祖父便只身一人离乡万里,来到此地任教。可谁曾料到,此后六十多年的光阴便竟是成了流淌在血液里永生挥之不去的年岁记忆。
花溪,素有“高原明珠”、“黔中一绝”之称,文人荟萃,人气鼎盛。在十里河滩溪畔柔软的桨声灯影里,渗透着彼时的潋滟春阳,数不清留下了多少浓墨重彩的华丽故事。从蒋介石、冯玉祥到周恩来、陈毅;从巴金、徐悲鸿到苏步青、金庸,无数人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它那娇美而明艳的风采,多少骚人墨客为这里写下了动人的诗篇,讲述着家乡绚丽而不老的容颜,在人事代谢的车水马龙中代代流传。他们共同见证了花溪的自然之美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新中国成立至今,七十载岁月轮回。在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始终交相辉映,共同演绎着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历史活剧。
坐落于花溪中心占地八百余亩的花溪公园在建国后有了更大的改观,在小洲之间架起了蜿延曲折的放鸽挢、让人有了移步换景般惊喜的百步跳磴,扩建了碧桃园、松柏园、牡丹园等,新建了音乐广场。历代建园者都力图保留公园的天然本色,顺山水之势而为。而毗邻花溪公园的还有如今早已闻名遐迩的“十里河滩”生态湿地,以及等到秋叶盘旋而落时人皆叹之“黄金大道”的花溪平桥。。。。。。
“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老祖先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士。那一处处飞云冉冉的横塘水畔,一条条长满杜衡香草的泽边,日复一日地在故乡的土地上滋养、哺育和启迪着这片土地上的子民。走过漫漫风尘,行在其中的百年学府贵州大学亦是如此,无数人的父辈皆因生于此地,幸得大自然的馈赠。清新而绵软的傅白乡间,青山绿涯,时光干净而缓慢的吐纳中,飘来一阵悠扬而缠绵的萧音,迈向田间的脚收了回来,伫立在活水边细细地聆听。所以无形中由物及人,汲取、传承着这般和谐共生的意识。再到后来,便又是由人及物,人们发挥自身能动性,来反哺着这皈依云水间的乡土。以“大生态”建设为抓手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而这,便有了我辈的见证。人杰地灵,美美与共,无形地在我们成长中孕育着生态关怀的人文素养。
上个世纪90年代,贵州大学周围有很多的耕地,居住于此的民众中不少是以种菜为生,中国蔬菜土传病害缺乏有效药剂和防控技术,依赖高价进口的农药恶霉灵。这是一种对土传病害有特效的新品种,但因环境污染大、缺乏应用技术等原因,一直未能投入使用。针对这一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教授以价廉易得的“三乙”为原料,创新研发出生产恶霉灵的新工艺,大幅度降低使用成本。随后又通过二次创新,研发出获得专利授权的新工艺。在宋宝安看来,未来的规划就是高效、环保、安全,其主要的方向就是研究绿色、环境友好的农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宋宝安院士所从事的研究不仅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且其精神正同样不断激励着我辈奋发前行。
这是和谐共生的环境里养育的人。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近年来,被评为“贵州省高校优美校园”的贵州大学,绿化覆盖率达到80%,成为贵阳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成立了校园绿化工作领导小组,新校区环境建设投入共1.3亿元,每年投入养护费两千一百万元。学校还开辟了地方林、学院林等绿化区域,把建设生态校园与校地合作、志愿服务等结合起来,让广大师生都得以参与。校园内的每种树木挂牌标识科、属、种名和用途,以增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在200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随后又被评为“贵州省绿色大学”。贵大生态校园的建设是花溪区整体生态建设的一部分,更是贵州省“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
这是和谐共生的环境里养育的校园。
2009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以十里河滩为主体的花溪城市湿地公园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按照建设规划总用地六百公顷,景观类别分为十余个主题景区。近年来,包括“十里河滩”、“天河潭”、“黔陶幽境”等多个景区,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称号。2016年,花溪区提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绿色花溪”布局的开始使得植绿的步伐在进一步加快,预计于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将达近八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1%。
家乡生态文明的高度建设发展,当之无愧地成为使贵阳市连续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得主的中流砥柱。同样凭借卓越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和气候条件,荣获2017年度评选出的“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
这是和谐共生的环境里养育的城。
这些故乡里的人、校园、城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国人心灵深处,优秀生态文化和绿色生活日益得到践行历史大趋势下的一种真实记录。
春华秋实,岁月如梭。回望新中国走来的70年里,我的父辈、祖辈们携手家乡人民与这周遭的自然环境同呼吸、共脉搏,始终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他们早已在身体力行地告诉着我们在自身的发展当中应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互依存。所以升平和乐的年代里,故乡的钟灵毓秀从来都不是单向而行。待到我们发光发热的年岁里,这样的精神文化便历经脉脉相传,深入骨髓,使得我们相继而上赓续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人间虽改,烟月仍在。
往事回眸,似水流年。故乡那几十载春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谱成的历史,写在了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那独特而又各异的生命体验与心绪感受中。此后的道路正远方长,我们经过了很多的地方,感受过万种的风情,沾染了不同的气息,却发现最珍贵最值得留恋的,依然是家乡那片澄澈的蓝天。所以在寒食春日热烈的游乐中,在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夜晚里,人们爱的仍是那片人与自然美美与共状态之下明月间无声飘零的落花,和夜晚间如水澄澈的明月。而在这初夏便有几分难耐的羊城广州,我所向往的也莫不是那片穿过心弦的绿荫,花溪。我们都要的是那现实前行当中的不忘初心,是那保住“高原明珠”的真山真水,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真正和解、一如既往地拥抱放情寰宇的自然性灵。
故乡,坐落在高原明珠之畔,地处于古老的云贵高原。在这里,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在这里,溶洞瀑布成群胜似天上人间;在这里,各族儿女身上流淌着滚烫的红色血液;在这里,我们同大自然共同奏响属于新时代的乐章!
我们的山,嶙峋峻峭;我们的河,奔流不息;我们的山川河流,都值得所有人称赞!七十年来,故乡人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七十年来,故乡人矢志不渝艰苦奋斗;七十年来,我们都在以一步步的脚印不断丈量着这片土地,书写着一份无愧于时代的“故乡答卷”。
纵使此去星辰大海,归来旧时绿荫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