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产业定位 高质量推动产业扶贫
□杨通和
产业发展是扶贫的根本,是最长久的扶贫,是新时期决胜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重点。农业产业涵盖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既包括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等长期产业,还包括农村电商、光伏发电等即时收益。短期效益是对长期产业的有效补充,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目的,因地制宜,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原则,集约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突出重点,长短结合,统筹兼顾,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找准产业定位,加快完善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是农业产业兴旺发达、农村生活富裕、长期稳定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一、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全省脱贫攻坚、5个100工程、双千工程、十百千万计划、基础设施会战等政策引导下,黔东南州加快推进通过调整以玉米种植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改种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替代经济产业的农业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产业资金倾斜力度,加强农村特色产业政策支持, 形成了一批新产业,农业产业革命初见成效。
根据黔东南州扶贫开发办公室公布数据,黔东南州以省“五大产业”、州“六大产业”及“一县一业”谋划,编制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以来,新增家禽数量44.7万羽、新增蔬菜面积5.4万亩、新增茶叶面积0.57万亩、新增食用菌870万棒、新增中药材面积1.388万亩、新增精品水果面积3.12万亩、新增早熟马铃薯面积2万亩、新增特色生猪30.07万头。洞藏青酒、玉梦牌红酸汤、从江香猪、丹寨硒锌米、“九潮”牌黎平香禾糯、“蔡酱坊”牌陈年道菜、“玉梦”牌山区糟辣椒、“青溪”牌五星青酒和十五年洞藏酱香青酒等特色农产品获得了贵州名牌称号,涌现了青酒、凯里酸汤鱼、从江香猪、三穗鸭、麻江蓝霉、施秉太子参、丹寨硒锌米等多个知名品牌。
二、扶贫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督查调研发现,扶贫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深度不够,推动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效果还不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前期规划深度不够,产业选择不合理,缺乏持久带动能力。各地扶贫部门根据区域优势,都进行了不同规模的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这些产业的发展能立即解决贫困农户短期效益,对脱贫任务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实践中,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对产业前期立项工作缺乏足够重视,战略眼光不够,产业规划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重视生产而忽视销售,只对本地“种什么,养什么”进行了设计,产品加工、包装、销售没有详细的指导,产业选择往往忽视地方特色,不能因地制宜,申报随意、跟风,极易造成“农业产能过剩”,难以产生效益,持续发展动能不强。
(二)产业缺少定位,发展目标不明确。脱贫攻坚是目前产业发展首要目标,各地发展的产业以及产业扶贫配套政策,大多以此为出发点,没有从决胜全面小康、振兴乡村的高度定位产业发展,对产业发展到怎样的高度,产品走什么线路、定位到什么群体没有清晰的认识,产业扶贫政策没有纳入产业发展长期规划,缺乏延续性,干部、群众畏首畏尾,丧失“积极造血”信心,产业干一年算一年,难以长期滚动发展。
(三)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主管部门依据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在产业项目进行申报,发动农户或企业建设项目时,没有及时沟通相关部门,选址选线没有充分考虑种养结合、环保措施,造成环境压力。产业项目分散,没有集中连片发展,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缺乏,没有严格按行业规范建设,建设标准低,管理粗放落后,一些产业责任主体不明确,缺少管理维护经费,造成环境污染,效益不高,没有形成气候。
(四)运营方式简单,市场体系不健全。各地扶贫产业存在同质化、低端化问题。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发展滞后,主要以销售初始农产品为主,以农贸市场为销售终端,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价格低,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品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没有完全实现“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多数扶贫村发展的产业过多依赖帮扶单位运作和消化。
(五)缺乏高水平科研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占比大,文化水平落后,扶贫产业管理水平低,自然灾害抵御、疫病防控能力差,产业效益低甚至亏本。缺乏高水平的产业科研技术机构和人员,产品缺少创新,新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运用,市场竞争力不强,缺少持续发展能力。
三、建议
(一)抓好产业项目前期谋划,提升产业规划高度。加大研判视角,加大产业项目前期调研深度,邀请知名教授、乡土专家、专业技术人才、种养大户等为特色产业问诊把脉。产业选择要体现“特”,突出区域范围内的区位和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与产业高度契合,充分了解产业项目的市场行情,从“大产业”高度,分析产业项目发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从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全方位长期规划产业项目,避免产能过剩、增产不增收。
(二)提高扶贫产业定位,高质量发展扶贫产业。从决胜全面小康、振兴乡村的高度定位产业发展,以“大产业”“大品牌”为产业发展目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路线,充分发挥“绿水青山、蓝田净土”优势,坚持生态产业、有机产品路线,定位城市消费群体,多功能组合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培养特色产业文化,提升干部、群众信心,推动农业产业持续滚动发展。
(三)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布局扶贫产业。建立扶贫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产业项目布局的论证评审制度,打破区域限制,种养结合,充分考虑原料、运输、环保等因素,先建设施、后建设项目,把资源与产业形成最高程度的匹配,整合部门资源,严格按规范建设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作用,按“谁受益、谁负担” “以项目养项目”原则,明确产业责任主体,落实后续管护办法和投入来源,保证项目运行,使产业发挥效益。
(四)不断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健全农业产品现代化网络销售渠道。改变农业产业单一培育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推进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物流等现代加工、流通业的发展,主管部门、帮扶单位牵线搭桥,大力推进扶贫产业与单位、学校、社区、超市对接;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网络扶贫产业信息资源平台,及时宣传、发布产业信息,健全网络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建设。
(五)培养扶贫产业技术带头人,建立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与高校合作,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科研力度,建设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推动产业不断创新,保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广建立农村农民讲习所,定期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培训,培养产业区域技术带头人、示范户,通过示范户发展带动农户抱团发展,推动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天柱县水资源管理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