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591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7-26

象艺术家一样审美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在前不久结束的艺考中,爆出很多考生的作品,引发了很多关注和讨论,其中各种观点都有,有质疑艺考培训方式的套路化的,有剖析考生不了解人体肌肉骨骼结构的,但其中有种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种观点很简单——画得一点都不像。

  在我刚接触美术的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搞艺术的人很少,大家都在忙着致富,忙着赚钱,偶尔有人谈论某人是画家时,最常听到的评语就是“画画这种不务正业的事,又赚不了钱”;偶尔有孩子说要报考美术专业时,大家普遍都觉得肯定是成绩不好才去搞艺术,或者觉得学了美术出来找工作都不好找之类。之后上了小学,开了美术课,老师教我们画太阳要涂成红色,画草要涂成绿色,还教一些简笔画——几笔就能画出千篇一律的房子或小动物。偶尔自己创作时,大人会说,你画的什么呀,一点都不像。然后,我们就被灌输了这样一种意识——画画一定要画得像。而大人要求的这种“像”,现在想起来是最表层的一种“像”,即物体的轮廓要吻合,该圆的圆,该方的方,该大的大,该小的小,该黑的不能白,该笑的不能哭,至于更深层的“像”,比如光与影的关系,明与暗的对比,结构和体块的融合,神态与表情的刻画,等,大多数人是不懂的。那时家里若搞装饰,最受欢迎的就是一些静物画,评判标准也很单一——“像”。所以当我看到关于艺考的这种评论观点时,我想起了这些往事,也发现原来尽管改革开放已经这么多年,尽管国人的生活水平已经飞速提高,尽管提出这些观点的人都在熟练的使用互联网,但美育的道路似乎还很长,审美水平的提高依然必要。

  现在我们已认同绘画是一门艺术,但最初绘画是从实用主义中分离出来的。在文字还没有发明出来前,人们用绘画来记录和交流,在相机没有发明之前,绘画依然担任了一部分记录的责任。有钱人家会专门请画师来画像,《红楼梦》里刘姥姥逛大观园,央求惜春给她画这个园子好带回去让村人看,这部分绘画依然承担着实用功能。但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尤其在相机发明并普及后,绘画的实用功能逐渐削弱,艺术功能逐渐加强。

  纵观中外绘画史,实际都经历了绘画从“像”到“不像”的审美发展过程。中国绘画在宋以前,推崇“师法造化”“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写实主义绘画,当时普遍认为绘画要真实的表现造化自然,由此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写实主义画家及作品,并将写实绘画在五代两宋时期推向了顶峰。但宋以后,元代开始,文人画逐渐兴起,写意慢慢变成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及实践准则,并深深影响了数代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西方绘画在19世纪前都以古典写实的学院派为准则,绘画依然担任着记录形象的重要任务。19世纪初期,相机技术的发明让一部分画家开始思考写实绘画的出路。19世纪中期,莫奈创作了《日出·印象》,被当时的学院派画家们嘲讽为“随便的、粗糙的绘画”,但这带动了印象派画家的崛起。他们认为一切具象的事物不过是传达“光”与“色”的媒介,物体本身的意义是次要的。

  绘画的审美从“像”到“不像”是一次阶梯式的提升,而到了现代,已变成既能欣赏“像”的具象主义,也能欣赏“不像”的抽象主义的多元化审美并存,这与时代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但依然能听到诸如评论抽象画派“画的看不懂”“扭曲变形不好看”“就是些色块,我也能画出来”,或评价超写实画派“画得那么像照片,那要相机来干什么”之类的审美观点,每当听到这种观点,都在提醒我们审美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以最为人熟知的毕加索为例,在没有受过美育的人眼里,只是一些色彩鲜艳的几何图案堆砌,但只要稍微懂一些美术知识,就会欣赏他的色彩和构图,再深入一些就会惊叹大师从具象中将抽象解构出来的功力。可见,审美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是否能欣赏艺术。但有人会说,我不喜欢艺术,因此也不需要多高的审美水平。此言差矣。审美贯穿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到生命质量的高低。这里说生命质量而不是生活质量,两者概念是不同的。生命质量是指心灵的愉悦程度,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无论生活贫困或富裕——的生命质量是最高的。因为美让心灵愉悦,而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座山,一所房子,一棵树,也许对我们来说就是普通的景物,但艺术家可能会感叹这山的形状、这房子的结构、这树的色彩太美了;一个在街边摆摊的老妪,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也许在普通人眼里很平凡甚至还有点丑,但艺术家可能会兴致满满“造型实在太好看了,太有生命力了”。生活在艺术家的眼里总是呈现各种各样的美,这实在令人羡慕——若能象艺术家一样看世界,生活的愉悦就能加倍甚至更多!

  现阶段审美的主要问题在于审美观的单一化。写意如朱耷是美,写实如冷军是美;古典如委拉斯贵兹是美,抽象如蒙德里安是美;典雅如《大卫》雕像是美,现代如塞尚的《泉》也是美;青春少女固然是美的,佝偻老妪也有其美之处;一只河马单独看是丑的,但它在泥里打滚懒洋洋的样子也是一种和谐的美。地球上近60亿人,但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生命本来就是如此多元的存在,世界也是多元化的呈现。要象艺术家一样精通艺术也许很难,但象艺术家一样审美、发现美却是大多数人可以达到的。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是审美教育的起点也是最终目的。不必“人人都是艺术家”,但人人都可以象艺术家一样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