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官法官 忠而忘身
——侗族第一进士龙起雷
□陆景川
他起步于侗乡,深耕于官场;他弹劾过万历首辅,朝廷为之震惊;他勇斗腐败京官,无畏身遭贬谪;他晚年回乡授学,培育桑梓才俊。他寿终故里,朝野有官声。他就是侗族第一进士龙起雷。
龙起雷,字时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生于黎平府五开卫龙家坡一个侗族家庭。其父龙高泉,系文林郎太学生,育有四子。长子龙起春,万历元年(1573年)乡试癸酉科举人,历任江西南昌教授、云南大理知县等;次子龙起渊,万历四年(1576年)乡试丙子科举人,文林郎;三子龙起福,终身守家,不图功名;起雷为四子,万历十六年(1588年)乡试戊子科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为黎平府首位进士,亦系贵州开科以来的第一个侗族进士,历任江西清江知县、燕京(今北京)苑平知县,南京大理寺评事、少卿等。龙氏一门,三人文入科举,章华黔乡,时誉贵州文科“三龙”“尤足以式乡里”。
起雷少年时代,因兄弟较多,家境贫寒,生计艰难。兄长们入馆求学后,他即帮助家务,七岁放牛,砍柴割草,捕鱼捉鳅,较早地体验了人生艰辛。而且家风传承,父亲严厉,管教生硬苛责,起雷多有逆反直言,从小不惧长者威势。一次,父亲为两个哥哥在府学成绩优异而请龙高文、王家斌两位先生家宴。席间,起雷从田地里回来一身污泥。父亲见状,自觉尴尬有失体面,当即训斥:“你两个哥哥在府学读书,成绩优秀,如今你八九岁了,却不肯用学,整天在田里抓鱼鳅玩耍,一身脏兮兮,家里怎么有你这个不成器的孽障崽!”
起雷听罢,脚一立地,当即辩驳:“孩儿非孽障,也非不成器,只恨没有学习机会。昔日,汉高祖小时,也是个混吃的混混崽;韩信年幼,还曾在河边向浣纱妇讨口度日;就是国朝高祖朱元璋幼年也是个清扫寺庙的小沙弥。他们少年寒酸,身处动荡,后经历练,不是也当了皇帝,或成了将军,岂能说他们长大就没有出息?那是时势造英雄呢。如今朗朗乾坤,清平世界,孩儿却不能读书,这是家长的罪过呢。不过,话说回来,不是我不肯学,而是家里穷呗,孩儿连求学的机会都没有,只好去放牛捉鱼鳅罢了!”
起雷语惊高堂,父亲无言以对。王先生见状,忙解围道:“高泉啊,起雷这孩子聪明伶俐,小小年纪,随口引典对话,能言善辩,可不简单啊,他今后不会在两个哥哥之下。我和龙先生决定收他入学,至于学费嘛,我们去说服府学免了。”父子闻听,叩头称谢。
以后的十多年里,起雷在府学、书院,寒窗苦读,日有长进,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及古典诗词歌赋、古代典章制度他都能娴熟于心。后历经乡试会试,过关斩将,终于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殿试“考策”中,文章得到皇帝的青睐,中获己丑科三甲一百五十九名进士。
金榜题名后,旋出任江西清江知县,年方二十六岁,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清江县令。在任四年期间,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尤其万历二十年(1592年)夏,清江县草溪河洪水猛涨,半月不退,整个县城一片汪洋,饥荒灾民遍躺山坡。龙起雷昼夜巡查灾情,四处奔波,苦口婆心向道台、大户借粮救民,最后冒犯死罪,力说军粮官打开粮库,救民于水火,终使百姓度过灾荒。灾后,为使百姓摆脱水患,他动员地方富豪投资防汛,组织民众出工出力,把草溪河堤加固加高,水患终于得治。他还推广农耕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打击豪强恶霸,维护平民权益,清江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百姓称为好官。政声传到京城,神宗皇帝大喜,盛赞他:“以粮为纲,心系灾民,好知县也。”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起雷调任燕京(今北京)宛平知县,因政绩卓然,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被朝廷擢升为言官。
古代言官,是监官和谏官的并称。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明代从朱元璋开始,便从制度上赋予了言官广泛而重大的职权,其中尤为人关注的是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大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和言事范围。所以,明代言官身份独特,职权特殊,并以群体的面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威慑力量。因此,历代统治者对言官的道德品性及政治素质要求都非常苛严。对此,宋代司马光曾有评述:“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而明代选用言官条件更为明确:一是“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二是必须正派刚直,介直敢言;三是学识突出,既通晓朝廷各方政务,又能博涉古今。此外,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历练稳重;甚至对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由此可见,起雷升为言官,在当朝来说,无愧为脱颖而出。经过言官的历练,几近炉火纯青,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他再次擢拔,升为南京大理寺评事,后迁少卿。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评事为四品官员,相当于如今最高法院审判长,少卿为从三品,相当于最高法院副院长,已是高级大法官了。在评事任上,他终于干出了几件惊世骇俗、青史留名的大事。
当时的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神宗生于嘉庆四十二年(1563年),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他于隆庆六年(1572年)十岁时即位,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龙起雷比皇上大三岁,和皇上可算是同时代人。神宗皇帝在位早期十年中,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神宗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可惜到了万历中后期,神宗开始怠政,内政方面官员腐化,地主官僚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变”时有发生。而在外事上,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关白(相当摄政王)丰臣秀吉派兵十万大举入侵明朝属国朝鲜,朝鲜八道失陷七道。朝鲜王遣使向明朝告急求援。神宗鉴于唇亡则齿寒,决定出兵援朝抗倭。而兵部尚书石星也力主一战。于是,明廷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南兵火速援朝,在朝鲜军民配合下,光复平壤,收复开城,日军节节败退,放弃王京,退守釜山。这时,浙人沈惟敬私下向石星献“封贡”和议之策。“封贡”就是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向日本国纳贡。当时,战争仍在相持阶段,石星感到继续打下去国力难继,加之首辅赵志皋也竭力主和,于是石星动摇了主战决心,转而倡导和议。而丰臣秀吉也有假意求和、诱明撤兵、以便卷土重来之阴谋。如此一来,双方一拍即合。但由于明廷用人不当,使臣沈惟敬谎报交涉成果,蒙蔽欺骗朝廷,致使石星和神宗等都认为和议进展顺利。哪知日军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二月又以十五万大军进犯朝鲜,朝鲜使臣又来哭诉求援。在此内外交困之际,首辅赵志皋却把议和失败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兵部,并对朝政淡漠,无所作为,遂而激起众官的不满和愤怒。同时,在西华门的一次失火事件中,赵志皋又失职无为。
于是,任过言官的龙起雷愤然而起,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在《评事纳言》奏章中对首辅赵志皋进行弹劾:一、在兵部尚书石星“封贡”和议事件上,赵氏竭力主和。而当和议事件彻底败露后,作为内阁首辅又不敢担当,推卸责任,无所作为。二、丰臣秀吉假意求和,目的是诱我朝撤兵朝鲜,以便卷土重来。赵氏的“和议”因而助长了日本侵朝野心,同时也威胁到大明江山社稷,作为首辅,难辞其咎。三、赵氏已年届七旬,身体孱弱,力不从心,既占着首辅位置,又不理朝政,不仅祸国误民,而且障碍年轻才俊脱颖而出。如此以往,则朝廷根基定被腐蚀,江山社稷面临危亡。有鉴于以,故臣诚惶诚恐,上疏皇上罢免赵氏首辅要职,令其退居故里。
当时,一边是龙起雷效忠朝廷,直言进谏,一边是神宗皇帝御览弹劾奏章后,敷衍塞责,交大臣议处,毫无下文。其实,这时独揽大权而又怠于政事、耽于享乐的神宗皇帝并不需要像以前张居正那样执政勤勉、权高震主的首辅,而更青睐于像赵志皋这样“诚实谨慎”、不问朝政的宰相,方感不会大权旁落。所以,神宗并没有对赵氏革职逐廷,反而以老臣相待,多有抚慰。这也体现了神宗晚期的怠政腐败与没落。
可担任过言官忠而忘身、介直敢言的龙起雷并没有想到这么多,更不会窥测皇上的心术,他只能是忠于职守,效忠国家,并一相情愿,代表朝廷,监察到底。
不久,龙起雷又联合京察编修刘刚、中书丁元荐等弹劾兵部尚书石星。龙起雷在弹劾中启奏:石星身为兵部尚书,在援朝抗倭中不积极备战乘胜追击,却勾结沈惟敬,以欺骗手段,取得皇上同意议和,致使日军再度进犯朝鲜,陷朝中两国于唇亡齿寒之境,危及大明,罪不可赦。据此,本评事认为,兵部尚书石星严重触犯了明朝法令,应该依法从重处罚,削其兵权,罢其官职,斩首示众,以儆百官。
众大臣听了龙起雷对兵部尚书石星的弹劾后,群情愤慨。神宗皇帝亦怒不可遏,立即下诏将石星下狱论死,妻孥发配广西,不久石星病死狱中。
接着,起雷乘胜追击,又对沈惟敬作了弹劾。他在历数沈惟敬的罪责难逃后,建议朝廷立即逮捕,斩首示众。神宗听了大怒,下令即刻追捕沈惟敬。沈惟敬得知消息,立刻率兵三百从宜宁设法逃往日本釜山,中途为杨元所捕获,就地处死。
此间,龙起雷还弹劾了一些腐败官员,因此得罪了某些同僚。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吏部尚书李戴在京察工作中,听信了一些不公正的错误言论,龙起雷却敢于直陈真相,引起掌握授官、黜官大权的李戴不满。而此时万历帝又年耄昏聩,故起雷被李置于审查之列,旋被废除大理寺少卿官职,贬谪高州知州。来到高州的两年中,起雷看到的更是吏治腐败,尔虞我诈,因而逐渐厌倦官场。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起雷终于痛下决心,辞官回里。回到黎平后,他“淡泊自安,无所请属”,仅在黎平府学教书三年,为家乡培育人才尽些绵薄之力。自此无官一身轻,悠闲之时,常与文友聚会,吟诗作对。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清明时节,龙起雷和文友们来到龙里郊游。龙里原名井巫城、龙标寨,曾归属于唐武德七年(624年)建置的“龙标县”,属叙州潭阳郡。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龙里卫”。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镇压古州吴勉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龙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古城,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二千余名官兵受命屯垦戍边镇守于此,永乐年间再次修筑古城堡。而早在天宝七年(748年),五十一岁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后,龙里即闻名遐迩。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龙标县应包括后来贵州的黎平、天柱、锦屏、三穗,湖南的会同、黔阳、靖州等地域。
龙起雷一行到了龙标古城,首先拜谒了王昌龄的衣冠冢。面对诗家的孤坟野草,想起他自江宁丞被谤谪夜郎为龙标尉时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但他仍不以己悲,为龙标兴学育人,向民间学诗,起雷为此对他感佩不已。想起自己如今也是半百之人,也落下被贬身退官场、隐逸乡里的下场,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悲嘘中便吟出了《王少伯墓》的诗句:
龙标天远接龙溪,
黯黯青山月欲低。
千载羁魂应不怨,
诗荒开遍夜郎西。
诗中寥寥数语,既点出了龙标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山青溪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这位“七绝圣手”因谤被贬的深切同情和无比哀思,更赞颂了王昌龄诗歌文化在龙标传播惠及后人的深远影响,字里行间还寄寓了作者因言遭贬辞官归里的相怜心境。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垂青起雷策论的神宗皇帝驾崩,享年五十七岁。
崇祯三年(1630年),龙起雷病故于里,享年七十岁,比他的皇上神宗还多活了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