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贵州地方戏曲创新发展的建议
□姜刚杰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为中国新时期文化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中办、国办印发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办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统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7年,省人民政府也印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这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文件精神,切实地指向了文化建设中戏曲艺术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发展困难,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了当前戏曲发展传承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为我省传统戏曲传承保护和振兴发展破解了困局,指明了方向。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省在戏曲发展改革探索上走了不少弯路,付出了代价,也曾陷入深深困局。在这种困局中,一方面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是戏曲生存发展陷入了尴尬的困境;一方面是文化建设成就令人瞩目,另一方面是曾经辉煌发展的各种戏曲艺术品种和院团大批消亡;一方面是城镇化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另一方面是城镇中的文化艺术设施大幅度减少和拆毁;一方面是文化艺术教育全方位扩充发展,另一方面是戏曲艺术人才队伍前所未有的青黄不接……。上述这些现实问题和客观困难,正如《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所指出:“近年来,我省戏曲传承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存在剧种剧团减少、剧本创作严重不足、戏曲生产条件薄弱、戏曲精品短缺、人才缺失等问题。”
历史上,由于贵州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从贵州解放到五十年代末期,全省先后成立了包括京、川、评、越、豫、曲艺、杂技、木偶、话剧、歌舞、花灯、黔剧、湘剧等13个舞台艺术品种的三十多个国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基本建成结构完整、剧种多样,符合贵州文化多样性及群众文化需求的戏曲艺术表演生产体系。可谓百花齐放,各展风姿。戏曲品种的多样化居于全国前列。
贵州在文化建设中,一直把地方戏曲作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建设的重点,对民间形态的地方戏曲进行发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其中,贵阳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逐步建成京、川、评、越、豫、曲艺、杂技、歌舞、木偶、话剧等9个艺术品种的8个专业文艺团体。同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进。1952年,政府在贵阳市中心的中华中路修建了标准化的贵州省人民剧场,可容纳观众1025人。1956年,在贵阳河滨公园大门前瑞金南路80号地段修建了省河滨剧场,观众席1280座。1983年分别在贵阳市内中心地段新建两栖剧场朝阳影剧院和北京路影剧院。贵阳市在最中心地段大十字修建了百花影剧院。此外,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市属剧团京、川、评、越、豫、曲艺等均有自己的剧场,并且都位居贵阳市中心地段。除文化系统的剧场影剧院外,贵阳市中心地段还建有市政府辖的人民会场,区政府辖的南明会场、简易剧场等多个场馆,以及贵州、贵阳、群新、新华、云岩、南明等诸多电影院。
艺术繁荣是文化繁荣的集中表现,贵州建成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没有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是难以想象的。国办发〔2015〕52号文件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颁布,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省政府文件提出的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充分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中的独特作用,就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抓住了贵州文化的独特之处,抓住了发展贵州文化艺术的龙头。
为此,建议: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戏曲生产条件。各级政府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要求,采取集中力量、多方支持、分步实施、逐步解决的方式,为各转制戏曲院团建设剧场,让每个院团都能有一个固定的排练和演出场地。修建贵州省地方戏曲大剧院,作为我省文化地标和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展演的综合性、多功能性文化场馆。
二、扶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恢复重建相关剧种。采取特殊政策,给已转企的戏曲剧团加大扶持。恢复和发展各市州原有戏曲剧种,形成整体发展大格局。对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的黔剧和花灯明确为重点院团,加大政府购买、增加财政投入,为非遗传承提供保障。对地方戏曲以及外来剧种,有群众基础的,可在民间团队尚存的情况下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予以扶持。
三、建立支持戏曲剧种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弱小剧种和民族民间剧种传承发展。扶持戏剧化程度较高的侗戏、布依戏在传承保护基础上推动创新发展、逐步完善,向艺术戏剧提升。加强“非遗”传承,加大对传承人的资助,为他们创造开展传承、传播的良好条件;支持鼓励地戏、傩戏、阳戏、撮泰吉等与民间信仰相融的剧种在做好源头保护传承前提下,突出戏剧功能,推动创新发展。
四、加强戏曲艺术创作和扶持力度,培养专业化创作队伍。加强戏曲创作和研究工作,提高编剧人员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建立创作采风基地,支持创作改编、征集整理、借鉴移植等多种方式繁荣戏曲剧本剧目编创。用请进来聘用、送出去培养的方式,逐步建成一支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俱佳的专业化戏曲编剧队伍。
五、畅通优秀戏曲人才人员引进通道,吸引和招徕高端人才。政府给予相应补贴,提供待遇保障,吸引更多艺术人才。对体制内戏曲院团增加自主权,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畅通优秀戏曲人才引进通道。
六、鼓励支持戏曲进校园,加强戏曲推广普及。采取团、校协作方式推动戏曲“双进” (戏曲进校园、学生进剧场)。编写贵州地方戏曲读本、民族民间戏曲乡土教材和知识读本,加强电视、出版、音像、数字等各种平台对戏曲的宣传普及。加强戏曲评论阵地建设和戏曲评论人才培养,发挥好文艺评论指导引领作用。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和旅游厅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