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57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21

周起渭:诗冠黔中的康熙股肱之臣(下)

□高 勇

  (续接上期)主考大人走上考堂,指着屋梁上的剪刀说:“这就是贵州人常读的《千字文》中‘起翦颇牧’之句,这都不懂?”《千字文》中“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说的是秦国的白起和王翦、赵国的廉颇和李牧这四位名将的卓越功勋。考生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主考官取剪与翦、破与颇、木与牧的谐音,题目就是“起翦颇牧”。只是题目不是写在纸上,而是插在梁上的剪刀,这也太别出心裁了。题目知道了,那就赶快答题。

  和东瞅瞅西瞧瞧的考官不同,这位主考官没在考场内晃悠,而是让工作人员搬来一口大瓷缸,把磨好的墨汁倒入缸中,好戏还在后头。看看快到交卷的时辰了,又让人搬来椅子放在墨缸旁,自己坐了下来。考生们陆续交卷,周起渭当即阅卷,劣等文章一概当场丢进墨缸。

  揭榜时,只取了举人定额107名的三分之一。落榜的考生坐不住了,你认为我不行我也就认了,但是一百多的名额只用了三分之一,这是在滥用职权浪费资源,是明目张胆地欺我浙江无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主考官启程返京的当天,落榜的考生手握砚台,围住周起渭,质问自己落选的原因,说不出来就要用手中的砚台打他(文人的械斗工具就是与众不同)。

  看到群情激奋,该抖搂抖搂了。冲动是魔鬼,我奉劝大家冷静冷静。你们觉得自己无辜,那好咱们就一个一个地谈,我要是把你的文章看走眼了,你随便拍,我要是能说出个幺二三,都给我回去,该干嘛干嘛!

  回到屋里,周起渭把带头闹事的考生挨个叫了进来。问清姓名之后,当即把他的文卷背了出来,还指出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还以为自己的考卷被丢进缸里了,可以趁机找茬,哪知道眼前这位大人竟有过目成诵的本事,还能来个精彩点评。遇到高手了,活该自己倒霉,个个像斗败的公鸡,收好手中的砚台,灰头土脸回家去了。

  主考乡试只是专项工作,任务结束了还得回北京。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周起渭由翰林院检讨擢升侍读,仕途生涯达到顶峰。侍读就是陪皇帝读书或给皇子讲学,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官,一般人连想都不敢想。

  知识渊博的康熙皇帝又下诏纂修《字典》(后称《康熙字典》,此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修成时,周起渭已去世),这次的纂修队伍超豪华,总阅官两人: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和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纂修官共28人,周起渭以“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职衔名列第三。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周起渭又多了两个头衔——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这两个头衔和侍读有关联,又有区别。日讲起居注官的任务就是给皇帝讲经史,回答皇帝咨询,还兼职记录皇帝言行。而詹事是詹事府最高长官,詹事府是掌管皇帝、太子家族事务的机构,设詹事2人,满、汉各1人。由此可见,周起渭已成为康熙皇帝的超级大秘书、皇室事务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前途一片光明。

  次年,相国予告陛辞,圣祖问将来谁可代者,相国复举周名以对。惜(周)起渭甫进宫坊,未肩大任,仅以诗集传耳。([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十二》)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陈廷敬把告老还乡的想法告诉了康熙皇帝,康熙问你要是走了谁来接班,陈大人再次举荐周起渭。可惜周在朝中任职时间不长,没有担此大任,仅以诗集流传。

  这两句话的分量非常重,说明周起渭本可在仕途上再上一层楼,结果却非如此。那这两句话中到底隐藏了什么?下面,咱们就来细细揣摩。第一句话中,陈廷敬和上次一样大力举荐周,可谓态度鲜明。看似康熙皇帝没作答复,其实在第二句话里已经有了结论。康熙认为周在朝中任职时间不长,还不能担此重任。按常理,只要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熬年头,就可达到康熙所定条件,这不是难事。那为什么最后很突兀地说“仅以诗集传耳”呢?继续往下看,大家就会发现,康熙确实在着力培养历练周起渭,让他尽快攒足资历以接陈廷敬的班。只是康熙等得起,而周等不起,他的体质太弱。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下半年,周起渭受康熙皇帝委托下江南。山东德州是田雯(自号山薑子)的家乡,过德州时,他写下《德州感怀田山薑先生》一诗。

  诗卷长存万事休,十年黄壤闭风流。

  人归画扇斋如故,春去山薑叶似秋。

  雨后漕河浑更急,道傍官柳绿含愁。

  羊昙渐老无多泪,忍为停车一少留。

  虽然田雯去世已有九年,起渭仍怀感激之情。诗中真情流露,情意切切,通读之后让人百感交集,也认识了重情重义的周起渭。

  这次下江南的使命比主考官更风光。先以皇帝节使的身份,在会稽山脚下的禹王陵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后抵达南京,祭奠明太祖孝陵。接着又赶到安庆等地,以钦差大臣身份检阅江淮各地的驻军,犒赏将士。按说祭陵、阅兵、慰问部队都是国之大事,是皇帝的活儿,由他代皇帝行事,可见周起渭在康熙帝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康熙的栽培之意非常明显。

  这一路可谓是马不停蹄,劳碌奔波,一个来回就花了半年时间。本来体质就弱,半年的顶风冒雪、车马劳顿,第二年返京后就卧床不起,更麻烦的是双耳逐渐失聪。诗人就是诗人,生病了也不忘表露心迹,在《病中双耳皆聋四首》之三中写道:

  此身犹挂市朝矰,百疾今年苦见凌。

  圣主已曾知病废,归来早晚换聋丞。

  夏天过后,病情加重,别的事情可以放一放,但是写诗无论如何也不能耽误。

  半人之半可论形,丝气游空出窈冥。

  知觉常存此心在,呻吟无力与人听。

  老牛卧草常垂泪,瘦鹤藏颈只见翎。

  晓梦忽归沅澧上,千山云木旧青青。

  看了以上内容各位就能知道,留给周起渭的时日不多了。没错,这是他的绝笔之作。

  弥留之际,故乡的身影总是在眼前浮现,悠悠的乡思持续不断地弥漫,记忆中的片断虽然支离破碎,但他仍然拼命搜索并一次次把他们重新拼接。任凭乡愁泛滥,故乡终究是回不去了,写了一份遗书交待后事。嘱其弟起濂孝养老父,北京的财产、住宅由老父处置,住宅就捐出来当贵州会馆吧,以了多年心愿;存款有二万七千两银子,五千两借给了别人,借钱的都是手头拮据的,就不用还了,余下的拿出来在家乡修桥建粮仓。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深秋,周起渭与世长辞,年仅五十岁。在仕途如日中天之时,英年早逝,确实让人扼腕叹息。好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诗词才华却让他留名百世,贵州自明始隶版图,清诗人以起渭为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