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563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07

  从2016年开始,贵州文化、人社、经信、民宗、妇联5家单位联动组织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在全省分级分类分层培训蜡染、刺绣等非遗传承人群,到2018年已累计培训58858人。该项工作让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可见度提高,开创了贵州非遗助力脱贫的新征程。

产业助力 文化发力 群众获益

——推进文旅扶贫的贵州实践

□本报记者 李 丽

  “今年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如何借助文化元素助力精准扶贫、让文旅融合成为脱贫攻坚的助推剂,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重要命题。”贵州省文旅厅宣传推广与交流合作处人士说。

  近日,全省文化和旅游扶贫暨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召开,被称为“贵州文化与旅游融合后首次召开的高规格、大规模定点帮扶会议”,旨在发挥文旅融合优势及文旅扶贫的励民、惠民、富民、安民作用,打赢定点帮扶决战,助推全省脱贫攻坚。

  接下来,贵州省文旅厅将从加大对帮扶政策、资金、项目的调配统筹力度,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融合的帮扶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大对帮扶队员的关心、关注、关爱力度等方面入手,加大对全省各地特别是“一县两乡”(德江县及桶井乡、水城县营盘乡)的支持力度;加快工作进度、落实速度,提高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深度及与地方党政的步调吻合度。

  文旅融合促扶贫、助发展,正在贵州描绘更新的画卷。

项目建设拉动有力

  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以投资拉动助推脱贫攻坚。2018年,全省纳入文化和旅游部旅游项目管理系统填报的在建项目有228个,累积完成投资约160亿元。多彩贵州风景眼、茅台酒镇、中国阳明文化园等重点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由原省旅发委梳理、汇总并发布全省重点旅游招商项目229个,涉及投资总额3437.1亿元。9个市(州)及贵安新区累计对接企业2462家,签订合同项目数296个,签约金额2928.4亿元,投资到位金额201.95亿元。组织23个省外企业旅游扶贫项目在第十三届贵州旅发大会上成功签约,总投资规模达832.06亿元。去年,全省旅游项目建设扶贫工程带动73958人增收。

  以旅游资源大县黎平为例:将黎平县中国传统村落民宿酒店、肇兴行歌坐月体验园、黎平县观光农业体验园、黎平县天生桥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基地、黎平县侗文化旅游商品开发5个项目纳入全省旅游招商重点项目库,投资总额20.1亿元;指导黎平收集整理49个投资项目信息,投资总额73亿元。在第十三届贵州旅发大会全省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上,黎平县通用航空基地建设、侗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两个项目成功签约,涉及金额2.1亿元。

  去年以来,贵州省文旅厅制定下发《贵州省100个精品旅游景区创建工程五年行动方案》(黔旅改办发〔2018〕15 号)、《贵州省100个提升工程和100个旅游景区培育工程五年行动方案》(黔旅发〔2018〕11 号)、《关于印发贵州省100个旅游名村(名城名镇)建设工程五年行动方案的通知》(黔旅发〔2018〕14号)等文件,以实施100个旅游景区提升工程、100个旅游景区培育工程、100个旅游度假区创建工程、100个温泉旅游项目建设工程、100个旅游名村(名城名镇)建设工程等为抓手,全力塑造旅游景区品牌、提高旅游供给品质、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景区质量及服务水平。同时,对全省旅游“1+5个100工程”建设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有序推动了工程建设。去年,全省旅游“1+5个100工程”在建项目1230个,累计完成投资261.98亿元;其中,精品旅游景区完成投资153.37亿元。

  去年,全省下拨财政资金5000万元用于支持乌当羊昌花画小镇等50个培育型旅游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步道、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已下拨3690万元以奖代补经考核的优秀景区,有效推进了各地景区建设,引导各地加快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同时,充分利用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去年集中推出花溪十里河滩北广场游客服务中心、丛林穿越、古法造纸体验馆、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展览馆、安顺东方田园综合体等新景点、新项目、新业态134个;今年上半年已推出50个。去年,全省景区实施的旅游扶贫工程带动34853人增收。

“旅游+”多产业发展

  结合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版、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等工作,全省旅游要素更集聚,旅游+城镇、+文化、+工业、+交通、+体育、+康养、+林业、+科技、+教育、+水利等融合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

  文旅融合内涵拓展。以遵义海龙囤世界文化遗产、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习水土城、黄平旧州历史文化名镇、锦屏隆里、黎平肇兴历史文化名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留连往返;贵阳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兴义山地户外运动、六盘水突出避暑康养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效突出;花溪青岩古镇、六枝郎岱古镇、仁怀茅台酒镇、西秀旧州古镇、雷山西江苗寨等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加快,水城古镇、奢香古镇、万达小镇、永宁小镇等一批文旅融合小镇不断成长。

  农旅互动火花四射。湄潭茶海休闲度假旅游景区、凯里云谷田园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盘县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等农业旅游景区加快转型,万山九丰农业博览园、安顺东方田园综合体、百里杜鹃彝山花谷等一批新建成的农旅融合景区成功面市。

  今年第一季度,贵州省文旅厅协同省财政厅下发旅游“1+5个100工程”奖励资金,奖励凤冈茶海之心旅游景区、湄潭茶海生态园景区、都匀茶文化影视小镇景区、水城茶文化产业园、凤冈茶海之心旅游度假区、白云蓬莱仙界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水城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凯里云谷田园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麻江药谷江村大健康康体医药文化区、威宁草海生态旅游度假区10个茶文化景区共计285万元。

  健康旅游方兴未艾。林业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百里杜鹃、赤水竹海、毕节等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顺利推进,贵州大健康中国行普定孵化园、贵州百鸟河中医药旅游度假养生谷成功入选国家中医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体育旅游活力迸发。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合作备忘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乌蒙大草原低空飞行、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七彩滑道、大洞竹海景区丛林穿越等一批体育旅游项目建成投运。

  投入资金200万元,3年来已评选命名40家“三个一”工程示范项目,并给予经费补助。围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工作重点”“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与实务”“非遗保护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等主题,举办文化创意人才培训班,加强贫困地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提高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去年,全省“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扶贫工程带动58406人增收。

  旅游商品不断丰富,文创产品颇受青睐。印发《关于旅游商品进景区进酒店的通知》,明确到2020年实现3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商品专卖店全覆盖、3星级以上酒店旅游商品专柜全覆盖。去年,以“多彩服饰·美丽贵州”为主题的首届多彩贵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在兴义市成功举办,共征集9个市(州)代表队、省直高校及省外的1000余套民族传统服饰、民族元素职业工作装、民族元素旅游休闲装参展参赛,有效推动了民族服饰产业与大旅游深度融合。据悉,第二届民族服饰设计大赛将于本月在毕节市举办。组织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参加全国各类博览会,宣传推介贵州旅游商品、文创产品。组织20家旅游商品、文创企业参加今年4月在浙江义乌举办的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组织16家旅游商品、文创企业参加5月底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去年,全省旅游商品扶贫工程带动40161人增收。

非遗助力脱贫攻坚

  贵州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但非遗资源丰富的地方多为贫困地区,往往又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区域。贵州的非遗助力脱贫工作,始于2015年原文化部直接推动,当年支持全省传承人群培训资金965万元,撬动、整合贵州相关资源,开启了非遗助力脱贫之旅。

  2016年5月,贵州省文化、人社、经信、民宗、妇联5家单位联合印发《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联动组织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通过积极努力争取,作为省政府的“1+7”民生工程列入年度考核目标。

  根据“十百千万”培训计划,全省分级分类分层培训非遗传承人群,主要举办了蜡染、刺绣、染技、木雕、手工纸制作、土陶、都匀毛尖茶制作等优势传统手工艺培训班。2016年,5家单位总培训人数达23931人,2017年共培训17427人、2018年共培训17518人;从2016年到2018年,5家单位共计培训58858人。该项工作让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可见度提高,开创了贵州非遗助力脱贫的新征程。

  2015年12月,原贵州省文化厅在省非遗中心成立贵州省传承人群培训研究中心;次年5月,在原文化部非遗司指导下,原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

  2016年,原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命名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4所“国培”学校。同年,贵州又遴选8所地方高校、3家龙头企业为“省培”学校(基地),负责开展培训工作。依托工作站,还整合高校培训资源与贵州苗妹银饰、松桃苗绣、兴义布谷鸟等优质企业合作,建立多层次的产教融合平台。通过研培推动创业就业,全省带动就业50余万人,实现总产值超过10亿元。铜仁松桃苗绣公司现有员工260余人,直接带动4100多人就业,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黔西南兴义布谷鸟公司现有员工200余人,通过参加传承人群培训,其中21名学员自主创业成立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移民搬迁户3000余人从事民族服饰加工、刺绣、蜡染、土布纺织;苗妹银饰公司现有员工217人,累计带动856户1600余人就业,年产值近亿元。

  同时,广州例外、深圳非遗生活等近10家文创机构进入贵州开展产品开发与服务。2017年9月,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的新产品亮相恭王府。在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的框架下,全省国培、省培基地已建立15个工作坊,启动实施“创意贵州”项目,已完成2016“创意贵州”雷山篇、2017“创意贵州”黎从榕篇、2018“创意贵州”黔西南篇,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出了新成果。

  去年,全省利用各地已有的非遗保护利用设施、传统工艺传习所、闲置场所或企业厂房,挂牌建立了雷山麻料村、松桃苗绣、苗妹银饰等22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按“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贫困户)”运行模式,仅雷山县麻料村就建成14个银饰工坊、8家农家乐;目前,全县有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成家庭式手工坊256个,可带动及辐射贫困人口的非遗扶贫工坊54个,累计带动3236户、6432人脱贫。

  值得关注的是,工作站搭建起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宣传展示及销售平台,汇集了设计师、专家、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等,有效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提升传统工艺产品。通过引入“京东非遗”等电商及相关企业,采取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多种形式,促进了贫困地区的传统工艺产品销售。预计到2020年,全省将指导建好10个“非遗小镇”、100个“非遗村落”、100个“非遗扶贫工坊”;目前,已建成3个“非遗小镇”、22个“非遗村落”、22个“非遗扶贫工坊”,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正逐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