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563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07

徽章诉说战时驿运的来龙去脉(下)

□文/图 周继厚

  (续接上期)

  3、江西省驿运管理处

  江西省驿运管理处成立于1940年10月1日,由省建设厅厅长杨绰庵兼任处长。管理处由原江西省航舶总队部、汽车总队部、第三战区水陆联运处、江西省工商管理处战时贸易运输组等单位合并组成。此后曾先后5次对驿运机构加以调整与改组,最后改为按河流划分,设立赣县、吉安、樟树、鹰潭、南城5个驿运段,并在赣江、贡水、禾水、袁河、抚河、信江、饶河等河流分设驿运站,使驿运机构遍布各江河主要港站,与战时运输的需要相适应,形成了一个网络状的驿运调度指挥系统。

  (图13)江西省驿运管理处证章 1940年用,农村工业社制

  (图14)江西省驿运管理处司机证章,1940年用

  (图15)江西省驿运管理处证章,1942年用。

  (图16)江西省驿运管理处通行证,1943年用。

  (图17)江西驿运管理处第一支线第一总段第四分段证章,1943年用。

  (图18)江西驿运管理处证章,1944年用,三位数字编号。

  (图19)江西驿运管理处赣州龟角尾航运码头 民国32年

  驿运处成立时,接收了江西省战时贸易部的汽车50辆、轮船13艘、班船10艘、帆船50艘、手推车160余辆,经营状况良好,除了完成军公运输任务外,其他方面业绩也十分突出:临时突击抢运,应付紧急军情。如在浙赣会战中组织大量船只抢运物资数万吨;担当粮食、食盐等大宗物资的运输,确保战时人民日常所需;打通水陆联运,起到了沟通政治、经济与军事联络的重要作用;构筑国防工事,参与马当江防建设;火线支援抗战,如在上高战役中,由于锦江石桥被敌炸毁,江西地下党组织发动船民和船工,用帆船架桥,使粮食、弹药得以源源不断地送达前沿阵地。

  4、广西驿运管理处

  1940年11月,广西驿运管理处成立,统一管理全省战时驿运。广西省建设厅长陈雄兼任驿运管理处处长,另由交通部和广西省政府各派一名副处长。

  (图20)广西省建设厅长兼驿运管理处处长陈雄。

  (图21)广西省驿运管理处证章,铜质,直径3.3厘米,三位数字编号。

  (图22)广西省驿运管理处证章,铜质,直径3.3厘米,四位数字编号。

  1941年3月,广西驿运管理处分设第一陆运总段于北流县 ,第二陆运总所于横县,同年6月设水运总段于梧州。全省共设15个驿站和6个分站,其主要任务是:军需物资运输和征收的实物运输;抡运沿海食盐入境;抡运入口物资及本省与邻省农副产品的互运往来,以解决军需民用。

  (图23)广西省驿运管理处盐运股证章

  1942年全省驿运的参与者有47918人、木板车5550辆、民船13722艘。当年水上运输各类物资34万余吨。1944年6月抗战胜利前夕,驿运管理处完成了历史使命。

  5、广东驿运管理处

  抗战初期,广州沦陷后,韶关成为战时省府。1940年年9月,广东省驿运管理处在韶关成立,陈文担任处长。随即开办了南雄至赣南驿运线路,利用木帆船、畜力车和人力肩运,北粮南运,以供军需民食,梅关古道和浈江河发挥了重要作用。仅以连平县为例,该县为调济米、盐供需,于当年12月开始,承办曲岐线驿运,东行运米,西行运盐。全线由曲江经翁源、连平、河源、龙川至五华岐岭,共长385公里。沿途设有中转站19个,连平境内设陂头、元善、忠信等3个站,全线均以肩挑为主,往返运输米盐。

  (图24)广东省驿运管理处庾山段证章,正面中间有方向盘图案,三位数字编号,背面注明民国“三十三年度用”,即1944年用。

  (图25)广东省驿运管理处北江区证章,正面中间有“北江区”文字,两位数字编号,背面注明“北江中华造”。

  在抗战期间,广州湾的挑夫,用肩膀把约100万吨的军用和民用物资挑进大后方,对支持长期抗战和抗战胜利起了很大作用。历史不会忘记这群“位卑不忘国忧”的贫苦阶层,他们的身上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伟大韧劲和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

  6、浙江驿运管理处

  浙江省交通驿运管理处于1941年1月在接收了船舶管理局与手车管理处后成立,与省水陆联运管理处合署办公。同年5月又与新成立的浙江省交通管理处合并办公。浙江省交通管理处的职责是交通管理、公路修建、汽车运输、轮渡业务及车辆维修;省水陆联运管理处负责汽车的管制、征用调派;省交通驿运管理处则主管全省水陆业务运输和手车经营业务,内设三科二室:第一科(文书、人事、出纳、事务)、第二科(督察、工程、设计、工务、材料)、第三科(营运、驿运业务)、会计室、视察室。下设五个区办事处及丽水、金华、绍兴等50个驿运站和监护大队。

  (图26)浙江省交通驿运管理处证章 1941年用

  (图27)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钱江督运委员会办事处纪念章

  1945年12月,浙江省交通驿运管理处随着省内各驿运站的撤销而结束。

  7、安徽驿运管理处

  1941年4月,安徽省驿运管理处在立煌县(金寨)成立,主要职能是修建驿道,用畜驮、人挑、肩背等原始运输方式,保证战时物资运输畅通。根据行政区划设置驿运支线。当时全省共有八个行政督察区,其中,除皖西第四、五两区被敌人占领无法开展外,共规划六条驿运支线。1942年9月在屯溪设立安徽省驿运管理处皖南驿运办事处,下设屯溪、休宁、渔亭、祁门、岩寺、歙县、绩溪、胡乐司、牌湾店、宁国、深渡、街口等12驿运站。

  (图28)安徽省驿运管理处皖南办事处证章,正面镌“驿”字,背面铭文“安徽省驿运管理处皖南办事处”及“屯溪鑫湧造”戳印,并有两位数字编号。

  (图29)霍山县驿运站排筏队排业职业工会证章

  1945年7月,安徽省驿运管理处改组为安徽省运输管理处。11月又改组恢复安徽省公路局,随国民安徽省政府迁往合肥,接收省内各地日伪水陆运输企业、设备,其主要职能为修建养护公路,经营公路及内河的水、陆路运输,负责运输安全管理等。

  8、福建驿运管理处

  1938年8月,福建省政府机关及军警机构、金融单位、大中专学校以及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一百多个内迁永安,昔日偏僻的山城、小村,骤然成为全省乃至东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至1945年抗战胜利,永安曾作为福建省的战时省会达7年半之久。

  福建省政府迁永安后。成立福建省驿运管理处,专司运输之责,首任处长由建设厅长陆桂祥兼任,继任处长由财政厅长丘汉平兼。省政府为了保卫福建疆土,免受日寇侵犯,决定抗战到底,以闽西、北山城各县为据点,以闽江上游的建瓯为运输中心。加强负责组织建瓯水上三条主流运输机构,特在内河流域沿线县市集镇成立驿运站。为适应抗战需要和准备工作,进行抢运战时粮、盐、油军公物资和土特产品、工业品及其他商品。

  (图30)福建省省驿运管理处证章。1942年用

  (图31)福建省省驿运管理处证章。1943年用

  (图32)福建省省驿运管理处吉山大夫第旧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