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536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4-18

踏遍青山人未老

——记水城县政协副主席杨昌华

□杨沁娴 孟航宇 符 号

  仲春时节,月夜旖旎。杨昌华应邀来到采访地点,此时他的工作身份是水城县政协副主席。入座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一直是一个农民,大家都说我抓种树搞旅游有办法,其实我是在做生态,做了33年,有点响动有点影响,所以过来聊聊这个事。”

  身材壮实、皮肤黝黑、清爽的小平头,杨昌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稳干练。说话也很直爽,讲起种树和创业就神采飞扬。

  1986年5月3日,刚满22岁的杨昌华成为水城县木果乡双河村的团支部书记,年纪轻轻的他带着7名青年承包了1700亩荒山去种树,这一种就是33年,乐此不疲。在木果乡埋头苦干了四年,其间有人受不了长期劳作的辛苦与远在荒山的孤独而离开,也有人默默无闻地跟随他始终坚持。杨昌华像是山间的一棵树,一旦扎根就向阳生长,风雨无惧。1700亩荒山绿意渐起,成为杨昌华给乌蒙大地的第一份绿色答卷。

“砍树吃饭”到“种树吃饭”

  因为杨昌华在木果乡种树出了名,1998年10月底,杨昌华被时任水城县县长的杨明达叫到办公室,还没有坐下来,杨明达直接说“组织上决定你去玉舍林场当场长,你有什么想法?”貌似征求意见,其实没得商量,就是党组织通知一名共产党员去勇担重担。

  虽说是国有林场,杨昌华平时也听说玉舍是块“烫手山芋”。杨昌华想了五分钟,对县长只提了一个要求“再有村民来砍树打职工,我可是要打回去的,县里面要为林场撑腰”。

  为表示支持,11月4日,县长、分管副县长、组织部部长、林业局局长亲自送杨昌华到林场上任。会计给杨昌华看了单位的账本,账面上只有216元,连续七个月没有发工资了。

  杨昌华坐在一张破桌子后面,发表了自己的就职演说,他向大家承诺了三句话:保证不拿玉舍林场一分钱;绝不姑息浑水摸鱼之人;有信心有决心和大家一起奋斗,让林场重现辉煌。

  为兑现这三句话,他一干就是16年。

  人勤天助。1998年底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杨昌华带领职工,依托玉舍林场良好的资源和基础,积极争取造林项目和经费,迎来了种树吃饭的大好春天。每亩造林,国家将补贴30元。为了牢牢抓住这次彻底转型的机遇,杨昌华带头种树,每天运苗、种植往返路程要走近15公里,林场全体职工齐心协力共织绿被,已经退休的老职工也不计报酬地投入植树造林,一年多时间完成人工造林2万多亩。荒山绿了,国家的补贴发下来了;不再砍树卖钱的同时,职工的收入增加了,一度破败的林场渐渐恢复生机。

  2001年,国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杨昌华放手大干一场,与林场周边村委会协商合作,将群众丢荒的山地承包过来,倾力造林。不仅成功制止了盗伐林木之风,还实现从“砍树吃饭”到“种树吃饭”的重大转变。18年前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在八一水库周边,已是5万多亩郁郁葱葱的森林。

“种树吃饭”到“看树吃饭”

  2002年,申报“贵州省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得到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的全票通过。2003年得到上级支持,成立了“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成为事业单位的同时理顺了内部机制。闲不住的杨昌华委托贵州省林勘院对森林公园进行测绘并作出总体规划,在青山翠林间建起了凉亭和步道,悄悄向旅游业靠拢。

  为提升森林公园的知名度,之前天天穿山进林的杨昌华积极下山进城,找各级媒体来宣传玉舍。2004年举办了玉舍森林节;2005年和中央电视台乡村俱乐部合拍专题片并在央视播出;2008年中央电视台奥运城市行摄制组拍摄了玉舍专题片并在央视播出;同年和贵州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团队花费一个多月在玉舍拍摄了“挑战天下”栏目;邀请香港有线23台制作并播出了森林公园宣传片《梦回玉舍》;邀请香港凤凰卫视《大地寻梦》摄制组到林场拍摄了专题片……一连串大动作宣传后,玉舍森林公园成为六盘水对外宣传的绿色名片,成为六盘水旅游文化产业转型的先声。

  进入2008年玉舍发展顺风顺水、大家信心满满时,百年不遇的凝冻灾害席卷南方各省,玉舍国家森林公园也未幸免。大雪、冻雨、凝冻长时间持续,已经初具规模的森林公园几周后大变样:倒下的电杆、垮塌的房子、压毁的凉亭、断裂的步道,几年苦心经营成果尽毁,杨昌华和全体林场职工一样,从头凉到脚。杨昌华带着职工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查看损失,曾经的心肝宝贝变成断壁残垣,大家不免心情低落。

  但是,再大的凝冻也浇不灭杨昌华和职工们创业的热情,他们不是等靠要,而是主动出击。杨昌华反反复复去上级部门找项目要支持,上级部门也被他的干劲所感染,合政策、能支持的都尽量支持。300万元重建资金下拨到林场,对于一个54314亩的森林公园恢复重建,300万无疑是杯水车薪。杨昌华心里算账知道不够,但是脸上还是笑呵呵地给职工们打气,带领大家投入了白加黑、五加二的二次创业,能干的活路都是自己干,打家具、刷油漆、砌砖墙、运建材,职工们都无师自通地成为施工的多面手。重建资金精打细算,保持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2009年9月18日,整修一新的玉舍森林公园重新开园迎客。林场人凭借坚定信念和吃苦耐劳精神,仅用300万元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完成了外包需要上千万元的重建工程。重新开园后,游客纷至沓来,林场职工满心欢喜,眼看着好日子越来越近。

  面对记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11年,讲起那段绝地逆袭、艰苦奋斗的日子,杨昌华禁不住落下热泪:“回忆起当时的苦哇,难以用语言描述。”

“看树吃饭”到“靠雪吃饭”

  也许真是祸不单行。开园后蒸蒸日上的好日子被2010年2月8日的一场森林大火烧没了。突如其来的火灾后,大家好一阵子都心情低落。为了让林场重新站起来,杨昌华多方地调研和考察,立足玉舍特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结合贵州等南方省区冬季旅游资源匮乏的实际,大胆提出了建设玉舍滑雪场的设想。

  杨昌华想出了少量投资、收益后再投入扩建的“滚雪球”式运营,作为全国纬度最低的玉舍滑雪场,2010年试营业门票收入3万多元,2011年达到15万元,2012年达到76万元;2013年正式投入运营,年收入700多万元;2014年达到1300多万元,2015年滑雪场收入突破2000万元。从策划开始就被看作一个笑话的滑雪场,演变为西南几省小有名气的冬季旅游目的地。杨昌华带领职工再次完成从“看树吃饭”到“靠雪吃饭”的又一次飞跃。

  如今的玉舍成为全年全域旅游的好去处,春夏秋,森林洗肺养眼、休闲旅游,冬季滑雪健身、泡泉休养,一个四季可游、康养胜地的玉舍成为原本以煤炭、钢铁出名的六盘水产业转型的先行者。

  2016年12月,杨昌华当选水城县政协副主席,工作岗位离开了玉舍,但他的身心还是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村,他向组织申请,做好政协分配工作的同时,主抓“致富金果”——刺梨产业。

  虽说抓刺梨产业的时间不长,但杨昌华谈起刺梨已经是如数家珍、了如指掌。给记者声情并茂地讲了刺梨的种种优势和深加工、产业链的构想后,杨昌华沉吟了十几秒,淡淡地说:“人的一辈子总要做几件事,还有5年我就要退休了,希望能带领群众把刺梨产业做好;做好这件事,我,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