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旅顺口
□图/文 晋 华
冬日旅顺,海风扑面寒意袭人,然却比夏日少了许多喧嚣多了几分壮美,散发着独特的冬之魅力。天然形成的旅顺良港、风光旖旎的白玉山、沧桑厚重的老建筑还有那热闹非凡的海边集市,旅顺就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处处都是美景,处处都是人文景观,站在这承载了百年历史沧桑的地方,内心不由会涌出无限的遐思,一山担两海,一港写春秋,一个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只有走进旅顺,才能发现这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背后更多的奥秘和故事。
先有旅顺 后有大连
从大连过来旅顺并没有多远,旅顺就是大连的一个区,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一面与大连市区相连,隔海与山东半岛相望。然而印象中旅顺名气一直很大,甚至超过大连, “先有旅顺,后有大连”,在现今的大连市区还叫做青泥洼的时候,旅顺已经凭借地处东北最南端和作为扼守渤海湾最前哨的重要地理和战略位置,形成了半岛之南、渤海之东的辽南重镇。从最早的名字“将军山”到晋名“马石津”、唐谓“都里镇”、元称“狮子口”,直到明朝洪武四年改名旅顺口,每一次名字的变更都昭示着一个时代的变迁,而每一次变迁,又都在旅顺口的历史上留下了沧桑的一页。特别是近代,无论是作为山东先民闯关东的海路登陆地,晚清北洋水师经营的军事要塞,还是后来日俄在此的苦心经营和反复争夺,旅顺因其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中国曾积弱的历史背景,已经承载了太多沉重的历史,也使旅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无冕的露天博物馆。
踏进旅顺,仿佛完成了一次时光穿越,街不是很宽,更缺少高楼大厦,路边街角随处可见日式与俄式洋风建筑,还有老火车站、博物馆、炮台、监狱等遗址,近代史气息扑面而来,更加印证了旅顺的厚重与沧桑的历史变迁,令人百感交集。旅顺代表着中国半部近代史,静静地向人们讲述着它们的故事。今天的旅顺,风情万种明眸善睐,也许她的风采无关繁华热闹,但她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也许那故事深沉而凝重,但是历史赋予她的气质和韵味,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阳光拨开层云,一道道圣光投射在壮丽的海面上,冬天北方的大海无比苍茫,这里曾经闯来了异国的军舰,他们敲开辽东的门户,为旅顺带来了纷繁而忧伤的历史。现在,旅顺的海景壮美依旧,自然和人文景观同样精彩,没有更多的语言能够形容这里海山的壮美大气和灯塔的精致浪漫,旅顺完好地诠释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但这一路上带给我们这些旅行者的惊喜、震撼与沉思远不止照片上的画面和文字上的描述。
旅顺一口 天然形胜
白玉山,是来旅顺必须要打卡的地方,这里是旅顺主城区的中心,也是一处制高点。白玉山原名西官山,相传当年李鸿章陪同光绪之父醇亲王视察旅顺口船坞时,曾登西官山俯瞰旅顺全城,当询问随行官员山名,并从中得知西官山对面的山叫做黄金山的时候,李鸿章随口说道:“既有黄金,当有白玉”,白玉山由此得名。
白玉山不是很高,可以坐缆车或坐车登顶,而我却愿意沿着蜿蜒台阶独步而上。漫步登上山顶,放眼眺望,旅顺全貌历历在目,巍峨的老铁山,秀丽的黄金山,尽收眼底,令人振奋。俯瞰这壮美海山风光,只见远处一条极细的半岛一路蜿蜒到海港之中,状如虎尾,气势雄浑,这就是著名的“老虎尾”,是经海浪常年冲刷侵蚀,并将泥沙沉积形成的“沙嘴”景观。这种难得一见的“沙嘴”景观为旅顺峻峭的海岸线更增添了一些北方的苍茫气魄。
俯视老虎尾,感想颇多,这片海不知历经了多少沧桑变故,才变成今天平静而辽阔的模样。“老虎尾”所处的位置,就是举世闻名的旅顺军港海口,为世界五大天然不冻良港之一。旅顺军港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理位置极其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军港近似一个封闭的海湾,港口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整个海湾又分为东、西两港,由两山对峙组成了出海口,间距300米中,两边布满暗礁,只有中间将近90米宽的航道,每次只能通过一艘大型军舰,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航道两侧的山上,可隐蔽许多火力机关,交叉成网、互相支援,敌舰很难靠近,所以无论是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日军都没有从海上攻进旅顺,所以一些军事家形容说:“旅顺一口,天然形胜,即有千军万马,断不能破”。
下得山来,步入军港公园,就见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旅顺口”三个朱红色的大字,苍劲有力,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一头威武的狮屹立在前方,象征着中国同胞坚强不屈。军港边停着一艘当年作战的军舰,有足球场那么大,军舰的某些部位已损坏,从而可以想象出当年作战的激烈,海水拍打着海岸,似乎在诉说着那段血泪历史。夕阳下的旅顺军港海鸥飞翔,远处的海军驻军身着白色的海军制服飒爽英姿,当年,曾被日、俄殖民者多次激战争夺,如今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重要基地,令人倍感鼓舞。
海边集市 海味冲天
旅顺口地处黄海与渤海交汇处,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盛产海鲜,在旅顺盐场的海鲜集市上,渔船穿梭,桅杆林立,码头上大车小辆,装满海鲜,那景象令人感叹。刚走近海鲜集市,远远的一股海腥味就扑面而来,再看市场近百米的海鲜摊位在海边一字排开,各种海鲜应有尽有,有大龙虾、大海虾、鲍鱼、海参、赤贝、梭子蟹,还有各种海鱼和贝类,而且大多数都是活的。还有满目的腌制虾酱和咸鱼的大缸,出出进进运海货的车辆和买海鲜人群络绎不绝,海产品好多都是就地加工,现场挑选分类,海鲜海鲜,实实在在地一个“鲜”呀!海鲜交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男人们将新鲜的海鲜从大海带到岸边,女人们在沙滩上售卖刚刚打捞上来的海鲜,剥大虾、剥毛蛤,忙得不亦乐乎。人群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一切都是忙碌的身影,阳光照在海滩上,吹过来的海风是浓浓的海腥味。
一位女士站在一家卖螃蟹的摊位前。“35元一斤。您买几斤?”女主人甜美的声音响了起来。“来三斤吧。”顾客回答说。立刻,男主人麻利地拿起了几只活生生的大螃蟹。这螃蟹真不错啊,个个挥舞着手臂,顿时让人感到威力十足。“鲜虾!鲜虾!28元一斤!”一位老奶奶用苍老的声音喊着。一头银丝的她脸上不时地冒出几颗亮晶晶的汗珠,加上几条皱纹的点缀更显她的质朴。“这是什么时候打捞的?” 老奶奶转手一指身后对挑剔的买主说:“你看后面,我们的渔队才刚刚打捞回来的,不新鲜不要钱的。”
置身欢腾的海边大集,仿佛穿越历史,真是好一派繁华的景象,好一个热闹的集会!船老大朴实的笑脸,卖鱼嫂响亮的吆喝声,卖腌制品的小伙儿热情的推销,都让人心里暖融融的。赶集人依然不断,川流不息从四面八方涌来,在每个摊位前挑选自己中意的海货。有人是来买货的,也有人是来逛着玩的。买到了称心的东西当然高兴,空手而归也不遗憾,凑凑热闹,开开眼界,也算是一种消遣。如果在集上碰见熟人,更是意外之喜。嘘寒问暖地唠上一会儿,抽支烟,感情更近一层。大集像一个节日,更像一场聚会。赚多赚少并不在意,买的卖的都挺乐和,这是传统集市展现出的一种别样风情。
大糖火烧 中空皮薄
在旅顺不少景区门口,游人都能看到一块同样的招牌----水师营大糖火烧。什么是大糖火烧?这美食可真有特色,盘子大的个头如大鼓,焦黄的外皮颜色金黄,外面沾着芝麻透着香,把它静静摆放在那里的时候,感觉不到有何不同之处,但拿起它的瞬间,那种轻飘飘的失重感,让你觉得它的确很神奇。稍微一用力,立刻戳破,原来里面全是空的,就像吹起来的气球,内中挂了一层薄薄的糖,掰下一块放入嘴中,酥脆香甜,口感极佳。这也叫糖鼓火烧,之所以说它鼓,是因为中间夹糖的缘故,上下两层在烙制的过程中分离,形成空心状。
“水师营的大糖火烧老干榨,金州的驴肉包子炸麻花”,这是大连地区在解放前尚被称之为“旅大市”而流行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一斑,当时的大糖火烧可谓是大名鼎鼎,在信息交流单一闭塞而完全靠口碑相传的过去,能有着这样响当当的广告语可见其深受人们喜爱的程度。水师营的大糖火烧好吃,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据《水师营村村史》记载,村民刘殿吉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制作火烧,儿子刘德谦,少年时随父亲来水师营经商兼种田。当时市面上出售的糖火烧是锅里烙的,叫锅饼,不香不脆。刘德谦继承父亲做火烧的工艺,在精心琢磨火烧的调面、用料等一系列工艺过程之后,改进了工艺,火烧又改为炉火烘烤,终于制作出独具风味的、面皮薄、香脆甜的大糖火烧,存放数日仍不干、不硬。在过去,含有糖的食物是比较奢侈的,往往被作为一种点心,再加上这种火烧的耐存储,所以在当时非常受欢迎,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
一家大糖火烧铺的掌柜大姐忙里忙外手不失闲,在她看来,大糖火烧简单说就是“一点白糖,一点芝麻和一团和好的面,经过加工从面饼变成‘鼓着肚子’又薄又脆的火烧。”尽管这样说,她还是承认要想做得好吃,其制作过程还是有一些讲究的。她说面就要和得软硬适中,糖要最好的白砂糖,在擀成饼的时候要擀得均匀,不能有漏点,另外炉火旺也很关键。因大糖火烧大而中空的外形,掌柜大姐的小店前,常常会有游客被吸引驻足,她的店平均每天能卖出百余个大糖火烧,好的时候一天能卖150个以上。“这还不是最厉害的,要是赶上节假日一天能卖超过3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