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整合资源 助推黔货出山
——黔东南州发展农村电商助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近年来,黔东南州抢抓电商发展机遇,将电子商务作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助力精准扶贫的新动能,在人才培训、电商示范、模式创新等开展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
建立健全机制 完善政策规划
黔东南州的农特产品和民族工艺品独具特色,其产品的原生态性、区域性、稀缺性优势明显,黔东南州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创新工作,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682个,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5个;绿色食品证书14个;地理标志证书6个;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含转换)209张,有机认证企业(含合作社)159家,认证品种从种植业发展到养殖业共28种。这为黔东南州有效运用电商新模式,推动“黔货出山”,服务“三农”奠定了基础。
记者了解到,黔东南州16个县(市)均已建成电商县级运营服务中心。全州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站(点)建成1576个,行政村覆盖率达74.4%。根据贵州省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统计:黔东南州共有第三方店铺/产品数4411个;自建平台200余个,该州获得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6个,实现县域全覆盖;凯里市入列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电商百佳县”,电商发展指数位列全国91位,成为贵州省唯一上榜城市。
黔东南的电商发展成绩的取得,在于黔东南州高度重视电商工作,成立了以州委书记为组长,州长为常务副组长的黔东南州电商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按照“贵州标杆、全国一流”的高标准高位谋划全州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电商扶贫纳入州政府“1+10+9”专项扶贫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以及时间表、路线图等。制定出台了《黔东南州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发挥基层党建带动作用助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电商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等多个专项政策文件,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政策保障,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电商健康发展,为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借助东西协作 有效整合资源
为有效整合资源,推动电商扶贫,黔东南州充分利用帮扶城市杭州“电商之都”优势,积极争取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支持:一是完善电商扶贫协作机制。双方两次签署合作协议,在黔东南州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电子商务人才梯队建设、电子商务生态体系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引导基金等方面进行合作。同时,帮扶电商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涉及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产品品牌体系建设、溯源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共赢。二是共建黔杭电子商务产业园(凯里互联网众创产业园),截至2017年底,共入驻世界500强企业3家和其他56家各类大中型企业,完成电商交易额2亿余元,带动创业就业达2560多人,其中,带动贫困人口530人。三是搭建销售平台。在中华农业电商博览园(杭州站)内免费开设了 400㎡ “黔品中心”,组织了全州100余种农特产品入驻展馆,线上线下互动,助推“黔品入杭”。2018年新春端午期间,在全州有机农特产品供应商联合会的推动下,杭州吉利控股集团“吉时雨”精准扶贫采购项目助力黔东南产业扶贫,向黔东南采购1万份节日大礼包,大礼包产品包括无公害紫米、无公害薏仁米等9款黔东南特有的优质农产品,金额达400万元,直接带动200多户农户脱贫。现在,黔品中心已经成为该集团精准扶贫项目绿色农副产品定点采购基地。
创新发展模式 带动贫困户增收
黔东南州发展电商不拘泥于单一平台、不追求统一模式,既与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大佬合作,开展“农村淘宝”“互联网+乡村”的试点;又鼓励“草根”网商创业、传统企业转型“触电”,在农村电商、旅游电商、跨境电商、电商扶贫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探索。一是打造了“西江模式”,利用西江景区每年近500万人的旅游人流量,打造了“景区人流量+政府公信力+020+民族文化创意+传媒分享”的“互联网+旅游”黔东南模式,在西江景区运行取得成功。西江特产旗舰店自营业以来,重点培育了雷山鱼酱、雷山银饰、雷山银球茶、雷山青钱柳、雷山天麻等当地旅游扶贫特色产品。辐射带动了西江镇周边村寨315户精准扶贫户发展茶叶种植、银饰加工等产业,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500余元,直接带动1154个贫困人口增收。二是打造了“基层党组织+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传统产业升级+村级公共服务+美丽乡村”黔东南版“1+5”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村级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引领作用,坚持以党组织为主导,党员为主体,农户为基础,推动农村电商健康发展,促进集体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如三穗县桐林镇鹿洞村以“电商站点+合作社”的电商扶贫模式,发动当地贫困户种植金秋梨,统一种植管理和产品销售,通过发展电商拓展销售渠道,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体系,为贫困户争取最大利润,实现脱贫增收。2018年8月22日,仅用3小时网上销售金秋梨1.4万余单,近9万斤,销售额实现32.06万元。
积极搭建平台 助推黔货出山
为加强基层服务,助推黔货出山,黔东南州依托国内外知名大平台资源,积极引进阿里巴巴、苏宁易购、京东、腾讯等知名电商平台入驻黔东南;建成运营淘宝“特色中国·黔东南馆”、贵州电商云“黔东南馆”等;阿里农淘“千县万村”项目落户黄平、凯里、黎平等3县市,共建成运营222个“农村淘宝”服务站点,辐射贫困户322户,为老百姓节支约1500余万元;凯里、黎平、麻江等3县市开通农村淘宝“兴农扶贫”频道。除此,深入开展电商精准扶贫站点建设工程,构建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建成全州村级综合服务站(点)1576个,行政村覆盖率达74.4%。与此同时,积极构建电商服务平台网络,建立了黔东南州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黔东南州有机农特产品供应商联合会,补充完善政府外延的电商公共服务职能。目前黔东南州正在筹备成立黔东南州电子商务协会,不断加强电商服务功能。
与此同时,为引领电商发展,黔东南州积极加强主体培育:一是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示范项目。目前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6个,已实现县域全覆盖;获得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共获得项目建设资金67850万元。通过项目资金的撬动,构建了完善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农产品“上行”网络销售渠道、通达的快递物流体系和人才培养、品牌培育体系等。二是组织开展州级“十佳”电商示范项目评选活动。凯里互联网众创产业园等被评为“十佳”示范电商产业园,侗乡福旗舰店等被评为“十佳”示范电商网店,凯里市铜鼓村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等被评为“十佳”示范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贵州黔茶故事茶业有限公司等113家电商企业被确认为电商扶贫示范培育企业。通过示范创建和重点培育,带动了全州电子商务加快发展。三是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电商扶贫高峰论坛暨中国(贵州)“黔货出山”网货博览会,发起筹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电商发展联盟”,有效提升了黔东南电商发展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