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采》:奏响民族区域杰出人才的嘹亮赞歌
□李家禄
杰出人物是时代的标志。一个杰出人物甚至能使社会铭记一个时代的存在。黔东南历史上虽为偏荒之地,但也代不乏人。仅明清以来,就有一个状元,百余进士。当年,黔省麻哈(今麻江县)夏同龢,斩获状元,大魁天下,使有清一朝记住了黔东南,刮目相看贵州人。如今,文化学者陆景川倾情推出的地域文化人物散文集《千年风采》,就彰显了这种“人杰地灵”的强劲效应。在这本50余万言的大作中,作者将生养于苗乡侗寨、扬名于华夏大地的志士仁人,描状成册,集中展示,从而揭开了黔东南名人俊彦之华彩盛势。同时,该书还精心梳理了黔东南人才发展之脉络,理性探究人才成长之规律,科学总结人才奋斗之贡献,为外界研究黔东南人杰地灵的文化现象提供了翔实宝贵的蓝本。纵读全书,掩卷沉思,愚以为其有如下要义与价值。
一、 构建了黔东南区域杰出人才的谱系
人才群体的出现,代表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体现了相当程度的文化苏醒与自觉。而挖掘、整理和研究人才文化现象,需要研究者具有精准的人才辨识能力。鉴才如鉴宝,还须具备丰 富的史学知识,才能给古今人物刻画精准的标签,并为人们乐于接受与传播。而陆景川恰恰具备这样的能力。他曾长期在人事部门工作,形成了发现、研究人才的自觉意识,身为文化学者、侗族作家,曾主笔、主编过《黔东南州人物志》《黔东南州人事志》《伟人名家与黔东南》《苗族百年实录·风流人物》《侗族通览·人物篇》等著述。他擅长给人物贴上精准的标签,使人物能够从纷繁的文化现象、丰厚的典籍史料及杂芜的历史烟尘中抽剥出来,并以鲜明独特的意蕴,立其传,树其名,绘就长卷的人物画廊。精准刻画人才标签,有助于对人才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千年风采》建立在精细化人才研究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树立了个性独特但又形象丰满的名人群像,这是人才学研究与文学书写的双丰收,为构建科学完整的民族区域的人才谱系提供了范式。
第一是政坛显性人物。明景泰五年(1454年)的黔东南第一进士周瑛,曾任太仆寺卿,是皇上的近臣,后升任广东左参政、广西右布政使,为从二品高官。孙应鳌,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进士,历官按察佥事、提学副使、佥都御史、大理寺卿、右侍郎、国子监祭酒、工部尚书等,卒后赐祭葬,谥文恭。还有南明重臣何腾蛟官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晋太子太保。清代云贵总督谭钧培、山东巡抚朱定元、云南巡抚徐之铭等等。现代的有革命家龙大道、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周达文、著名民主人士王耀伦等,都是从黔东南走向国内外的风云人物,其功业卓绩作为一种历史遗产和思想精神,深深地融入中华大地,也丰厚和博大了黔东南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高度。
第二是军界杰出将领。从施秉县走出大山的罗大春,曾于清代把福建水师提督和陆路提督一肩挑,并把占据台湾的法国、荷兰侵略军赶出去,又开发建设了宝岛台湾,战功与政绩同辉,四次受到清廷表彰,亦令法国、荷兰的历史未敢遗忘。苗族总兵朱洪章被张之洞钦赞:“洪章从征江南,身经百战,功绩最多,有古名将之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建国联军第十一军军长兼贵州巡宣使李世荣追随孙中山革命,“艰苦卓绝,智虑忠纯”。而开国上将杨至成,在四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是我军后勤战线的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军队的“后勤之父”。
第三是教育科技精英。人才学上有一个重要现象是复合型的人才,他们在多个领域都有不凡的才华与卓绩。在黔东南的人才谱系中,复合型人才,史不鲜见。周恭寿和周昌寿为同胞兄弟,教育“双璧”。周恭寿先后创办贵阳高等小学堂、贵州省立模范中学校、遵义女子师范学校、贵州大学等,励精图治,桃李满园。周昌寿历任大夏大学教授及数理系主任、并兼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等。他学识渊博,口才出众,郭沫若描狀他讲课“妙喻取譬,头头是道,满场听众,肃静无声。”他还撰写了诸多有影响的学术专著,编写出版了物理学等优秀的大中学教材,成为我国一代物理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第四是文学艺术名家。黔东南的第一诗人当首推周瑛。他好“优游林泉,多有吟咏”,曾将自己所著诗文亲自校录辑为《草庭类稿》共72卷,被载入《明史·艺文志》。孙应鳌诗文,不仅冠冕黔中,而且名播海内,当时就与文坛巨擘王世贞等人有诗文唱酬交往。其《学孔精舍诗钞》有900多首。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所著《学孔精舍汇稿》《淮海易谈》《春秋节要》《四书近语》《幽心瑶草》《督学文集》《归来漫兴》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史学、音乐诸领域,被誉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吴文彩是侗戏鼻祖,其侗戏剧本《李旦凤姣》《梅良玉》等,丰厚了祖国戏曲文化大观园。张毕来是著名文学史家、红学家及作家,其《新文学史纲》影响极大,曾是建国初期高等院校的重要教材。而红学三部曲《贾府书声》《红楼佛影》《漫说红楼》则奠定了他成为全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的学术声誉。
第五是乡土文化技艺人才。107岁的吴定元是国家卫生部在北京隆重命名的“全国首届名老中医”传承导师之一,其医著《草木春秋》凡20卷18万字,是一部极具民族医药特色、医疗特点又集学术性、技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侗医医典,为丰富祖国民族民间医药宝库作出了贡献。李春燕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2005年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李发品75岁赴加拿大参加1986年第十九届世界老年人长跑锦标赛,在万米跑道上以42分38秒82的成绩斩夺75—79年龄组的世界金牌,成为有史以来这个项目摘冠的中国第一人,被外媒誉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老人!”
二、揭示了黔东南区域杰出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第一是民族区域杰出人才的成长,都离不开较好的家学渊源与支助。周瑛出身于兴隆卫军人世家,年少时因乡里缺乏名师,即不远千里赴四川泸州求学,与当地名家精研经史,后科举及第,成为黔东南进士第一人,年仅25岁。孙应鳌年少时家藏图书富集,能熟读经史子集。后随为官的父亲前往云南保山,“求学应试于省城、京师”,终成明代大儒。就是革命家龙大道,也是有木商的父亲支撑,才能去上海大学读书,并远赴苏俄留学,回国献身革命。
第二是民族区域杰出人才的成长,与天资聪慧具有很大的关系。天赋对于人才在某一领域取得杰出成就,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周瑛年少即以诗文名躁乡里。孙应鳌9岁能吟诗作文,10岁日诵千言,18岁参加乡试,高中举人第一名。宋仁溥“小小年纪就能吟诗作对,人称‘神童’”。
第三是民族区域杰出人才成长,要有韧性精神,苦经磨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梅花香自苦寒来。朱定元“读书偶卷,辄长跪自警,至与友人置冷水坐间,互浇以醒睡。”这与“头悬梁锥刺骨”堪有一比。孙应鳌一生坎坷,两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但他毫不气馁,又赴三考,始得进士。为官后嫉恶如仇,肃贪反腐,导致严嵩奸臣迫害,无奈辞官回家。在家期间,身患肺病,呕血不止,仍设馆授学,著书立说,后官至工部尚书。其一生三落三起,靠的就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来支撑。
第四是民族区域杰出人才成长,都具有接受新知、开放包容的宽阔胸襟。尽管民族人才在本民族文化体系内都各有专长,但要成就功名,就必须有探索的精神、宽阔的胸襟及接纳先进思想文化的勇气,还得有沉下心来虚心学习的坚守。封疆大吏谭钧培之所以能阔步走出黔境大山,不仅年轻时就攻读经史等治世理政典籍,还涉猎兵战技艺丛书,为他后来从政治军打下了坚实基础,使他在几十年的官场宦海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被著名史学家俞樾誉评为:“公所至之处,察吏安民,整纷剔蠹,莅一郡则一郡治,莅一省则一省治。”夏同龢中状元后,看到清朝如西山落日,气数已尽。为了拯救国朝,居然放下状元之尊,自费远赴日本学习现代法政与科学技术,并于孙中山会晤,探寻救国良策。
三、总结了黔东南区域杰出人才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意义。
第一是民族区域杰出人才以深厚学识,对家乡进行积极的文化教育反哺,开化民智,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步。周瑛致仕归乡,痛感桑梓文教落后,不遗余力发展家乡教育,捐出家产,创办草庭书院,揭开了黔东南文化教育勃兴的序幕。自其创办草庭书院至清末废科举的数百年间,黄平中进士者达27人,举人251人,史称‘黄平在黔为文物声名之地,科名辈出,甲于他郡’。”孙应鳌辞官回乡养病,先筑平旦草堂,后建学孔精舍授课讲学,开一地一派之学风,使清平有10余人先后考取进士为官。
第二是民族区域杰出人才为官清正,对构建现代清明政治具有范式意义。官居高位的黔东南杰出人才,诞生于贫瘠僻境,备尝民生困苦,入仕是抱着改变自身生存环境,促进社会进步的良善目的。龙起雷打击豪强恶霸,维护平民权益,特别是在担任大理寺少卿和言官任上,敢于直言进谏,与腐败官员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张应诏调任两淮盐运使肥缺,“廉洁自重,虽经手千万,却不私取分文,康熙帝闻知,谕旨褒奖,以应诏品志政绩,勉励朝廷百官。”谭钧培为京官时,面对不法商人重金贿赂,严词拒绝,使其望而却步。升任江苏布政使后,前任门丁班役违禁对来司署者索要红包,他着令将其开除。可第二天,司署全体门丁班役竟集体罢工抗议。面对如此灯下黑恶,他毫不退让,果断清除此类蛀虫,终于刹住了身边工作人员索贿的风气。从此,江苏官场正气大振。对于自身子女,更严格要求,故子孙多有建树,时誉“谭氏一门三翰林”。
第三是民族区域杰出人才载入史册的功德业迹,让世人知晓黔东南,并提升了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状元夏同龢,是中国历史上状元兼留学生第一人,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时代标杆影响。石赞清履职天津知府,英勇抗击英法侵略者,津民称其“石父母”,咸丰同治两帝树为典范,教化百官,其“中外皆有政声”。义士张先培,悲壮刺杀袁世凯,被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作诗赞颂,震撼时人,誉载丹青。龙大道曾为中共早期省委书记、江浙沪皖工运领袖,被鲁迅誉为“革命家”,毛泽东签发了革命烈士证,载入党史。这些名人英烈的功绩,提升了黔东南的区域文化形象,为大美黔东南状写了灿烂的华章。
第四是民族区域杰出人才对家乡的歌颂和礼赞,为偏僻封闭的黔东南打开了与外界交流的文化平台,为培育当代民族旅游产业积淀了厚重多彩的文化资源,并催生名胜景点景区的形成。周瑛的《东坡仙岛》歌咏黄平飞云涯:“层峦叠嶂耸琼楼,仿佛三山东海头。水泛碧桃流涧壑,烟笼绿柳锁汀洲。祥光隐隐陀头起,紫气阴阴洞口浮。白鹤玄猿栖自古,苍苔仙迹旧遨游。”诗里“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犹如东海的仙岛神山。之后,歌咏诗文,不绝经典。王阳明曾赞誉飞云崖:“乔林秀木,垂荫蔽亏;鸣瀑清溪,停洄引映。”“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集于斯崖。”林则徐七言古风《飞云崖》,则点染飞云崖为:“天惊石破”“悬岩千尺”“重阴欲雨”“泉作钟磬”“秋色满岩”。厚重的文化积淀,使飞云涯跃升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东线旅游的重要景区。
总之,《千年风采》记录了一群黔东南乃至贵州文明教化的开拓者,一群思想创新的先行者和一群知行合一的实践者,并传达了一种亘古馨香、博大深厚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