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加强我省水资源保护
——访省政协委员付野秋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改善水资源现状、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具有重大意义。”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省政协委员、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付野秋谈及为什么会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提出要齐心协力加强水资源保护的提案?
付野秋委员介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出台全国首部水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全面推行五级河长制,不断强化水环境治理,切实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小康水行动计划,水资源保护开发取得显著成就。但是,水资源紧缺与用水效率低下、水污染严重与水污染防治相对滞后、水体调节功能弱化与水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和制约着我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其表现为: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黔中经济区等主要城市群水源性缺水突出,工程性缺水问题客观存在。二是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未有较大改观,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不畅,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垃圾直排普遍,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率较低。部分流域污染严重,乌江总磷超标问题不容忽视。三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点多面广,无后续管护经费,水源水质无法保障,目前全省尚有208万农村居民未达到饮水安全标准。四是涉水行政执法力量分散薄弱。水行政执法机构职能交叉,水资源城乡之间、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排水分割管理,多头之下执法力量分散薄弱、效率低下。
针对我省在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付野秋委员从以下几方面建议:
首先,狠抓污染防治,维护水生态环境健康。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完善城乡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管网配套和第三方运行。
其次,加大民生水利建设,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统筹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优化水利建设投资结构,加大人口集聚区、产业集聚带投入,加快配套完善现有水源和供水设施建设,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现代水利体系。
第三,建设水生态文明,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节水载体建设、计划用水、定额管理、规费征收、节水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节水爱水的浓厚氛围。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指标体系,实行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鼓励企业进行节水技术研发和应用,建立企业水权交易平台。
第四,加大执法力度,促进水资源保护工作快速步入法治轨道。明确各涉水管理部门职责,填补管理“真空”地带,厘清管理交叉区域。
第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明确初始环境权、生态效益及损益评估、补偿标准等基础性问题,加大补偿投入力度, 加快在全省逐步全面铺开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水资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