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495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1-27

脱贫攻坚打硬仗


  核心提示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迈上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在这个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持续高位推动,全省上下用心用情用力打好“关键之战”,贵州脱贫攻坚事业可谓硕果累累、捷报频传。

  主持人:观众朋友晚上好,欢迎收看由省政协办公厅主办,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政协报联合推出的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我是主持人徐兴海。

  谋略贵州,谱写新篇。今天上午,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隆重开幕了;明天上午,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也将如期开幕。随着这次会议进程,我们将邀请部分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走进演播间,围绕脱贫攻坚、绿色发展、全域旅游、创新驱动、社会民生五个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回顾发展之路、共谋未来之道。欢迎大家准时收看。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迈上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在这个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持续高位推动,全省上下用心用情用力打好“关键之战”,贵州脱贫攻坚事业可谓硕果累累、捷报频传。

  今天,《两会面对面》节目有幸邀请到省政协常委、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级干部向青云,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副主委、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徐大佑,省人大代表、贵州梦润鹌鹑有限公司董事长、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第一书记张明富,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并探讨继续打好这场硬仗的“攻略”。欢迎三位嘉宾,我们先看一个短片。

“关键之战”捷报频传

  从“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极贫窘境,到松涛阵阵、绿浪翻滚的生态家园;从古驿道上的马蹄绝响,到公路、铁路、航空衔接的立体式交通网络……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毕节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通过践行“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理念,持续绽放乌蒙高原的魅力姿态,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30年筚路蓝缕,30年砥砺奋进。在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确保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这赋予了毕节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也为做好试验区工作和全省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

  过去一年,贵州上下齐心协力、尽锐出战、务求精准,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用好政策组合拳,全面打响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通过连续发动春风行动、夏秋攻势、冬季充电等重大战役,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再战告捷,全省贫困发生率首次降到了5%以下。

  如今,从喀斯特山区的土缝里,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等经济效益高、脱贫见效快的产业次第出现,“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格局在贵州大地上生机勃发。

  主持人:刚才短片里提到一个数据,去年全省贫困发生率第一次降到5%以下,可见我们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绩。一年来,在贵州加快脱贫攻坚的进程中,你们比较关注哪些重大事件或者现象?

  向青云:对我个人来说,2018年印象最深刻的是省委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这场革命从去年2月9日开始,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向全省发出这个号令以后,又相继展开春风行动、夏季比武、秋后算账、冬季充电等重大战役,我省基本构建了产业革命的八要素工作体系。

  从时间跨度、战斗区域、革命效果上看,我认为这场产业革命的成果非常突出,有效推动了思想观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变革、工作作风变革。用数据可以作证:去年全省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万亩,发展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等高效作物667万亩,农业增加值达到6.8%,增速在全国居于前列,是过去5年增速最快的一年。

  一年来,全省农业农村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冲锋在前、投身一线。我也有幸参与到这场战斗中,觉得是人生难得的一次机会,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徐大佑:去年,贵州脱贫攻坚进程有三件事我比较关注。一是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快速推进、成效显著。我带很多东部地区的民建会员企业家下去调研,他们看到了都非常惊叹。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不仅使一个地区的通行、通达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关键的是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从目前来看,这件事的效果非常好。

  二是省委主导的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如火如荼地推进。一年来,它使贵州农村产业结构初步摆脱了单一、低效的传统格局,对下一步全省农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将起到很好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隆重召开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这对很多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像张明富书记一样的同志来说,确实是一种巨大的鼓舞。这些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进程中能够带来榜样力量,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张明富:这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播州区大坎村采取多种办法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了人人关心脱贫攻坚、人人关注脱贫攻坚、人人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组织开展抗贫拒贫活动,引导村民力所能及地参与帮扶,哪怕是给行动不便的贫困户做一顿饭吃。现在,“我扶贫、我光荣”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目前,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也做好了随时彻底摆脱贫困的充分准备。

  主持人:聚焦深度贫困,是脱贫攻坚打好硬仗、啃下硬骨头的必然之举。请结合你们各自的工作、生活实际,谈谈贵州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

  向青云:作为农业农村部门,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是在产业扶贫方面,主要围绕发展潜力大、前景好、效益高的产业,比如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等,把具有贵州特色、本地优势的产品迅速做大规模,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提升它的竞争力。去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00万亩,食用菌面积达到20万亩、精品水果面积达到720万亩。

  这几年,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在珠三角、长三角市场的影响力很大、销路很好。去年秋后算账的时候,我们还算出贵州在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最具竞争力的时段和区域等,为今年强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产业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徐大佑:从高校的角度,贵州财经大学首先是在台江县培训电商人才,目前已经培训几千人次,为很多农村网店将特色农产品上线出山、助推“黔货出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我们直接派出8名精干的党员教师,深入台江扶贫第一线担任驻村书记,这件事持续了3年多。

  从党派的角度,民建省委积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大对黔西县贫困村的招商引资力度。我身为民建省委大扶贫组组长,亲自率队到河北、山东、辽宁等地做推介,然后带当地的民建会员企业过来参观。他们发现,贵州确实是山清水秀、资源富集,对很多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发展前景很看好,也促成了不少项目合作。

  张明富:我举一个例子,去年大坎村的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000多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主要做了几件事情:一是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紧紧围绕农村与城市广泛联系的大市场,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二是联合贵州茅台集团,实行国企与民企共建、联动扶贫,让贫困户在企业就业、稳定增收。

  去年春节过后第一天,遵义市政府主要领导就来到大坎村视察,在与贫困户亲切交谈时,高度肯定了我们开展的扶贫工作。这大大激发了我们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动力,也坚定了村民们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信心。

黔北再现“时代转折”

  2018年12月13日,讲述务川县石朝乡大漆村脱贫故事的影片《出山记》,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斩获最高奖——优秀纪录长片奖。这部优秀作品,见证了我国偏远农村变革的艰难历程,更彰显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在黔北山村落地的丰硕成果。

  时间回到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视察时,说出了“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一饱含人本理念、民生情怀的名句。随后,“精准扶贫”战略部署被提出并在全国推进;同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3年多来,遵义市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深度贫困,坚持目标精准,整合各方力量,强化政策保障,高位领导、统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赤水在全省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涌现出一个个以花茂为代表的美丽乡村。黔北生态美、产业旺、农民笑,实现了乡村振兴的“时代转折”。

  主持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在于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31.7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32.02万人。你们怎么评价这样一组数据?

  向青云:据我了解,这131.79万个实现就业创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占去年全省脱贫总人数140万的89%;还有一个数字,实现就业创业的32.02万个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大约占去年全省搬进数的79%。

  这两组数字,首先说明了只要能就业就可以增收,从另一个层面也说明我们的产业发展比较好,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多,有了岗位就能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其次,这些岗位需要技术熟练的工人,说明各级政府对技能培训工作抓得很实。老百姓掌握技能后才能上岗,才可能实现持续增收。第三,我觉得现在贫困户的观念也变了,以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正在发生巨大转变。

  徐大佑:从这几组数据看,我感觉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很不错,也使我们对到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充满了信心。因为,去年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一大部分,剩下的任务就不是很多了。

  同时,这些数字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智慧。数字里面显示的成效,都包含了就业和创业,这对脱贫攻坚来说是一种持续性的改善,值得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并深入研究。

  主持人: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每位农民朋友都有一个乡村振兴梦。你们认为,在未来不长的冲刺、决胜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头,贵州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还有哪些“局”需要破?

  向青云: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我认为在这个时间段必须破几个“局”。一是要利用好贵州独具的生态环境,把优势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基地还不够大的局破了;二是要进一步改变全省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农业企业“小散弱”、竞争力不强的局面;三是当前新型农民、农业工匠人才数量很少,这个局也一定要破。

  徐大佑:在接下来一年多时间里,特别是今年必须抓紧抓好几项工作。一是要持续提升农村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口的素质,这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基础和关键;二是要进一步培育和壮大贵州的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三是总结一些地方的经验,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点,必须持续抓好、抓出成效。

  张明富:我特别想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把创业园区这个平台搭建起来,让更多下乡创业的大学生、社会青年和城市里的各种人才,都投身到农村和基层一线去。然后,再吸引各兄弟省份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参观、学习这些基层干部、农村创业人员的先进事迹,从而形成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贵州经验”。

  主持人: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举力集智冲破贫困的桎梏、撕掉贫困的标签,是贵州这个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省份必须迈过去的坎。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在创新、完善的顶层设计之下,全省扎实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构筑起精准扶贫强劲政策的“组合拳”,用苦干实干干出了贫困群众获得感,正阔步迈向贵州人民的小康梦。好了,感谢三位嘉宾来到演播间,感谢观众朋友收看这期节目,我们明晚见!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田锦凡 图片摄影/本报记者 李 丽)

省政协常委、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级干部向青云

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副主委、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徐大佑

省人大代表、贵州梦润鹌鹑有限公司董事长、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第一书记张明富

节目录制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