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不脱贫 驻村不脱钩
——记德江县政协驻村干部何兰高
□本报记者 蒋兴华
用“真心、真情、真帮”来形容德江县政协驻村干部何兰高,是很贴切的。2008年到2015年,何兰高先后在德江县荆角乡岩底村、杉树村、牛角水村,长丰乡洞庭村、小平村、桐油坝村,高山镇梨子水村驻村。2016年至今,他又主动请缨连续驻村帮扶高山镇中和村。进驻中和村以来,他想方设法真心解决民生“三难”问题:协调资金128万元新修村小学解决学生上学难、协调资金25万元新修村卫生室解决群众就医难、协调资金6.8万元硬化进村路解决群众出行难,号召30余户村民种植蔬菜40余亩,带动贫困户增收,用忠诚践行“群众不脱贫、驻村不脱钩”的誓言,赢得了群众口碑。
一
“何书记是一个干工作非常踏实的领导,他来驻村后,积极带领村民开山修路、修建学校、新建卫生室、发展产业等等。”何兰东说。
何兰东是中和村村民,他告诉记者,自从何书记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中和村的交通发生了大变化,从过去的通村路一条增加到五条,村民们种植的花椒、核桃等农产品销往外地太方便了……”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干部,是何兰高书记,让我看到了脱贫致富希望……”罗仕兵说。
罗仕兵是中和村的贫困户,今年43岁。他告诉记者,他出外打工多年,因有病回到中和村后,用自己的存款8万,加上特惠贷12万搞起了黄牛养殖。在申请项目和养殖黄牛过程中,不管是修建牛圈,还是牛生病,他都得到了何兰高的关心支持。
何兰高,一个在乡镇工作18年、调入县政协机关后又主动请缨驻村帮扶10余年的土家汉子,一个和群众打交道是“见面熟”、被老百姓称赞为“名堂多”的基层干部。12月6日,记者随同省政协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新闻采访小分队走进德江县高山镇中和村,零距离采访何兰高,了解他驻村10年间的脱贫攻坚经验和实际成效。
二
记者了解到,1990年至2008年,何兰高先后任德江县龙泉乡民政助理员、社综办主任、劳务站长、闹水管理区主任、八一管理区总支书记、乡人大副主席、乡组织委员、副科级干部;2008年至2016年,他先后在德江县荆角乡岩底村、杉树村、牛角水村,长丰乡洞庭村、小平村、桐油坝村,高山镇梨子水村驻村;2016年至今,他在德江县高山镇中和村驻村。
多年来,特别是经组织选派进驻高山镇中和村以来,何兰高用忠诚践行“群众不脱贫、驻村不脱钩”的誓言,用脚步丈量贫穷到脱贫的距离,用真心、真情、真帮、真联的付出,赢得了群众口碑。
“我驻中和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交通部门联系,争取到6.8万元维修资金硬化通村路,解决了中和村群众出行难问题。”何兰高说。
记者了解到,中和村是典型的贫困村,距高山镇15公里,距长丰乡14公里,距泉口镇18公里,距石槽乡20公里,组与组之间“隔山相望,距离遥远”,祖祖辈辈都是靠肩挑背磨。全村辖7个村民组224户776人,现有贫困户51户182人。
面对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中和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带领群众“走出来”,着实让何兰高绞尽脑汁。
“我在中和村建立微信群,上传全村的精准扶贫信息和村情民意,把微信群建成群众知政问政的窗口和工作信息交换的平台。”何兰高表示,同时建立村级“大数据”,把平时工作中需要的资料,群众诉求以及户口、银行卡、医保等资料统一归档和录入电脑。
何兰高还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协调资金128万元新修村小学解决学生上学难;协调资金25万元新修村卫生室解决群众就医难;借力国家扶贫项目落地契机,新修扶贫公路14.7公里,解决黄泥坪至七锅庄、中溪至吴家宅、胜坝至打叉溪四个村民组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三
记者注意到,在中和村,说起何兰高,村民都说他“名堂”多,不按常理出牌。
在实际驻村过程中,何兰高的确不是对照上级文件照抄照搬,而是深入村组调查,认真总结谋划致富门路,寻找致富动力,探索群众长远发展的门路。“我在调查中发现,中和村90%的村民有养蜂的习惯,于是主动帮助贫困户罗来权养蜂,并收割了16桶蜂蜜,均价在120-150元/斤,助其收入40000多元。”何兰高表示,他还根据中和村外出人口占70%、土地撂荒严重的特点,号召30多户村民,播种热白菜、热萝卜菜、折耳根等蔬菜40多亩,并成立蔬菜合作社,实现产供销同时运行,切实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2017年,何兰高通过高山镇党委与四川省“喜来吃”绿色产业发展公司联系,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中和村栽种核桃、柠檬、李子等特色水果26.7万株,覆盖贫困户51户,群众在其中务工获取劳务费近17万元。
中和村只有6名党员,65周岁以上的就占了5人。村支“两委”班子年龄结构也偏老化,存在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差等问题,是省级后进支部。何兰高认为,一支坚强的领导班子、稳固的党员队伍,对农村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何兰高围绕带强村级班子、带活党员队伍,着力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并筹资10万元对村级办公场所进行了整修,配套了办公设施。同时,实行党务村务集体决策,杜绝说情讲关系,对议定事项严格遵照执行。
为了激发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活力,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何兰高定期组织“阳光议事日”“一联四帮”等活动,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党员向心力,并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张曙光、黄大发等先进典型,用典型指导班子活动,用先进事迹激发干部活力。何兰高认为,农村脱贫致富,要有长远规划,既要有产业发展,更要有接班人,旗子要打下去,必须有接班人,才能带领老百姓长期过上好日子。
家住该村黄泥坪组的吴海,32岁,原来出外打工,从事过电子通讯工作,在外多年,回到家很不习惯,觉得乡村贫困,交通和通信差,现在看到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特别是看到驻村干部为建设农村出大力,自己中和村的人,没有任何理由不为自己的家乡出力,于是回来了。回来后,看到何兰高带领村民干,觉得很有希望就申请入了党,这次经党员选举,当上了民选村支书。他告诉记者,以后,他有决心带领家乡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
尽管何兰高做了不少工作,但中和村也还存在干部致富门路匮乏,群众奔小康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等问题。
“群众不脱贫,驻村不脱钩。”何兰高仍将继续坚定不脱贫就不脱钩的信念,为全村尚未脱贫的51户182人的饮水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因灾返贫、产业发展等问题主动奔波、倾力相助。
何兰高说,驻村工作得到了家人的理解,特别是自己妻子的默默支持。“自己出身条件不好,非常能体会村民们的感受,老公能够在一线扶贫,为孩子树立榜样,为社会贡献力量,自己作为妻子,无论如何都要支持他。”何兰高妻子在电话中对记者说。
尽管何兰高做了不少工作,但中和村仍然存在干部致富门路匮乏,群众奔小康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等问题。何兰高说,自己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工作,为中和村百姓建起更多可致富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