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凭票限购到随意扫码
□赵柒斤
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印象最深的变化,我的感受就是智能技术让我们生活越来越便捷。表面看是消费和支付等生活方式的变化,但实际上折射出来的是物质的富足、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开放和思想的进步。
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亲身感受过票证时代有钱买不到吃穿等基本生活用品的无奈。那时候,人们的基本生活都与五花八门的“票证”紧紧绑在一起。对“票证”出现的姿态和原因,我虽不得而知,但对缺了票证无法买到好吃的食品却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是1976年初夏的一个早晨,随母亲去镇上玩,母亲临出门,从枕头底下翻出几毛钱,没带粮票(压根儿就没有粮票)。到了镇上的集货市场,油条的香味迎风吹来,循着香味四处搜索,我发现集贸市场西南角有个油条铺子,灶台的铁丝篮里“斜站”的几根油条还冒着热气,便迈不开腿了。母亲拉我往前走时,见我总回头偷看油条铺子,只好拽着我返回。母亲从口袋里抠出一毛钱笑着递给师傅,师傅接过钱问道:“还要一两粮票!”“粮票?我没有啊!师傅,您就行行好,小孩子馋得要命,您看要不加两分钱一根……”面对母亲的哀求,师傅却显得极不耐烦,从铁皮桶里拣起一毛钱往母亲面前一扔:“不行!”冰冷的两个字差点没让母亲当场流泪……我记不清母亲当时的脸色,只记得她一把拖过我并使劲往外拉。钱取代不了粮票的作用便深深地烙上我幼小的心灵:这薄薄的、小小的一张纸片在当时确比一堵高大、厚实城墙的“威力”大得多,它带来的人格歧视,随时都让我精神伤口发炎流血……
其实,我哪能体会各种“票证”给父母带来的心灵创伤。在那个缺吃少穿、限量供应、凭票购买的年代里,不仅吃的、穿的、用的,甚至连小小的火柴都要凭“票”去买。父母也不知多少次在那一张薄薄的“票”前低下头、矮人半截。提起这些往事来,母亲往往就控制不住情绪地流泪……
改革开放把一批曾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叱咤风云、熠熠生辉”的小小纸片——粮票、布票、肉票、糖票、食盐票、肥皂票、煤油票、火柴票等彻底化成灰烬,使这些耀眼又伤人的纸片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票证”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它的形成有众多原因,但最直观的还是缘于社会封闭、经济落后、物资短缺和思想保守等。“票”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与今天“卡”和“移动支付”有时带来的烦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每当抱怨刷“卡”和“扫码”的烦恼时,老同志便用“票证”教育我:凭票限购的日子才叫惨!现在不仅买什么都不受限制,而且想吃什么、想穿什么、想用什么的,躺在床上用小手指划划手机屏幕就送上了门,这还不叫神仙过的生活啊!
诚然,“生活”这个词宛如生命一般,让每个人都觉得非常美好。但这个词又包含着太多现实的成分,由日日夜夜的点点滴滴组成。我们每一分、每一秒手上所做的一切皆是生活;每一刻乃至每个瞬间的购物、吃饭、聊天、阅读、乘车等都是生活。正因生活的朴实、真实,才让我们充满激情和无限畅想。如何过上便捷、美好的幸福生活?始终是每个人最关心之事。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我们享受的物质生活愈来愈富足,基本生活必需品不仅不限购,而且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宽带提速、“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的全面实施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物质和精神)又发生颠覆性变化。譬如渗入我生活20年手机,已由当初那个单纯的“通话设备”变成了强大的“瑞士军刀”:移动支付的扫码取代刷卡,真可谓“手机在手,吃穿不愁”;智能手机这个几英寸的小屏幕,不仅让社交活动变得简单,又消除了以前购物、乘车、缴费等排队苦等的烦恼:以前缴个水电费、叫辆出租车、买件T恤衫、吃一份盒饭等都非得“亲力亲为”,现在小手指一划手机屏幕,几秒钟全部搞掂;手机相机还成了我们记录生活的最佳选择,出门旅游或与同窗周末聚会聊聊天,顺手掏出手机拍拍风景与美食,再放微信微博上晒晒,便捷又省钱;工作之余用手机播放个音乐视频、上网看看新闻成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从“凭票购买”到“刷卡消费”再到智能手机“扫码支付”,便捷的现代美好生活轻轻松松被我们握在“掌”中,这是父辈做梦想都不敢想的事。
可以说,是改革开放抚平了“票证”投射在我心灵的创伤;是改革开放卸去了“票证”的道具和风景般的使命;是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从刷卡到扫码便捷生活,让我们朝着“一机在手,生活不愁”的高质量生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