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公务员”的过冬服饰
□郭华悦
读《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根据书中的记载,清代的官员们一到了冬天,连穿戴都有相关的规定。比如,入冬后最初的一段时间,以“黑”为主,要穿就得穿一些黑色的皮衣,如貂皮、玄狐皮和海狗皮。之后,由“黑”开始“漂白”,以白色调为主,如猞猁皮和沙狐皮;最后,再由“白”转“灰”,如灰鼠、银鼠和寒羊皮等。
一个冬天下来,从黑到白再到灰,官员们在各类皮毛中,度过了寒冬,迎来了春天。在日益注重环保的如今,寒冬时穿动物皮毛,难免会惹来环保人士的白眼。但在清代,这可是“公务员”们冬天里的标准服饰。
当然,这一规定有点类似于如今的制服。上朝时,若是一眼望去,花花绿绿一片,自然不太协调,有失体统。所以,才会连官员们过冬的服饰颜色都加以干涉。这么一来,色调统一,看上去自然整齐了许多。
不过,这一规定,仅限于“上班”时间。“上班”时,自然该按照统一规定着装。若是有违规定呢?也犯不着别人举报。别人都一片黑,就你万黑丛中一点白,领导想不注意到你都难了!
至于“下班”后,爱怎么穿,那是个人自由。有大冬天打赤膊的,有把自己里一层外一层包得严严实实的,这便不再规定的范围内了。
而在“惟有读书高”的年代,当官一向是老百姓们的人生目标。所以,清代官员们的过冬服饰,自然也会在民间引起一股仿效的潮流。当官的都穿毛皮,所以在百姓们看来,毛皮就成了上流社会的代名词。所以,民间也争着穿毛皮,以此为时尚。这种风尚,甚至都影响到了广州。
《清碑类钞》中提到,广州“四季皆夏,一雨便成秋也”。广州四季如春,气候潮湿温暖,哪怕冬天也是暖和的。有时,冬天里下了雨,天气冷了点,也不过是北方秋天时的样子。在广州这样的地方,若是纯粹为了御寒,实在无须穿毛皮。可在各类人的记载中,都有提到,清代广州人一到冬天,就争着穿毛皮。
那会儿的广州,冬天比如今还暖和。本来一件薄外套就足够过冬,却硬将自己裹在厚厚的皮衣中,任由自己汗流浃背,足见追求时尚之心,古人并不比今人稍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