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周恩来故居
□高 山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举国哀悼。全国人民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总理而感到悲痛,并深深怀念。后来我从媒体上看到江苏淮安新建了周恩来纪念馆并开放了周恩来故居,总想前往瞻仰,但一直未能如愿。2018年杏黄麦熟的6月,我们有幸到达江苏淮安,瞻仰周恩来故居自然是我最先想做的事。
驱车前往位于淮安市楚州区的驸马巷,立刻被一片古朴典雅的建筑群吸引,远远望去,若不是周边有高楼大厦,简直就是一幅恬淡乡村民居图画,周恩来故居便在其中。周恩来故居是一处典型苏北民居,与周边民居相比,周恩来故居并无特别之处,门面不大,石阶也不高,且墙面斑驳,有明显的修补痕迹,老砖新砖泾渭分明。这是一处老宅,系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所建的青砖瓦木结构平房,门前那条宛如玉带的文渠亦是开凿于明代的嘉靖年间,至今水流淙淙,令人遐思无限。
近前细看,只见青砖黛瓦下悬挂一块红底金字牌匾,上书“周恩来同志故居”7个字,是邓小平在1984年12月11日书写的。屋角的几盆青松把故居装点得庄严肃穆,使前来参观的人们不由得放慢了脚步。故居由东西两个相连的宅院组成,结构造型是封闭内向的院落形制,占地 1960平方米,大小共32间。进入大门先是一座照壁,条石垒成底层,上砌青砖墙体,筒瓦顶盖,既有北方照壁的高大厚实,又有南方照壁的小巧玲珑。照壁后面有两棵高大的榆树,枝干粗壮,浓荫蔽日,枝头挂满一串一串的榆钱,散发着浓郁清香。
东宅院是周恩来一家和其祖父母、小叔父居住的地方,共有四进房屋20间。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两间北屋,拐角处是三间相连的东屋,屋内摆放着几张长桌和一张八仙桌,此处便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第三进是周恩来父母起居的地方,西屋一间不大的客厅是周恩来父亲的书房,东屋便是周恩来诞生的房间,与书房仅一墙之隔,室内异常简朴,除了床、桌、凳之外别无他物。与许多伟人的出生相比,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异象,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民间传说。第四进是周宅主屋,需要通过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走廊才能到达,走廊南端西侧有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那是周恩来小叔父夫妻的居住处,亭子间北面三间祖堂屋系当年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和祖母鲁氏居住过的房屋。
亭子间是童年周恩来和他嗣母以及乳母的住所,周恩来共有三兄弟,他在不满周岁时便过继给了住在亭子间的小叔父,但不幸的是小叔父不久便因病去世,周恩来便一直与嗣母陈三姑和乳母蒋江氏一起生活。知书达理的嗣母陈三姑不但教育周恩来识字背诗,而且还给他讲述了许多本地历代名将和文化名人的故事,使童年时代的周恩来受益匪浅。
祖堂屋西北边是周家后院,这里是童年周恩来经常玩耍的地方,有一片较大的园地,还有一眼古老的水井,儿时的周恩来经常跟随乳母在此打水、浣衣、淘米、浇菜。关于这眼水井,周恩来—直念念不忘,1958年他接见当时的淮安县委负责人时还询问过:“我家那口水井还在吗?淮安地下水位很高,吊桶只要系上尺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的。”我们步入小院,井依旧,桶还在,我们试着拿桶打水,果然水很容易就打了上来。几个人都忍不住喝了一口,除了甘甜,还有一番别样滋味在心头,让人留恋,让人怀想。
除了水井,后院还有童年周恩来喜爱的蜡梅、雪松和翠竹,但让我们过目难忘的却是一棵有着仙人风范的观音柳,据说这棵观音柳是周恩来祖上的传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去时恰逢观音柳的开花时节,只见一条条翠绿枝条上开出了红殷殷的花朵,清婉而不张扬,枝条在清风中摇曳,似在叙说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走过东宅院便是西宅院,一道耳门与东院相通,西宅院曾是周恩来二祖父的住所,如今已被辟为周恩来和邓颖超纪念展览陈列室,分成童年、家世、故乡、怀念、名人字画(周恩来书画苑)、邓颖超光辉的一生、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7个展厅。展厅展示了大量图片和实物,让前来瞻仰的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周恩来一生的方方面面。
离开故居已是薄暮时分,我们依依不舍地上车时,目光还在留恋地四处张望。暮色中的周恩来故居与周边建筑群融为一体,让我们分不清哪是周恩来故居哪是民居,此景此情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身为一国总理的周恩来,他一生为民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生不正是始终与人民融为一体的一生吗?或许这也正是今天的人们依然还在怀念他、纪念他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