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469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2-12

做扶贫路上的“拓荒者”

——记锦屏县政协委员杨世超

□潘宇祥 王万津

贫困户的福音

  “飞诺电子厂开到我们家门口,我们这些残疾人都有活路做了,我崽读书的钱有着落了,我不用再担心了!以前做梦都想不到,感谢杨世超!是他给了我们生活的希望……” 正在飞诺电子厂上班的罗永保激动地说。

  罗永保是锦屏县启蒙镇雄黄村的贫困户。几年前,他因患股骨坏死症,行动不便,出入都得拄着双拐。家中经济困难,女儿读高中,正需要钱。在这节骨眼上,锦屏县政协委员杨世超,2016年投入200多万元,在启蒙镇雄黄村,兴建雄黄飞诺电子分厂,用半导体、二、三极管、场效应管、变容管系列产品,通过手工组装给当地群众提供就业,获得劳动报酬,增加贫困家庭经济收入。

  杨世超通过“政府+村民委+企业+贫困户”的“四方协议”利益链接发展模式,先后与59户贫困户签订了入股合同,入股资金290万元。合同期限三年,按7%、8%、9%实行年底分红。第一年首批入股的28户贫困户领取入股分红资金20.3万元,第二年贫困户59户,分红38万元,户均增收3500元。解决60个贫困人口就业,月收入平均达2500元。

  为让贫困户在自家就能就业,杨世超还让他们从厂里带元件回家进行加工,既实现零星就业,又让就业者能照顾家中老小。目前,零散就业已覆盖350余户,为当地脱贫攻坚拓宽了门路。

创业的故事

  说起杨世超,锦屏县大多数人都认得他。他话不多,但人很诚恳,办事踏实,为人低调。他大胆创业,勇立潮头,乐于扶贫济困,热衷公益事业。1994年,19岁的杨世超初中毕业,因家庭困难不能继续学业,跟随着老乡从贵州到福建打工。3年后,他用打工积储进入泉州一所技术学校学习电子专业。2007年,他在浙江温岭注册成立了顺发电子有限公司。只身来到温岭这个陌生的城市,创业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在贵州老乡的帮助下,他凭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过硬的技术迅速站稳脚跟,几年内便发展成为温岭乃至国内市场最大的鞋灯生产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事业是做大了,从小吃过苦受过苦的他,心里一直牵挂着家乡人,他知道,家乡有更多需要帮助摆脱贫困的人。2015年,沿海一带掀起产业转移热潮,贵州也出台招商引资政策,鼓励贵州籍老乡回乡创业。杨世超觉得回乡创业,服务家乡的时机到了,当机立断,将公司总部迁入贵州锦屏经济开发区。

  “飞诺电子”植入锦屏后,为实现达产投产,公司先后在铜鼓、启蒙、平秋、黎平等地开设了多个加工点或加工中心,直接或间接地带动近500人就业。受杨世超的影响,几位在外创业的老乡也纷纷回乡创业。如启蒙镇寨伍村的青年杨健,早年在杨世超的温岭工厂里是技术骨干,他于2015年初在村里开了微电子鞋灯加工点,聘请村里的十几位村民到加工点来工作,其中有9个是贫困户。因业务繁忙,短短两年时间,他又在该镇的者楼村、中华村开办了两个加工点。一年产值就达100多万元。在他的加工点里,年轻的生手只要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培训,即可成为熟练工,一个月可以拿到2500余元。至今,杨世超帮助和带动的电子加工小微企业已有16家,这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发展的信心、分享成功的喜悦,也为乡村拓宽了更大的就业空间。

  为进一步延伸锦屏电子产业链,缩短上下游供应体系,杨世超毅然决然投入到PCB(印制电路板)项目中,如今,崭新的新车间已投入使用,有效解决30余名工人就业,其中贫困户9名,人均工资3000元以上。PCB项目的顺利投产,使得贵州在这一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大爱的奉献

  启蒙镇魁洞村村民林安严,由于2010年在广东遭遇车祸,留下终身残疾,妻子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和行走障碍。夫妻俩婚后育有一子,但双双丧失了劳动能力,养活自己尚且困难,何况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在启蒙魁洞村居住的时候,知道飞诺的电子产品可以带回家加工,林安严的父亲每逢赶集便到飞诺启蒙加工点领取原材料,到下一次赶集再把做好的成品交回来,再领下一批。一个月下来,夫妻俩的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基本满足了家庭日常开销,生活亦有了保障。2017年,响应国家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入锦屏经济开发区琴荡安置区,虽然搬入了新家,但是生活来源问题却让一家人犯了愁。当杨世超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并把货送到家里给林安严夫妇加工,又让林安严的父亲到飞诺线路板车间上班,做正式员工。一年下来,一家人收入可达30000元以上,解除了他们一家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既搬得出又稳得住。林老父亲握着杨世超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们提供这样的条件,不仅解决了我们这家人的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重新燃起了我们对生活的信心。”类似林安严这样的贫困户家庭,杨世超不知帮了多少。但他从未在他人面前提过一次。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杨世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家乡捐款捐物,捐资助学已达30万元以上,其中启蒙镇巨寨村文化活动中心捐款就高达15万元。而他自己却还没有在城头买房安家,也没有在老家置建新房,一家人都还挤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已成危房的两层木楼中。父母、爱人、亲朋好友对他的做法都表示难以理解,他没有太多的言语,只用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不断开拓新路,乐做扶贫路上的“拓荒者”。